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字淑傑,號翼廬。別署芝庵、蟄安。1974年4月生於大連。祖籍山東牟平。大連大學政法系政法專業畢業。後主修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書法問藝於邢昭遠先生,中國古代哲學問學於王樹森先生。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自2006年任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至今。組織邀請一百餘位國內外文史名家主講白雲書院,並主持“白雲書院傳統文化系列講座”二百餘場。與劉一聞、徐俊、李零、揚之水、裘錫圭、樓宇烈、孫家洲、卞孝萱、倉修良、施丁、王貴忱、王家葵、周少川、胡曉明等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多有交往。
現在主要從事先秦哲學思想及四庫提要研究,業餘時間從事大連地方鄉土志、民國書畫收藏研究及文學寫作。富收藏,精鑑賞,雅好文房用具,監製筆墨紙硯數種。
著有《遼海書畫知見錄》、《翼廬慵譚》、《走過大連街》、《將船買酒白雲邊》。獨立承擔國家清史工程《呂海寰奉使公函稿》的整理點校。曾經擔任《東北之窗》“大連歷史人物傳記”專欄、《新商報》“大連物語”專欄、《大連晚報》“遼海人物”專欄作家。

主要作品

專著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翼廬慵譚》萬卷出版公司2010年出版。
《走過大連街》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出版。
《將船買酒白雲邊》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
《遼海書畫知見錄》萬卷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

論文

《中華生殖文化觀之嬗變》載於《師範教育研究文集》。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青泥詩文補》載於《白雲論壇》第3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大連著述考略》載於《大連圖書館百年紀念學術論文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國賊鄭孝胥旅大行事心跡考實》載於《白雲論壇》第4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遼東詩壇研究》載於《典籍文化研究》。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
《大連國學義塾的產生與發展》載於《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
《書院與學為己的書院精神》載於《白雲書院紀念文集》。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

圖書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大連書法百年回顧展作品集》
《大連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作品集》
《大連西郊國家森林公園杯中國書法名家邀請展作品集》
《雷雲生書畫作品集》
《姚振華書法作品集》
《戴航書法作品集》
《大愛無疆書畫作品集》
《白雲論壇》第4、5、6卷。
《大連圖書館百年紀念學術論文集》
《白雲書院紀念文集》
《長勿相忘:翼廬藏近代書畫家真跡展作品集》

相關文章

王家葵先生為《將船買酒白雲邊》作序——鵬 等逍遙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用電腦作日記,失卻了書寫的愉悅,檢索功能則強大了很多。隨手鍵入“翼廬”兩字,在2010年1月2日的日記里出現一句簡短的話——為連灣翼廬兄寫對聯:“海田參變化;鵬鷃等消搖。”這是我們訂交的開始。

接奉翼廬兄作序之命的前一天,恰讀《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至鹹康五年支遁出家條,作者據《高僧傳》和《世說新語》提到一段公案。大意說,幾個朋友一起議論《莊子·逍遙遊》,大家都以物各適其性為逍遙,支遁則唱反調:“不然,夫桀跖以殘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於是作《逍遙論》說:“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鷃。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適於體外;鷃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於心內。至人乘天正而高興,游無窮於放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遙然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適。此所以為逍遙也。”

我於哲學比較遲鈍,對這段話揣摩再四,又翻檢出陳寅恪《逍遙遊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湯用彤《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兩篇文字,終於懵懂體會支遁的話,大約是“鵬鷃不消搖”的意思。忽然憶起曾經為翼廬兄作過的嵌字聯,當時為“鵬鷃等消搖”,或是“鵬鷃自消搖”,糾結了很久,終於採納前者。依我的愚見,對於參透滄桑變化的達人,逍遙沒有等級,鵬鷃總歸一揆,如果執著於高下,便是頭巾氣了。

即使逍遙有差別,一貫謙退的翼廬兄,也寧願甘居鷃鳥,讓出天空,聽任大鵬翔寥廓,在別人看來侷促的空間裡,自得其樂。我同樣也是沒有鴻鵠之志的燕雀,所以樂於與翼廬兄親近,也因此零星數得出翼廬兄的各種快樂:交遊、飲酒、收藏、著述,或者還有其他,不過毫無疑問,親情才是樂之大者。

拜讀翼廬兄的新著,賢內助的身影經常隱約在字裡行間,而對公子乙丁的舔犢之情完全流露語表。他很自然地敘說:“我一直在尋覓一件歲在丁亥的畫作,因為乙丁就是丁亥清明出生的。”“喜歡獨自在白雲新村中走走,背幾段《論語》,想想乙丁那可愛的樣子,看著秋風中的紅葉,會心一笑。”“自從有了乙丁之後,家裡就沒有掛過畫軸。妻子說,快了,兒子五歲的時候你就可以掛上去看看了。”乃至於這本書的得名,也牽連上寶貝公子:“帶著乙丁去北海划船,看著天上雲捲雲舒的,想起了太白的句子將船買酒白雲邊……”一字一句都透露出親切,這就是所謂的兒女情長吧。我等雀鷃們的逍遙,止於此矣。

我的日記里還載有舊曆年前為翼廬兄藏漢雲紋瓦紫芝硯作的長歌,結句說:“恭惟先生新歲多福無病少憂惱。”時間又近新年,依然同此心愿。

曼石弟成都王家葵謹序

2010年12月06日

譚然先生為《將船買酒白雲邊》作跋——白雲生處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翼廬兄的新著將要刊行,命我在末尾寫上幾句。這是一本有關書畫收藏和個人感觸的結集,我想但凡愛好藝術或者文字的人一定都愛看,我自己不收藏東西,有緣的物件碰到了,留下作個紀念而已,每次和翼廬兄交流,我們之間總是洋溢著一種愉悅感。集子裡每張圖下面配的文字不長,但往往都是點睛之筆,有的三言兩語道出真諦,有的款款深情描人狀物。我知道收藏者的那種樂趣,一張字,一張畫,背後都一個作者的生平,一個時代的迴響。

記得第一次去連灣拜訪翼廬兄,登上白雲山,走進書院的深處。隨意一瞥,到處是讀書人,埋頭苦讀是在下真功夫,偌大空間裡靜悄悄的,就剩下翻書的嘩嘩的響聲,我都不好意思大聲接電話,我沒有去過國外的教堂,我猜想大概那種場面也是一樣的莊嚴和神聖。走到樓上的迴廊再往下看,那天不是周末,人不是很多,長長地桌子邊有老人,有小孩。那一股認真勁是能感動人的。我跟圖書館裡的員工問路,也都是細聲細語,長時間和書籍呆在一起,熏也熏得有味道了。

走進翼廬兄的房間,窗明几淨,庋置清雅,一如我想像中的樣子,我一下跌坐到沙發上不想起來,小杯清茶在手,感覺到片刻的放鬆和清閒。這時候有朋友們來一起聊聊,能聞到爐香,茶香,墨香,還有大家歡快的談笑。在這裡寫字,沒有那么多拘束,檢一錠墨磨上兩下,隨便寫寫。四面壁上或書或畫,抬頭看看,低頭寫寫,享受的是書寫的樂趣。這個樂趣差不多是貫穿在生活中的,翼廬兄看書看畫,展卷賞玩,有所感就記下來,大略是沿襲了讀畫錄,消夏記的路子,然比古人的著錄更見性情,更見滋味。

透過房間裡的大窗戶,外面就是山巒和坡地,有點一抹水墨的意思,跌宕有趣。遠處望下去應該是城市建築了。立定觀望,置身在這樣的圖書府中,恍然有山林之感。聽翼廬兄說,要是遇到煙雨時節,山中升起朵朵白雲,雲蒸霞蔚,便和濃綠淡綠的樹叢環繞纏綿,這也是此山得名的由來。我連稱這是寶地,想想山水畫中雲水繚繞的樣子,乃是神仙所居,就是偶爾霞光溢出,撥開雲層,那才是靈光一現的難得。

翼廬兄有一方瓦硯,雕琢著吉羊口銜靈芝徘徊雲間,銘文其上,寶愛有加。在這樣的白雲山中,沐澤遊藝,芝生祥瑞,吉羊壽千年。千餘年前的古瓦沉埋在黃土裡,一朝現世,受到這樣禮遇,是人的福氣,也是瓦的福氣,莊子不是說“道在瓦甓”嗎?我有幸得到過此硯的拓片,沒有裝裱,時常把玩,也常常自以為樂事。在《論語·述而》 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其中的奧妙,我想翼廬兄山居守藏,讀畫觀書,一定別有體味。

庚寅冬至節六安譚然拜手謹記於都門客次

湯蘭女士為《走過大連街》作序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翼廬先生的《走過大連街》要出版了,囑我作序,當時我只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大連人,不太合適。等到先生親手把書稿送給我時,才在心裡鄭重起來。

那份鄭重體現在自己背著書稿飛來飛去,原本是想在飛機上讀,最後卻做不到,一定要空下一整天的時間,在心靈里細細地體味,直到心底有淚慢慢湧上來……

少年的時候很喜歡散文,讀著翼廬先生的散文也喚起了我的記憶,他的文字經得起琢磨,字裡行間都散播者思想的空靈和雋永,我總是覺得他的文字要比他的語言多幾分溫情。

愛看他的文字,因為那透徹在心靈里的是生命的柔軟,是在思想的自由里感覺到的幸福,不像他平時的“憤青”模樣。也許是無人與共的孤獨吧,面對時你會感覺到他不再是悠然的自己……

《走過大連街》描繪的也許不僅僅是一個大連人記憶中的風景,建議你拿到這本書時,給自己一個靜逸的角落,歪在沙發上細細讀來,你會體會到絲絲的溫情慢慢地湧出,瀰漫在眼前的詞句中……,讀起來帶淚,因為自己靈魂深處的顫動——生命的弦被輕輕地撥起,彈出的是那份宇宙間永恆的鄉愁。

湯蘭

2010年5月

有一種搶救無人問津?

前不久,我應邀到大連理工大學參加了一個座談會,主題是保護大連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參加者有大學教授、博物館領導、民間人士、企業家和媒體記者。犧牲星期天休息時間,從老虎灘跑到凌水橋,基本上是從東南到西北貫穿大連,一路風塵一身汗。座談之後,雖沒有解決什麼具體問題,卻感到值得,因為加入大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行列的人越來越多,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這說明在新樓盤不斷蠶食“老古董”、大連每天都在“舊貌變新顏”之時,市民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空前高漲。的確,大連的歷史文化遺產日益稀少,直逼“底線”,再不呼籲、搶救,恐怕以後花成倍的代價也無法找回城市的記憶了。

直接參與具體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是一種行動。還有一種行動,就是收集、整理大連的歷史文化史料。在這方面,大連各主要媒體都開設了相關欄目,大連出版社還推出了“文化大連”系列叢書,讓讀者們在高樓大廈“叢林”的擠壓下,暫時忘卻戶外的喧囂、職場的煩惱,品一口清茶,翻幾頁“鉤沉”,回味回味大連老家的老街老巷、一草一木,使心靈得到些許安慰……近日,又讀到了孫海鵬的《翼廬慵譚》,我覺得,大連在歷史文化史料的搶救、保護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展。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孫海鵬[大連圖書館白雲書院院長]

《翼廬慵譚》,初看書名,很容易讓人產生清末遺老筆記之感。其實,這本書,相當大的部分是記述了作者本人的求學軌跡,交友逸事,讀書、購畫、買硯的心得,雖是個人日記式的“小情小調”,但也記錄了卞孝萱、劉占鰲、于濤等人的趣聞,具有史料性。一旦讀到“鋪滿鮮花的道路上,並不缺少英雄的身影,而夾道鼓掌的,並不完全是懦夫”等神來之句,更是感到解渴。而讓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後半部分《連灣墨林記》。據悉,《連灣墨林記》脫胎於未刊行的《遼海書畫知見錄》,收錄了與大連有關的書畫名家羅振玉、張大千、王永江等200多人的簡介、史料和墨寶畫卷,還有比較罕見的如北洋政府末任國務總理潘復、金州會長曹世科、李鴻章嗣長子李經芳等人的真跡,洋洋大觀,其價值正如孫海鵬的:‘沒文化城市’的“夫子自道”“我從大學時候開始搜羅文化記憶,那些無人問津的字畫書籍。慢慢的我有了無比的驚喜,文化不是沒有,而是如同美一樣地缺少發現。”我想,如果突出主題,精心策劃,巧妙結構,再選擇一個好書名,將這部分內容編輯成冊,躋身於“文化大連”叢書行列,對於大連歷史文化史料的搶救、保護、傳承是很有意義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但山中大仙太多,也會群“仙”亂舞;水中蛟龍擁擠,也會爭鬥不休。所以,像每個城市都有一兩名形象大使那樣,在歷史文化人物的塑造上,也應該本著少而精的原則,有計畫有重點地搞搞“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如果再能以《連灣墨林記》中200多位書畫名家為基礎,精心篩選出5至10名“仙人”挖深寫透,編成“列傳”,那么,其影響力就會更大一些。

由此,我聯想到6月18日,到大連鴻宇集團,參加“慶賀朱純一從藝65周年美術作品展”。朱老先生18歲從事美術創作,師從著名版畫家古元,自己又勤奮鑽研,筆耕不輟,其版畫《長城風情圖》長40米,寬40厘米,堪稱“世界版畫之最”,而畫中塑造的大小人物7000多個,飛鳥2900多隻,各種牲畜、動物700多頭,大小佛像、寶塔、陵廟、關隘400多座,真是內容豐富,大氣磅礴,有人把其比喻為中國當代的《清明上河圖》,是頗有見地的。但欣賞容易畫畫難。為了這幅長卷,朱老先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歷經30年構思,11次奔赴長城沿線實地採風,又耗費了10年心血潛心創作,終於完成了這一巨作。可以說,此版畫每一筆都有出處,每一刀都有故事。而今,他又大膽突破自我,在耄耋之年再創輝煌,在彩墨國畫領域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朱純一的藝術人生,就是大連當代畫壇的歷史縮影。遺憾的是,這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老畫家已經83歲,至今尚無一本傳記。難道我們非要等到他百年之後,再去花費氣力收集、發掘、采寫他的人生傳奇?

朱純一遺憾,其實也是這個城市的遺憾。以朱純一老先生為界碑,我無奈地看見,已經有不少“市寶”“省寶”、乃至“國寶”級的人物相繼乘鶴西行了。生前受人追捧的於植元先生,曾擁有教授、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等眾多頭銜,連續三年獲得大連市勞動模範稱號,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003年1月,75歲的於植元先生走了,至今尚無一本傳記。著名力學大師、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錢令希先生,桃李滿天下,英名傳四方,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以及我國第一個現代化油港———大連新港的主體工程,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智慧。可是,2009年4月,93歲的錢令希走了,至今仍無一本傳記。一個著名傳記作者萌發了采寫錢老的念頭,輾轉找到他,他已在病床上躺著,昏迷不醒了。這位朋友連說:遺憾,遺憾,太遺憾了!可是,時光不能倒流,這種遺憾非金錢可以贖回。而讓人遺憾的卻是,這一遺憾還在續寫,一些為了這座城市建設、發展、進步殫精竭慮、貢獻卓越的文學藝術家、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發明家乃至於各行各業的風流人物,隔三岔五地就會從我們的視野內消失。作為後人,我們在盡情地享受他們創造的物質文化成果的同時,卻無法也無從學習、傳承他們寶貴、獨特的精神文化遺產,這不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嗎?

“搶救”這個詞,今天挺時髦。古墓被盜,文物難保護,人們就會進行搶救性發掘;川江號子、遼寧皮影后繼乏人,人們又想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的妙招……而每一個精英人才,都是一個濃縮的歷史載體,如果生前就有計畫、有步驟、有重點地為他們樹碑立傳,對本人,是一種社會認可和人文關愛;對後代,是一種良好的社會輿論導向;對整個城市,就是一筆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儲蓄。我想,有識之士如果能從城市長遠發展、良性發展的高度,每5年制訂一個搶救性采寫規劃,通過一定的組織選拔程式,每次選定10人左右,出版“名人大連”系列叢書,形成長效機制,那么,30年、50年之後,這些擁有傳記的前輩,就會變成大連的歷史文化財富;這個歷史人物群體中,就會湧現出大連的“形象大使”、“品牌人物”。為此,現在投入一點“種子錢”,是完全必要的。

文/餘音 原載於《東北之窗》

孫海鵬:我的讀書哲學

對於閱讀,孫海鵬始終提及一個辭彙,那便是「自由」,自由來源於思想,而讀書正是或缺這自由的所在,在他眼中,無書不可讀,卻又不能盡信書,在書中既能讀得進去,又更夠走得出來,讀書在於質而不再於形,是思想上與作者的共通,閱讀在當今的時代,可能是一種工具、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消遣和娛樂,而對於孫海鵬而言,讀書意味著一種哲學,這種哲學的核心便是思想的自由。因此無論在他閱讀中,還是創作中,自由的精神帶給他極大的快樂,也是他的追求。他強調自由思考的價值,與閱讀中自我存在的意義。他信奉「我思故我在」的哲學思想。

談及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孫海鵬強調寫書的人必須是一個思想者,而讀者必須是一個思考者,否則二者之間便產生不了一種真正閱讀意義上的互動與共通,閱讀便流於泛泛,是一種形大於質的空讀,每一個閱讀者,經過多年的閱讀沉澱和積累,便成為了思想者,這種思想的存在意味著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確立,也是知識分子式閱讀的靈魂所在,而這一邏輯鏈條的末端就是思想家,孫海鵬坦言,這也許是一個產生不了思想家的時代。而作為普通的讀者,學會獨立思考,能夠辨別書中的曲直是非,並能夠升華成屬於自己的個人體驗,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情了。

從閱讀者、思考者、到思想者、思想家,這系列的轉變包含著他對於讀書之道的理解。這一條讀書的邏輯貫穿孫海鵬的閱讀生涯,也許也是他為人為學的一種素養與追尋,而其中的靈魂所在就是他反覆提及的自由二字,閱讀是對於這種自由精神的回歸與追尋,多年的閱讀、寫作體驗,使得讀書、作文成了孫海鵬生命中的一種哲學,在閱讀中來完成對於這一哲學的踐行。他在這種哲學之中完成對歷史、社會和生命的體驗和解析。也在其間完成對於“自由”的解讀。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所一直追求的境界,雖然在現實中難以真正的實現,但在孫海鵬身上,還存在著這樣一種風骨,這也是當代文人在時代下的一種恪守與堅持,選擇或者放棄,都需要一種決絕的勇氣,然而對於這種自由和獨立的追求,無不流露在他的閱讀之中,創作之中。繼《翼廬慵譚》後,孫海鵬的新作《走過大連街》也即將付梓,作為作者,孫海鵬將從另一個角度來考量大連的風土鄉情,沒有太多對於城市歷史的蒼白描述,也沒有糾結於人文地理的繁瑣考據,而是純粹的一種“私”創作,展現一個文人與一座城市的對話與表白。是一種“文人讀城”式的創作形式,以作家個人感悟來完成對於城市的閱讀,孫海鵬將自己多年的閱讀體驗和個人體驗融入到本書的創作中去。而這樣一本對於大連城市的私人寫作,也將為這座城市文化沉澱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底蘊。

文/周天宇 原載於《格調》

孫海鵬 孫海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