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帖赤那

孛兒帖赤那,唐代中期蒙兀室韋首領,成吉思汗二十二代祖。 據傳說,孛兒帖赤那(蒙古語,漢譯“蒼狼”)是該部頗“受尊敬”的首領,“有許多妻子和孩子”。 孛兒帖赤那卒,兒子巴塔赤成為該部首領,稱“巴塔赤合罕”(蒙古語,漢譯“牧民的首領”)。

年代:先秦至唐 五代(含渤海國)
姓名:孛兒帖赤那
拼音:bei er tie chi na
正文: 孛兒帖赤那,唐代中期蒙兀室韋首領,成吉思汗二十二代祖。
《舊唐書·室韋傳》載,唐代室韋20多部,源於俱輪泊的望建河“東經蒙兀室韋之北”。據考,俱輪泊,當是今呼倫貝爾盟的達賚湖,望建河系今額爾古納河。首見於史籍的“蒙兀室韋”,就是《新唐書·室韋傳》中的“蒙瓦”室韋。該部生活在望建河下游之南,即波斯史家拉施特所言的“額爾古涅昆”地區。這裡“山坡險峻”,森林密布,亦有“優良的草場。”
約八世紀中期即唐中期,蒙兀室韋已發展成由若干部落組成的共同體。據傳說,孛兒帖赤那(蒙古語,漢譯“蒼狼”)是該部頗“受尊敬”的首領,“有許多妻子和孩子”。“長妻”叫豁埃馬闌勒(蒙古語,漢譯“白鹿”),在其所生“諸子中最有出息”的該是巴塔赤。
由於蒙兀室韋部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人口蕃衍,其“所占的地域顯得日益狹窄”,生活出現困難。基此而“互相商量”,如何才能“走出這個嚴寒的峽谷和狹窄的山道”,以尋求新的生活空間。於是孛兒帖赤那領導部眾開始了著名的西遷活動。“宰殺了七十頭牛馬”,用皮“作成了風箱”,煽起熊熊烈焰,“直到山壁熔化”,“從那裡獲得了無數的鐵”,開闢了通道。蒙兀室韋男女老幼乘著馬,駕著幌車,趕著牲畜,走出深邃的森林地區,來到今呼倫貝爾地區。經“騰吉思水”即今達賚湖,繼續向西偏南前進。進入漠北之後,穿過大片草原、沙漠和山林,來到斡難河源頭,亦即不兒罕山地區住下來,終於完成這次大規模西遷的歷史任務。
孛兒帖赤那卒,兒子巴塔赤成為該部首領,稱“巴塔赤合罕”(蒙古語,漢譯“牧民的首領”)。這支人,當是蒙古民族正宗部分的“源頭”。孛兒帖赤那距成吉思汗共二十二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