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飲食觀

孔子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最早提出了有關飲食衛生、飲食禮儀等觀點,為中國烹飪觀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孔子的飲食思想豐富而具體,並且與實踐相結合。


生活時報
孔子是長期受到人們推崇的傑出人物,他倡導的飲食觀,對後世影響深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食物原料要選擇優質的(精食),肉要切得細細的(細膾),做飯菜應該講究選料、刀工和烹調方法,飲食是不嫌精細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說,宰殺豬、羊時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禮的,食物形態也被弄壞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說,筵席的四邊應與屋子的四邊保持相應平行,鋪放端正,如果蓆子擺得歪歪斜斜的,有損於飲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意思是說,在人家用豐盛的肴饌招待自己時,必須肅然起立,向主人答謝致意。(以上見《論語·鄉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