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

《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本書是一部關於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的理論專著,作者從豐富而深邃的印度哲學中抽象出存在、自我與神性這三個概念,並試圖通過對這三個概念的各自演變及其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歷史的闡釋,來描述印度哲學史的全貌。作者認為,這三個概念,不僅是印度哲學也是西方思想最根本的概念,通過比較不僅對人類精神發展中普遍的必然的東西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會對中西印各文化傳統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和準確的定位。本書適合宗教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基本信息

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關於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的理論專著,作者從豐富而深邃的印度哲學中抽象出存在、自我與神性這三個概念,並試圖通過對這三個概念的各自演變及其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歷史的闡釋,來描述印度哲學史的全貌。作者認為,這三個概念,不僅是印度哲學也是西方思想最根本的概念,通過比較不僅對人類精神發展中普遍的必然的東西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會對中西印各文化傳統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和準確的定位。本書適合宗教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作者簡介

吳學國,湖北公安人,1967年5月生。1990年本科畢業參加工作。1995年獲哲學碩士學位。後於南京東南大學任教。1997年考入復旦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專業為佛教哲學。現主要從事佛教哲學、印度哲學和比較宗教哲學研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已出版的著作有《境界與言詮:唯識的存有論向語言層面的轉化》。

目錄

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目錄

緒言

常用外文文獻名縮寫

上編存在論

引論

第一章存在與自然:吠陀和奧義書的存在概念

引言

第一節存在與自然:吠陀思想中的存在

一吠陀的自然崇拜

二創世論

第二節自然與精神:奧義書的梵

一梵是真一智一樂

二梵作為本體

梵我一如

四上梵與下梵

五梵與名色世界

六世界與語言

七晚期奧義書的思想

小結

第二章存在與實有:耆那教、勝論、正理派的實在論

引言

第一節耆那教的多元實在論

一耆那教的形上學

二耆那教的知識論

第二節勝論派的客觀實在論哲學

一勝論的形上學

二原子論和宇宙演化論

第三節正理派的邏輯實在論思想

一《正理經》的十六句義論

二正理派的知識論

小結

第三章存在與空性:大乘佛學對本無的闡明

引言

第一節實在論及其破解

一佛教內部的實在論思想

二大乘佛學對印度實在論的破解

第二節般若中觀派的“空”

一空的思想淵源

二空的概念

三二諦

中道緣起

五虛妄分別無分別智

第三節大乘瑜伽行派的二種所依之說

一二諦與三性

虛妄分別阿賴耶識緣起

三唯識的法性論

四法性與本識二種所依

五有關唯識的一些歧見

六 正鑥與鰓髖

小結

第四章存在與心性:不二吠檀多派的存在論轉折

引言

第一節空性與心性:如來藏思想與吠檀多派

一佛教如來藏思想之產生

二如來藏與梵

第二節喬荼波陀的存在概念

一梵:存在的本質

二梵我一如

三梵與世界

第三節喬荼波陀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四位

二命我與梵

三解脫之道

小結

結語

中編自我論

引論

第一章自我與自然:吠陀與早期奧義書的思想

引言

第一節吠陀和梵書的自我

一吠陀的自我概念

二梵書的自我概念

第二節自然與心性:早期奧義書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的兩個方向

二自我的五身、四位

三關於自我的其它問題

四奧義書的人生論

小結

第二章自我與實體:實在論的自我概念

引言

第一節耆那教的“命”

一耆那教論我

二耆那教的倫理與解脫思想

第二節勝論和正理派的自我

一勝論派的自我概念

二正理派的自我概念及其倫理、宗教思想

小結

第三章自我與意識:數論一瑜伽派的思想

引言

第一節數論的二元本體論

一神我、自性和三德

二自性的轉變

三因中有果論

四關於神的問題

第二節數論的認識論

一自我與覺諦之關聯

二數論派的量論

三知識的真理性問題

第三節數論的人生哲學

一輪迴的生命

二智慧與解脫

第四節自由之道:瑜伽派的實踐

一瑜伽的心理學

二瑜伽的修道論

小結

第四章自我與存在:商羯羅的哲學

引言

第一節商羯羅的自我論

一阿特曼:自我的本質

二增益與執受

三經驗的自我

第二節存在與世界:商羯羅的存在論

一存在的本質與存在者

二幻化的世界

三梵我一如

第三節吠檀多的修道論

一輪迴的生命

二修道的途徑

三正智與解脫

第四節商羯羅派的知識論

一知識的種類與結構

二知識的形成

三知識的真與偽

小結

結語

下編神性論

引論

第一章神與自然:從吠陀的自然宗教到人格神的死亡

引言

第一節黎俱吠陀的宗教思想

一“神明”與“玄冥”

二黎俱吠陀的多神教

三黎俱吠陀的一神論傾向

四晚期黎俱吠陀的一元論

第二節吠陀以後神的衰敗命運

一神聖性的失落:梵書的祭祀主義

二自然神的破滅:沙門的無神論

小結

第二章神與自我:奧義書與《薄伽梵歌》的神性概念

引言

第一節奧義書的自我與神

一早期奧義書的泛神論的自我概念

二晚期奧義書的神性概念

第二節《薄伽梵歌》的神性本體論

一自我論

二原質論

三神性論

四輪迴說

五修道論

小結

第三章神與本無:不二吠檀多的神

引言

第一節大乘佛教的神學效應

一大乘佛教與印度思想

二二諦、空與神的存在

第二節商羯羅的上帝概念

一神與自我

二作為神的本質的本無

三關於神的人格性

四神與世界

小結

第四章神與大全:羅曼努閣派對人格神的概念的復歸

引言

第一節差別一元論的基本思想

一差別一元論的思想先驅

二羅曼努閻的形上學

三羅曼努閣的神學

第二節虔敬與解脫

一智與業

二罪惡與救贖

三獻身與恩賜

四虔敬與恩寵

五解脫與和合

小結

結語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