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銘

孫中山銘

孫中山銘全稱《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並序》,作者劉周(劉小烽)。原載《天有霓裳》2003年1月版、《山西青年報》2003年3月21日陽光副刊。

概述

孫中山銘全稱“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並序”,作者劉周(劉小烽)。 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報》陽光副刊刊出了原載《天有霓裳》由劉小烽撰寫的“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並序”一文,引起海內外的強烈關注。

評價

王明生在評析此文時認為:
這是一篇極其成功的銘作。

首先,文中佳句極多。

許多句子都是經典性的。
舉例
譬如:在講列強瓜分的危險時,作者寫道:“四萬萬同胞遭劫於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於天上”;在講孫中山逝世時,作者寫道:“先生之死,使國家頓失脊樑,使革命頓失指導,萬姓失怙,從此飄搖,草木挾悲風以哀號,天地共淒雨而涕下,舉國傷痛,山河失色,四海內外,普天之下,凡我華人,無一不掩淚而泣者也。”如此氣韻,堪稱神來之筆,使讀者頓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

第二,文章立意獨到,氣勢磅礴。

譬如:文章開頭先追本溯源,介紹孫中山革命所處國度的歷史人文背景,作者寫道:“嗟呼!天地之間,物各有本,百川匯海,流各有源,華夏興起於炎黃,禮儀鼎盛自孔孟,此為邦國萬代之統緒也。昔在夏商,湯武革命,所以窮宇宙通變之理,順造化日新之德,此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如此寫法,上下天地,前後古今,使人頓時肅然起敬,於無形中烘托提高了孫中山革命的歷史地位。

短小無遺漏

第三,文章篇幅短小,而孫中山生平大事無一遺漏。
眾所周知,孫中山一生經歷複雜,事跡繁多,多次失敗,多次奮起。因此要在有限篇幅內將其敘述清楚極其不易(此乃上世紀二十年代國民政府為孫中山之碑徵集銘文不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作者卻能有敘有議,敘事如行雲流水,議論亦酣暢淋漓,以簡約之文,將孫中山生平事跡盡數囊括,實屬難得。

一絕

第四,該文全篇1866字,正好與孫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稱一絕。
總而言之,該文佳處極難盡述,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妙語篇中覓,奇文共欣賞。實在不可不讀。

原作欣賞

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並序
嗟乎!天地之間,物各有本,百川匯海,流各有源,華夏興起於炎黃,禮儀鼎盛自孔孟,此為邦國萬代之統緒也。昔在夏商,湯武革命,所以窮宇宙通變之理,順造化日新之德,此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慨自有清昏季,強寇侵凌,奸貪當道,悍婦用命,而億萬斯民,淪於水火之中,中華神器,遂有累卵之危也。當是時,列強入室,議欲瓜分,亡國滅種,命在旦夕,四萬萬同胞遭劫於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於天上。所以致此者,實乃滿清專制奴役政府之腐敗無能及有背世界民主潮流也。以故,孫先生文,首倡國民革命,而竟殫精竭慮,窮畢生之力,解生民之倒懸,救民族以復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微孫文,中華其亡矣夫!故世尊其為中華國父也。
孫文者字載之,號逸仙,人稱中山先生者也。籍隸廣東,生於清季同治五年,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幼讀儒書,而有濟世安民之志。後求學夏威夷及廣州香港,獲授醫學博士,行醫有年,博愛居仁。一八九四年,赴天津上書李鴻章不果,遂於是年十一月創立興中會,倡導革命。一八九五年,策劃廣州起義,事敗後亡命日美。旋於一八九六年十月,蒙難英國倫敦,因籍友人之力,虎口脫險。一九零五年,乃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諸志士,於日本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就總理職。同年發表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嗣後即以此三民主義為革命綱領,督率同志,屢興義兵,及遭喪師敗績者,曾不下數十百次,而革命鬥志,終未稍減也。蓋先生旗幟所指,應者紛起,壯士喋血,前仆後繼,雖百折而終不回,實愈挫而愈奮起也。於是滿人恐怖,懸賞緝拿,謂為巨寇,而天下志士鹹目之為領袖也。
一九一一年,華歷辛亥年,十月十日,武昌同志,因組織暴露,突發起義,不數日而各省回響,革命同志相率舉兵。至十一月,凡起義功成,而脫離清廷宣布獨立者,達十數行省。以是故,滿清政權,頃刻瓦解,而中華民國,遂底於成也。時先生仍奔走海外,及武昌功成,乃歸國於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職,改元正朔,定都南京。蓋武昌起義,雖非先生計畫中事,而卒能一舉成就,覆亡清廷者,實乃先生多年運動革命之功也。且夫辛亥革命,不惟覆亡滿清一朝之專制政體,即五千年來之君主獨裁,亦從此而煙消雲散也。故中華復興,甫開新路,民族再生,實賴斯功。故謂大哉孫文!不可稱量也。
厥後民國蒙塵,禹域多難,袁逆竊位,洪憲稱帝,府院相爭,張勛復辟軍閥割據,戰端迭起,此皆十數年間之變故也。而先生始則起討袁義師,二次革命,繼則掀護國之戰,討逆之役。民國六年,立護法軍政府,就大元帥職,以興護法運動。九年重建軍政府,就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職,督師北伐,二次護法,於救國責任,終不放棄也。其間,同盟會於民國元年改組為國民黨,三年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八年復改稱國民黨,黨故詳情,不可盡述,而同志相離及摯肘者,亦難盡述矣。
逮十一年六月,陳炯明擁兵叛變,致革命再敗,而先生之救國決心,猶不動搖。十二年二月,先生復回師驅陳,重回廣州。十三年一月,乃於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黨部,重釋主義,底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之三大政策也。是年五月,更創黃埔軍校,以奠國民革命軍之基礎。九月發表北伐宣言,而期以北伐,統一全國,完成革命救國之夙志。及十一月,馮玉祥北京兵變,電邀先生,共商國是,而先生視以為和平救國之一大機會也,於是慨然應諾,剋期北上。然不意甫到北京,即抱病入北京協和醫院治療。嗚呼!先生一生奔走於江河湖海之間,履夷涉險者不計其數,只知有國,不知有家,出生入死,身冒矢石,一敗再敗,一戰再戰,而終能推翻帝制,奠定國民革命成功之基者,人鹹以其為不餒不退不死之人也。且夫其四十年間與革命同志相別者亦數矣,而皆能不期再遇,共赴國難。誰意其北京一病,竟至隕歿,廣州一去,竟成永訣者也。嗚呼哀哉!孫先生文,以不治之症,於民國十四年,公元一千九百二十五年三月十二日,病逝北京鐵獅子胡同也。
先生享年五十九歲,革命奮鬥凡四十年,於革命方略,國家建設等,多有著述。所遺三民主義,為中國民主革命暨社會進步之總綱。其人格可昭日月,功業可彪炳於千秋也。先生之死,使國家頓失脊樑,使革命頓失指導,萬姓失怙,從此飄搖。草木挾悲風以哀號,天地共淒雨而涕下,舉國傷痛,山河失色,四海內外,普天之下,凡我華人,無一不掩淚而泣者也。已矣乎!蟄蟲始振,先生既歿,孤厝北國,棲靈北京西山碧雲寺,及北伐勝利,始於民國十八年,奉安南京紫金山麓也。
伏以公元二千零一年,先生奉安已逾七十二年。而先生夢寐以求之國家統一,猶未完成。中華復興,尚在奮鬥。所可幸者,炎黃子孫,正磨礪以躋身世界之先進,推心以圖謀中華為一家。飆風斯舉,景雲重集,惟所冀者,合兩岸而告於先生,攜百族以莊嚴陵寢。萬代千齡,永傳祚祀,而乃碑記芳烈,以作銘云:
天地大矣,日月明矣,河洛啟聖,九州誕靈
開闢以來,幾度蒙塵,有清無道,洋胡逞
天遣孫文,以振吾民,三民主義,以為綱領
倡導革命,覆彼有清,反對帝國,民族平等
凡我民眾,一視同仁,乃均地權,節制資本
總理旗幟,我華復興,方向既明,而以身隕
後來同志,以底於成,草隨風舞,電歌雷行
百物冠帶,以頌其勛,星隕北國,奉葬金陵
址在南京,臥虎藏龍,穆穆中山,瞻想慈容
念彼功業,當以涕零,國家統一,志猶未竟
誰或奮起,捷克此功,漢天當笑,奠此高陵
江渚一鏡,風激千聲,遺烈永嗣,德侔千齡
公元二千零一年歲次辛巳十一月十二日末學劉小烽敬撰

附記

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面向海內外華人徵集碑銘,後徵稿不果,乃鐫:“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十三大字作結。余以是碑不可無銘,況先生功業彌盛,而統一國家之遺志,至今猶未完成,故余不揣冒昧,試筆一銘,盛稱先生,以使宇內同胞,皆能感先生渴求統一之殷誠,皆能憐先生呼籲團結之苦心,冀或有促成統一之微功,俾死者瞑目而生者獲福,中華復興而列祖釋懷者,則告幸甚也。

補充

注:“湯武革命”:指商湯推翻夏朝暴君桀和周武王推翻商紂王帝辛。“悍婦用命”:指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禹域”:中國的別稱。“蜇蟲始振”:語義雙關,一方面是說孫中山逝世時間三月十二日正當農曆驚蜇節氣,驚蜇意味著所有冬眠的動物都開始甦醒;一方面是說孫中山逝世時,國人已被喚醒。“河洛”:河圖和洛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