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銘

孫學銘

孫學銘,出生於1936年,江蘇徐州人。

基本信息

孫學銘
1936.10.09-2010.07.26
出生地:江蘇徐州
藝術領域:水墨、鋼筆畫

一、生平:

孫學銘,1936年生於江蘇徐州。曾在海軍東海艦隊文工團從事音樂及領導工作。轉業後任上海市文化

與劉海粟大師親切交談與劉海粟大師親切交談
局圖書、博物、美術處處長,上海中國畫院書記兼副院長,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孫學銘自幼酷愛音樂及繪畫,1950年參加徐州第一屆美術學習班,後來雖然從事音樂工作,幾十年來從未間斷過繪畫。擅長中國山水畫和鋼筆畫的創作,他的中國山水畫將傳統國畫技法與西畫技法融為一體,畫風渾厚樸實,雋秀細膩。鋼筆畫自成一格。
1988年陪同劉海粟先生十上黃山,得到劉老的悉心傳授和幫助,並在黃山上拜其為師。在畫院任職期間,得到唐雲、俞子才、程十髮、張森等眾多書畫家的指導。
作品在文匯報、解放日報、民生報、新晚報、天天日報、僑報
與劉海粟大師及夫人夏伊橋與劉海粟大師及夫人夏伊橋
等國內外諸多報刊雜誌上發表。早期作品曾入選全軍和全國美展。1993年在台灣舉辦“孫學銘鋼筆畫特展”並出版《孫學銘鋼筆畫集》;1995年在徐州李可染故居舉辦省親畫展;1998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個人畫展,還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參加“中國近現代書畫展”、徐州第三屆李可染藝術節全國山水畫家萬里寫生作品展,香港、日本、新加坡的聯展。其作品曾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入編《中國近現代書畫選集(1840-2000)》、《20世紀國際現代美術精品薈萃》、《中國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中國收藏》、《第28屆世界遺產杯書畫大賽精品集》等,傳略和作
與朱屺瞻老人百歲壽誕上合影與朱屺瞻老人百歲壽誕上合影
品被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國際現代書畫家大辭典》、《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中國近現代書畫選集》、《當代中國畫掇英》,並被國家人事部中國人才研究會書畫人才專業研究會、人民畫報社、張大千紀念館、齊白石紀念館、李可染藝術館等單位收藏。
國畫《瑞雪兆豐年》在1998年由新加坡主辦的中國精品書畫大賽中獲特等獎,國畫《林壑秀色》在1998年香港國際禪林書畫院主辦的書畫大展中獲銀獎,國畫《長城飛雪》在2000年由中國文聯、《人民日報》社舉辦的首屆世界華人藝術展中獲銅獎,鋼筆畫《銀色山莊》在2005年第28屆世界遺產杯書畫大賽中獲金獎。

二、作品:

國畫:

孫學銘國畫孫學銘國畫
孫學銘國畫孫學銘國畫
孫學銘國畫孫學銘國畫
孫學銘國畫孫學銘國畫
孫學銘國畫孫學銘國畫
孫學銘國畫孫學銘國畫

鋼筆畫:

孫學銘鋼筆畫孫學銘鋼筆畫
孫學銘鋼筆畫孫學銘鋼筆畫
孫學銘鋼筆淡彩孫學銘鋼筆淡彩

三、訪談:

《平淡之中見精彩》

喧鬧的都市裡,黑白故事自有一番清純和質樸,人物事情一路走來,被這番黑與白的世界深深迷惑,發自內心的細膩感覺,帶著幾分工筆的味道,也有些許隨意,猶如紛紛飄墜的音符,放射著趣味盎然的晶瑩剔透,它悠悠落於我肩,塗抹著固執的純真,看似平淡卻又其樂無窮。
平淡之中見精彩
——感懷於孫學銘之畫作
翩翩然,醉臥深山幽徑,周遭雲煙裊裊,峰巒疊嶂,鬱鬱蔥蔥是密林的身影,若隱若現是誰家的炊煙,溪澗瀑布,淙淙潺潺訴說著天地萬物玄之又玄的自然箴言。
孫學銘1936年出生,早年曾入伍從軍,在部隊文工團從事藝術工作,轉業後擔任上海市文化局圖書博物美術處處長等職,一直以來,雖然公務繁忙,但孫老還是長期堅持從事中國山水畫和鋼筆畫的創作,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的報刊雜誌上發表,並兩次舉辦個人畫展,得到了國內外各界好評。
天道酬勤,孫老幾十年如一日,追求著自己的藝術生涯,他的鋼筆畫用線,既有歡暢流利的單線勾勒,也有層次分明的排線組合,更要提到的是,孫老創造性地套用了類似中國畫的用線用筆,極富東方繪畫的韻味,其線條有的細密,有的粗獷,有的婉約,有的簡明,可謂隨心所欲,變化無窮,在孫老的鋼筆畫中,技法已沒有固定的程式和章法,他將鋼筆畫線條視為他表現客觀對象,用黑與白這兩種最純粹的顏色,抒寫著個人情感的語言,文無定法,畫無常規,作者用心觀者有得,雖個個不同,但各得感悟,藝亦即告成。
柳公權下筆斬釘截鐵,乾淨利落,兼有好朗開闊之精神,當唐穆宗李恆問及他時,柳答曰:“心正則筆正,筆正則可法矣”。一生師自然的范寬,山水畫“在古無法,創意自我,功期造化”,其真石老樹,挺生筆下,求其氣韻。出於物表而資華飾,而今綜觀孫老的作品,雖筆有不同,代有更替,派有殊異,但藝感文脈穿越千古卻分毫不差,“柴火吊鍋熬土菜,泥壺老酒敘親緣,怡然自得山家樂,不慕王侯不羨仙”,也許正是在這樸實的畫境裡,我們才能感受到這般渾然天成的清新自然,在充滿詩意的氛圍里,我們可以遠離惡俗,品味崇高,感受震撼,把煩愁洗得乾淨。在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之下,你會被他的意緒所指引,臉對臉,心對心的接觸,觸摸他的呼吸傾聽他的心跳,為之喜而喜,為之憂而憂;這或許就叫做感動,而孫老也正是在盡情感受心手筆墨,乃至天地人之間的契合與變化之時,一切任其自然,“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當然,用心感悟自然物象的收穫,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都會打著自我精神的印記,而在這個沒有色彩粉飾的世界裡,萬物的本質顯示得如此清晰,黑白詮釋的異想世界似乎也變得輕快了些,推開這一片心靈的窗戶,讓我們在純淨的綠蔭中盡情呼吸,自由而快樂的飛翔,那輕盈,那婷婷就這樣在他手中靜靜擱淺,擱淺在充滿陽光的沼澤...... 幽幽筆觸,不經意間,流淌至心底,泛起一陣陣漣漪,許久以後,或許它早已隨時間的腳步,慢慢離我們遠去,然而這份曾深深激盪過。 內心的感動卻依然清晰,依然深刻,一蓬鮮活的嫩綠,幾朵可人的嬌羞,將整個世界的心跳定格於情竇初開的剎那,即使山石依舊黯然,即使花瓣依舊楚楚,輕輕悄悄,點燃萌動,於是風繼續微拂著,唯有堅韌的氣脈久久縈繞耳畔,此刻,黑色成了畫卷中色彩的源泉,一同吟唱起屬於彼此的高山流水,時過境遷,當滄海已成桑田,你是否依稀記得那黛色氤氳的清晨,那遠山縹緲的夢境,那千絲萬縷也化不開的心境守望住了一顆堅定的心與一個純粹的夢,生活的美妙需要真心來體驗,生活的恩賜幻化成了一筆線條,一抹色彩卻瞬間凝固在了孫學銘先生的每一幅畫作之上,似水年華里使記憶的虬枝搖曳斑駁影象,這樣的畫面讓我們興奮地品嘗到平凡世界中的清新、芬芳、浪漫、 乃至更多率真意味......
電視節目解說詞 編導:夏江南 撰稿:胡晴

四、摩詰遺風-孫學銘畫展

《摩詰遺風》孫學銘畫展於9月9日至14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出。畫展由劉海粟美術館主辦,展覽共展出孫學銘先生創作的鋼筆畫和中國畫作品70餘件。
孫學銘曾任上海中國畫院書記兼副院長,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師從劉海粟,兼得唐雲、俞子才、程十髮、張森等書畫大家指點,擅鋼筆畫。晚年水墨山水別具一格,尤以雪景為著。摩詰遺風即為程十髮大師生前評價。本次畫展為鋼筆畫、中國畫聯展,索票即可觀展。
孫學銘的畫,以細膩豐富著名,一抹淡泊寧靜的情懷,秉承傳統文人畫的理想,一面向先賢致敬,一面又銳意創新,凝練出別具一格的畫風,畫中千筆萬筆,匯成涓涓詩情,萬壑千山,銀蛇蠟象,行雲流水躍然紙上。

五、評論集錦

江山舒眼界 風雪練精神

簡論孫學銘先生的山水畫
謝春彥
孫學銘先生,籍徐州,少聰穎樸厚,好藝文,習之甚力,早歲從軍,入東海艦隊以音樂為職,碧海長艦,青春如歌,亦為一時所重,解甲之後,歸於上海市文化局,理圖書、博物、美術諸事,勤勉專注,頗有佳跡,後轉任上海中國畫院書記並副院長之職有年,傾力忠善其事,親和少長畫師,多得讚譽。然其畢生之所不離不棄者乃在於繪畫也。
人生於世豈能無癖無好乎,有癖好者則有真情,天之稟賦方得有所發揮,人之才情亦得有所拓展,發揮拓展而能有所成就,於社會則能有貢獻也,其間生命乃能得大意義也。學銘先生者,則有癖好之人也,其終生之好有三,當在畫與石與音樂之耳,一路行來,孜孜矻矻,沉湎其間,苦樂於中,令人讚嘆。
二十餘年前,學銘先生曾邀我至其畫室,但見不大的畫室收拾得十分整潔清雅,除畫案外,四處皆置放著他蒐集的石頭,如峰如巒,或伏或踞,各生姿態,宛若江山之聚,亦有雄奇萬里之致也。學銘訥於言,吾固知其好石者,緣在`好山水之思進而好畫山水之藝也。果然,他作成的山水之作,成冊成卷,積之甚伙,足證他的用功之勤,致力之深。在這些於有限的工余公餘的間隙中創製的作品裡,尤以雪景為多。而他的這些或大或小,或斗方或長卷的雪景山水,又多為寫生之作,以自然為粉本,而絕非信手臆造臆寫也。當時,我並沒有詢及他愛寫雪景的緣由,現在想來,與他純樸的性情當為切合。一切的山水之景,在晶瑩的白雪裝點之下的粉裝世界則予吾人以純潔高潔之想,於情於色皆極富理想主義的色彩和情致。當年學銘先生行走在北國家鄉,那冬日的雪中山水必也感動於他極深,必也賦予他無塵無穢的大美,他才窮盡點染之力,苦求表現之技,一而再再而三地俯首揮寫不止,探求技藝,以致終生不渝也。
學銘先生的雪景之作,以寫生為本,大約有村居、林樹、山水三類,皆得安然靜謐之致。雪之晶瑩潔白,似無色而實有色也,以水墨來狀寫,頗有難度,故一般畫山水者多避之不寫或少寫偶爾為之,他卻知難而進,樂此不疲,探究出自己的路來。如他所繪的北方村居雪景,屋舍於雪的覆蓋下,如憇如睡,屋外或置磨碾,安靜中復能透出生活生命的動態和暖意,襯著高大的落葉喬木,把這種或大雪或小雪中的農家景致出落得既平淡亦溫暖既寂靜亦有生命之意蘊在也。他也好寫雪中的樹林,樹冠上積著雪,樹樹相連蔚成美景,或有小路蜿蜒其間,路亦有雪,或有行人,盡處又有雪村,在通白之中,只略於屋門上點染紅色的對聯,這便是北地農村的年景了,此之所寫,亦景語亦情語也。在有些極費功夫的長卷中,他把視點拉高,景則愈為廣闊,筆下的表現方法就異於前者,雖千山萬峰,起伏變化,亦能在吹粉灑玉中遏盡他的努力和表現。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狀寫雪景山水中能力避過多用粉致使失去活氣韻致的弊病,而且也能避免過度的描摹染制,以致畫面的灰和髒,失去應有的亮度。
江南也是學銘先生喜好的題裁,在他的筆下,無論山巒疊嶂,幽泉瀑流,皆能得幽靜之致,他的用線和他的性格一樣,都含著誠而靜的感覺,不急不躁,細細道來,不張狂,不粗野,和江南景物得以相融。有時他反覆地畫同一題裁,不厭其煩,細心人當可在其中發現他的行進和探求之力。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誠懇的畫家在描寫山水景物之間,骨子裡還是在抒發著他之情致和理想,故繁重複雜的行政工作並未能壓制學銘先生自青少年時代對於山水對於丹青的摯愛初衷,他還是籍著他的山水之筆,噴薄出他的熱烈的情愫。他的《泉壑幽居》、《漁島扁舟》、《家家都在樹叢中》等無不寄託著他可貴的精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多年堅持的鋼筆畫,從遺留下來的大批此類作品中,亦令我感嘆他於行萬里路之間,總以一支小小的鋼筆寫生南北東西,用一種極具中國風的作派以近乎工筆畫的細膩描山繪水,深得讀者的喜愛。就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類似靜物寫生之作,取材皆平常物,如鄉間的灶間,村頭的碾磨,都畫出樸素平實的意趣,難能可貴。我想這也是他在親近生活中為自己所留下的粉本,對照他的水墨之作,是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關係的。鋼筆之堅,水墨之柔,亦堅亦柔,相輔相成也。
學銘先生為了他繪畫的理想,每行走於大江南北之間,這美麗的江山必也使他舒展了畫家的眼界,他在狀寫風雪之景時,創作的艱難苦辛必也錘鍊了人文精神,而今人去畫存,他的家人集之編為是集,意義自在,遂應命簡述如上,亦為海上畫壇留下一段個案。
辛卯年端午時節於滬上淺草齋畫室

畫壇清風

由於工作的關係,經常能欣賞到油畫、中國畫、版畫、水彩畫。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了中年畫家孫學銘先生深藏書齋的一組鋼筆畫,頓覺眼前一新,猶如漫步林間,清風拂面,心曠神怡。
孫學銘的鋼筆畫,誠如1992年他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時,美術評論家所作的評論:筆觸流暢,線條纖秀,構圖奇崛,在鋼筆畫中有獨到之處,在孫學銘筆下有枝繁葉茂的榕樹、有側影清澈的河塘、有婀娜多姿的月季花、有刻滿滄桑的亭台樓閣,有炊煙裊裊山中人家……看他的作品,畫面千筆,萬筆,點劃勾勒,細密處如繡女布針,疏朗處似漁人點槳,使畫中嶺巒、海灘、長谷、平湖、多姿多彩,激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與眷戀。描繪巢湖農村的《荷塘月色》,遠山、皓月、一抹碧水;福建創作的《揚帆鼓浪》,小艇、白浪、灘頭漁舍。兩幅畫一動一靜,各有意趣。在汕頭創作的《與山為鄰》中的山麓茅舍,井台農婦和幾隻覓食的母雞與《古榕帆影》中漂浮在樹下水面上的三五小舟,都創造了一種靜謐安寧的氛圍,令人幽然遐思,喚起美的感覺。
孫學銘先生,現為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他自幼喜畫,1954年後在部隊生活了一個時期,辦報、習藝,得以更加接近繪畫藝術。1959年他創作的組畫《軍艦小修不進廠》,幾經評選而進京,參加了全國美術作品展。離開部隊,轉入地方後的十年中,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進修繪畫藝術並進行創作。1988年作為上海市文化行政部門的官員,他隨藝術大師劉海粟十上黃山時海老看了他的寫生大加讚賞,並對他語重心長地說:你還年輕,不要當官了,要畫下去,堅持畫下去。也正是在這一次,劉海粟在黃山上接受孫學銘為自己的又一個弟子。自此,孫學銘繪事更加勤奮,常常時至深夜,猶伏案創作,力求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孫學銘的繪畫生涯是從自學開始的,他臨摹過中國古畫數百幅,在他的書齋里,我見過這些摹本,真是洋洋大觀。畫面筆墨的點線層染間,處處流露出作者事藝的虔誠之心。如今,他得之於中國繪畫寶庫的豐富營養和各地寫生所感受的現代生活氣息,都融入了自己的圖畫,使我們覺得他作畫儘管用的是鋼筆,但作品有著中國風,有著鄉土氣。
孫學銘是一位厚道的、胸襟豁達的人,他的中青年時代,大部分時間處身在軍中和行政部門,但他寄情山川,追求野逸,可以說更多地著意於在造型藝術領域裡探索和開拓。他作畫追求意境,往往是內心有著更多的情愫積聚,而臨山川美景藉助鋼筆線條的曲折,盤鏇,頓挫而抒發感情,打通了心、手、筆、線幾個環節而為我們展示了自己的心靈,使我們更理解他、接近他。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他從藝的執著,也正因為這種精神,相信更大的成就正等待著他。
徐潔人(上海文匯報 主任記者)

剛柔相濟 軟硬兼施

孫學銘畫展序
淮南葉落,始驚洞庭之波。風起雲飛,頓覺西楚秋色。當此寥廓佳日,忽聞孫學銘北上徐州,在李可染舊居舉辦省親畫展,我初則驚,繼則喜,終而有所悟焉。
孫學銘人極豪爽,而兼具才藝,精嫻音樂,又長期從事領導工作。在上海市文化局圖博美術處任上,交往多為當代書畫名家,更觸發其愛美之心。多年前就看到他的鋼筆畫山水寫生,筆觸線條,精緻有情,得到多方讚譽。但近年在上海中國畫院兼任副院長,繼鋼筆畫寫生創作之餘,他又展筆研習中國畫,置身於他的數十件中國畫山水新作之前,大有曾日月之幾何,而人亦不可復識之嘆。但見山峰開合,流泉高下,風花雪月,變幻多姿,皴法用筆,茂密融和,似已頗得心手。他笑云:這次畫展是軟硬兼施,有國畫也有鋼筆畫。予聞之尤奇其志。
誠然,將此兩者似很對立的畫種集於一身,展於一室,我尚未之聞見。但靜思之,倒是深得中國畫之三昧。一部中國畫史,論風格,向有南北分宗之論。北派多剛,南宗尚柔。且中國畫論,一直推崇剛柔互濟,以柔寫剛。重巒迭峰,煙雲飛瀑,可以一枝柔毫寫盡其聲色。即以毛筆而論,八大山人以硬毫寫山石荷花,剛中寫柔,而吳昌碩以羊毫寫花卉竹石,柔中運剛,滿紙金石氣息。所以剛柔之道,可以直入中國畫之底蘊。孫學銘的畫展,不唯標新立異,且深含契機者也,他定有深入之構想和體味,可以引發遐思吧。
省親畫展,在李可染故居舉辦,也大有情趣。不但是故鄉省親,更是書畫省親,堪稱親上加親,亦頗動我思情。昔年在京常往可老的師牛堂看畫敘談,見其為人作畫,總有一股剛正英氣。其論畫,標榜“可貴者膽”,“所須者魂”。也許正可為孫氏學畫之銘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不能往訪,而心嚮往之。適孫學銘畫展在可老故居隆重開幕,謹致祝頌。
丁羲元(上海美術館副館長、著名美術理論家)

至誠平實的藝境

藝術風貌的千姿百態,迥異紛呈令人讚嘆不已,眼花繚亂,橘過淮南便成枳;賦放而成散文;域地廣闊南韻北骨,因人、因地、因積澱而生異生輝。
孫學銘的鋼筆畫是千筆萬筆匯聚成的海洋,湛黑湛黑的黑色線條的奇特景觀,即使到現在我還不能想像出作者摯誠地對著一片潔白的紙,要費去現代人多少珍貴的時日,像禪道坐功一樣十年面壁,在一片靜寂幽黑之中透出藝術的無盡魅力。和孫學銘結識過的人都感到其身上有種與南方人不同的性格坦誠、豁達,使你感受到為人和為藝一樣全無矯揉,一切隨心境出,坦誠相照、筆隨心流,這樣造就出的藝術品無論是從深谷流出的湍水,還是小溪細細的涓流,一樣映照出清新璀璨的藝術華采。
世上的事和藝術一樣,只有坦誠才能心心相印,隨而為之傾心,產生無限的戀情,平實中出魅力。孫學銘就是如此對他的鋼筆畫一往情深。他把鋼筆畫認作是高層次的藝術,每個看過他的畫的人都有此同感,也使我的拙筆能生髮出些許理論。如果從道家之理的一筆生畫而論,鋼筆畫委實和中國畫如出一轍:它的黑白相濟 、虛實相依的哲理在鋼筆畫中都有深奧、平實的體現。孫學銘是徐州人,與可染大師是同鄉,更知中國畫黑白理論淵藪之深奧。加之孫學銘對藝術的至誠,從小就受到北方文化的陶冶,以至於對一筆一線、一黑一白產生了無限美好的想像。不計朝夕,忘而幾載,鋼筆畫和孫學銘的至誠之心相映生輝。筆繁而境深,墨黑而清心,見博大、見精微、見清新、見馳張,國畫和鋼筆畫,渾然一體也。俗藝術而入雅藝術之林,可見孫學銘特有的心誠而性靈,博大而精深,“真放本精微”這大概就是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不同。
孫學銘的畫風隨鋼筆畫而聲譽鵲起,如今台灣出版了他的畫冊。咫尺印照博大,平實而入高境,此乃藝之根本,藝術之魅力也。
盧金德 (上海美術家協會美術評論家)

學銘則精深蘊藉

穴居的山頂洞人是東方藝術,遷移的民族是西洋藝術,用這話比喻孫學銘的畫藝十分貼切。
孫學銘是北方人,是穴居的山頂洞人後裔,長住一地的人其文化思維必然博大精深,如掘井一樣。我曾經對孫學銘的繪畫作過一番研究,即是極其尋常的鋼筆畫,孫學銘也是一絲不苟,深化蘊藉,大氣磅礴,這是什麼精神,是北方文化的精沉,近來喜讀漢賦唐詩,那時的中原文化是北方文化,北方人就是偉岸,風爽高潔,水落石出,昂揚爽直。字詞本簡單,然賦之華彩紛呈,登瑤池攀瓊宇;詩嚴謹,然詠之俗人成謫仙,這也是孫學銘畫藝的潛移默化。
時作南方人,根卻在北方,孫學銘從藝有個參照數,他的一半是北方,一半是南方,這使他搞藝術顯得十分寬廣。早年讀何其芳的詩,“生活真闊廣,生活像海洋”,現在看來,一個搞藝術的人只有在各地待上一陣,遷移一陣才有可能感受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上海集中了南方才氣橫溢的藝術家,與北方藝術不同,南方藝術蕩漾著秀美的靈氣,天生麗質,寫盡江南之美,孫學銘用北方人的眼神看南方,南方不只媲美濃陰,它的冬日同樣有北方橫疏走馬的氣勢。存婉約,融爽直,孫學銘的畫藝與其說國畫家畫國畫;不如說是用北方文化審視南方婉約之優劣,取南方秀麗之長,濃陰石出,麗華有質。南方繪畫大師的滋華朗潤與北方大師的蒼山橫臥,孫學銘得其意會,寫春陽熙和,惠風和暢,寫大氣磅礴,厚質沉蘊。賞孫學銘的畫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穴居與遷移是兩家文化,時至今日,博大與精深諸如縱橫交錯,錯落有致,只是領會與出筆不同,在風格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孫學銘在李可染故鄉開了個展,學貴在思,得出經驗則如座右銘,一往情深,自然有成、 有望,這就是作者對孫學銘畫藝的認識。
芥子園 1995年12月29日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上海畫壇著名畫家孫學銘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傑出藝術家,擅長中國山水畫,尤其是鋼筆素描畫,千筆萬筆,讓人讚嘆不已。
孫教授的繪畫生涯是自幼開始,數十年如一日,勤奮刻苦,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正乃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了畫出好作品,他經常遊覽中國的山河大川,寄情自然,追求野逸,可以說,更多地著意於在造型藝術領域裡探索和開拓,力求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而臨山川美景藉助筆墨線條的千變萬化而抒發感情。孫教授的中國山水畫將中國傳統的國畫技法和西畫的色彩融為一體,在他的筆下,千山萬壑,飛瀑流泉,一江碧水,皚皚白雪,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獨特的風格輕、重、徐、疾的線條組合成音樂般的節奏,整個畫面豐富多彩、奇特的山嶇、枝葉繁茂的榕樹、清澈的河塘、婀娜多姿的花叢,激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和眷戀。藝術的創作在於生命,孫教授之所以能創作出如此有生命的作品,是得益於他的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每幅作品都滲透著濃濃的鄉土情,給人詩情畫意般的享受。 (節錄)
摘自《美國僑報》
孫教授的鋼筆畫與中國畫同出一轍,它的黑白相濟,虛實相依的哲理,在鋼筆畫中都有深奧平實的體現。孫學銘的鋼筆畫糅合了中國畫的韻味,每幅畫以千萬之筆的線條,萬千之筆的點來描繪山村、水鄉、峰巒、畫面豐滿,透視精確,明暗縱深感強,典雅、古樸且筆觸流暢,在那千千萬萬筆匯成的海洋之中透出了作者的藝術魅力。(節錄)
摘自《美國天天日報》

萬千之筆匯成海洋

在孫學銘的筆下,有枝繁葉茂的榕樹,有倒影清澈的河塘,有婀娜多姿的月季花,有刻滿滄桑的亭台樓閣,有炊煙裊裊的山中人家,唯一缺少的,是人物。
然而,在“江南工藝美術推介展”中展出的幾十幅作品,幾乎已是孫學銘習畫四十多年來全部的心血結晶,但他顯然沒有打算把人像帶入畫中。可以說,這正是一種屬於鋼筆畫的遺憾。
不過,這種遺憾在孫學銘的作品中已得到了足夠的補償。因為那些幼細的線條,組成了樹木、花朵、房屋、河水,並且仿佛都已融入了生命的活力,一筆、兩筆、一千筆、一萬筆、無數的點,無數的線,終於組合成了一條樹幹、一片段預告瓣、一個倒影、一幢圍牆,而灌注始終的,正是孫學銘的生命和毅力。
鋼筆畫源自歐洲,由於其以單色線條組成,又需有深淺、縱深之分,且一幅畫需萬千之筆,難度既高,又甚費時日,故近年已少有人為此創作感興趣。而孫學銘卻四十多年來埋首於此,正是他執著與堅毅的性格造就了今日的成就。
孫學銘現為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年輕時在文工團工作,演出之餘,一支鋼筆一張紙,便成了最佳的娛樂工具。然而這種自娛的樂趣從即興進入了創作的時候,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思考,便令得樹林、山村和湖泊都在那些細如螞蟻的筆畫下生動地躍然紙上。據說,孫學銘僅是畫榕樹,就花上幾年功夫去摸索,畫中茂盛的枝葉,亦代表他付出的心血。
而這次展出的幾十幅畫作,最早完成的一幅與最後完成的一幅的時間,竟相差了八年。紮實的素描基本功,令一筆一划都恰到好處,仿如“重彩”的深邃,令月夜的景色更顯幽寂。形如“淡彩”的雅致,使如鏡的湖水更顯清澈。從構思到取材,孫學銘將令賞畫者沉醉於用細小筆畫匯成的海洋之中。
月堯 摘自《台灣新晚報》

六、碑文:

孫學銘,江蘇徐州人。歷任東海艦隊文工團副政委、上海市文化局圖書、博物、美術處處長、上海中國畫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於工作勤懇,於藝術不倦,於名利淡泊。其性也坦蕩,其心也善良,其行也恭敬,其生也節儉,其襟懷也忍讓。
年事有壽而盡,生命自在長青。眾晚輩謹懷其德,受用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