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孫丑上》)。 孟軻說:“其進銳者其退速”(《盡心上》)。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

正文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其生卒年月無可詳考,約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27),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他曾受業於子思(孔伋)的門人,是孔丘的幾傳弟子。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 梁、魯、 鄒、宋、滕等國遊說諸侯,想推行他的主張。但當時是諸侯爭霸,“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 虞、 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他晚年回到故鄉,即專心從事教育活動。他的著名弟子有萬章、公孫丑、樂正子、公都子等。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孫丑上》)。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滕文公上》)。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仁、 義、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儘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通過對人性的了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關於教育作用與目的的主張 孟軻對教育的作用,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 “仁政”和 “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孟軻的道德教育思想 孟軻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原則,注意道德理想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鍛鍊;但他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了一套主觀唯心主義的道德教育方法。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對二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軻的道德教育, 首先重視樹立道德的理想。 他反覆強調“尚志”或“持志”,“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盡心上》)。又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告子上》)。其次,要注意保持先驗的道德意識,即“存其心,養其性”(《盡心上》),以培養道德自覺性。在存養的基礎上,他更提出要把先驗的“善端”加以擴充,發展道德品質。他曾說:“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盡心下》)。
孟軻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可概括為以下各點:
①寡慾養氣。孟軻主張節制私慾。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寡慾是克制慾念,養氣則是發揚善性。孟軻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所謂浩然之氣是由道義積累而產生的,它是一種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就能理直氣壯,敢于堅持自己的信仰,甚至具有為之獻身的精神。
②反求諸己。實際上就是自我檢察,自我反省。孟軻很重視這種修養手段。孟軻還把反求諸己說成“求放心”,他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即通過思考,自覺地進行自我反省,把迷失了方向的善良的心尋找回來。
③改過遷善。孟軻認為人有過錯就應改正,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他反對那種為自己的過錯進行辯解的人。孟軻認為只是知改過還不夠,還應該"好善"、“為善”和“與人為善”。“好善”就是讚揚、吸取別人的善言、善行。“為善”即自己去行善事。“與人為善”則是與別人共同為善,這是最好的德行。
④意志鍛鍊。孟軻認為有了堅定的意志,才可以養成浩然正氣,才可以去惡從善。他指出,一個人要通過意志的鍛鍊才能有堅強的性格,才能擔負起治理天下的重任。他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孟軻關於教學與學習的主張 古代人對於教育、教學方法,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有時是同時並舉或互相混同、互相包容。孟柯也如此,其主張大致如下: ①深造自得。孟軻認為學習的最高目的,是使知識達到“自得” 的境界。他認為一個人的知識達到 “自得"境界的時候,在處理和解決事物時,才能操持自如,左右逢源,默識心通。孟軻還認為,深造自得的途徑,不僅要注重掌握廣博的知識,而且還要注意"由博反約"。他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下》)。
②專心有恆。孟軻反對那種三心二意和心不在焉的學習態度。他認為,是否專心,對學習的好壞關係極大。不僅要專心,還要堅持不懈,不能一曝十寒。他曾舉掘井作譬喻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盡心上》)。
③循序漸進。孟軻說:“其進銳者其退速”(《盡心上》)。就是說,不可以冒進。他反對“揠苗助長”。他有一段很形象的話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這種生動的譬喻,說明了循序漸進的必要性。
④重思存疑。重思是孟軻教學思想的特點,他輕視聞見之知。孟軻把耳目之官與心之官割裂開來,認為感官只能擾亂人們的認識,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維才能認識事物。他說:“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於物, 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這種片面重視思的觀點是與孟軻的唯心主義思想有關,是違反認識規律的。但由於重視思,也基於他的讀書實踐,提出了“讀書存疑”的主張,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盡心上》)
⑤因材施教。孟軻曾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盡心上》)他認為,除了自暴自棄者外,對有心問學的人都可量材施教。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盡心上》)
參考書目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漢·趙岐:《孟子注》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