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易位症

子宮內膜易位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出現在子宮腔以外的身體其它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在子宮肌層稱“子宮肌腺症”,異位在卵巢稱“卵巢朱古力囊腫”。內膜異位症可能出現在身體哪些部位:多數位於卵巢、宮骶韌帶、子宮下部後壁漿膜層以及直腸陷凹、乙狀結腸的腹膜層和陰道直腸膈。其中以侵犯卵巢者最常見,約占80%。也可見於宮頸,會陰側切,或腹壁手術切口等處。臍、肺及四?肢等均可發病,但很罕見。該病在形態學上屬良性,但它具有播散、種植、侵襲或轉移等類似惡性腫瘤的行為。病變範圍的大小可以相差懸殊,臨床症狀往往與病變程度不平行。

基本信息

形成原因

現代醫學研究對此病有以下五方面的說法:
a)子宮內膜種植學說:Sampson最早提出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腹腔,種植於卵巢和鄰近的盆腔腹膜,並繼發生長和蔓延,發展成子宮內膜異位症。有生殖道畸形或梗阻的婦女常並發子宮內膜異位症,說明經血逆流可致子宮內膜種植。腹壁刀口子宮內膜異位或分娩後會陰傷口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手術者將子宮內膜帶至切口造成醫源性種植。
b)淋巴及靜脈播散學說:在盆腔靜脈或淋巴結中發現子宮內膜組織存在支持該論點。並認為遠離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大腿的皮膚和肌肉發生的子宮內膜異位可能是淋巴或靜脈播散的結果。
c)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卵巢的生髮上皮、盆腔腹膜、胸膜均起源於體腔上皮淋巴及靜脈播散,反覆受經血、激素或慢性炎症的刺激可以化生為子宮內膜樣組織,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d)免疫學說:有人認為在婦女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月經期經輸卵管流入腹腔的內膜細胞為主的局部免疫系統所殺滅,若局部免疫功能不足或逆流腹腔內的內膜細胞數量過多時,免疫細胞不足以將殺滅,即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有報導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有紅斑狼瘡或其它自身免疫疾病史者為無該病患者的兩倍。從實驗結果表明,在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血清中lgG及抗子宮內膜自身抗體較對照組明顯增加,其子宮內膜中的lgG及補體C3沉積率亦高於正常婦女,故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既可有體液免疫,即B細胞應答反應增強,亦可有細胞免疫,即T細胞免疫功能不足。上述免疫功能的異常是內膜異位的原因,還是內膜異位的結果仍有待確定。
e)遺傳因素:Simpson提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一級親代(女性)中患有同病者,明顯高於對照組,然而並未有發現與該病相關的特異性HLA抗原存在。

疾病概述

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覆蓋於子宮體腔面,如因某種因素,使子宮內膜在身體其他部位生長,即可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症。這種異位的內膜在組織學上不但有內膜的腺體,且有內膜間質圍繞

;在功能上隨雌激素水平而有明顯變化,即隨月經周期而變化,但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響,能產生少量“月經”而引起種種臨床現象。患者如受孕,異位內膜可有蛻膜樣改變。這種異位內膜雖在其他組織或器官內生長,但有別於惡性腫瘤的浸潤。本病發生的高峰在30~40歲。子宮內膜異位的實際發生率遠較臨床所見為多。如在因婦科其他病行剖腹探查時及對切除的子宮附屬檔案標本仔細作病理檢查,可發現約20~25%患者有異位的子宮內膜。

病因病理

一、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內膜由基底部向肌層生長,局限於子宮,故又名子宮腺肌病。異位的子宮內膜常彌散於整個子宮肌壁,由於內膜侵入引起纖維組織及肌纖維的反應性增生,使子宮一致性脹大,但很少有超過足月胎兒頭大者。不均勻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後壁多見,由於局限在子宮一部,往往使子宮不規則增大,酷似子宮肌瘤。切面可見增生的肌組織亦似肌瘤呈漩渦樣結構,但無肌瘤所具有與周圍正常肌纖維分開的包膜樣組織。病灶中間有軟化區,偶可見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陳舊積血的小空腔。鏡檢所見的內膜腺體與子宮內膜腺體相同,其周圍由內膜間質所包繞。異位內膜隨月經周期而改變,但分泌期改變不明顯,表示異位的內膜腺體受孕激素影響較小。當受孕時,異位內膜的間質細胞可呈明顯蛻膜樣變,已如上述。

二、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特殊類型,較少見,即異位的內膜僅有內膜間質組織,或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後間質組織發展的範圍及程度遠遠超過腺體成分。一般子宮一致性增大,異位細胞散布於肌層或集中在某一區域,色黃,常具有彈性橡皮樣硬度,較肌瘤軟,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狀小蟲樣突起,就可據以確立診斷。異位組織亦可向宮腔發展形成息肉狀腫塊,多發性,表面光滑,蒂寬與子宮肌壁有較大面積的直接連繫,並可由宮壁向宮腔或沿子宮血管向闊韌帶內突出。向宮腔突出者致成月經過多甚或絕經後流血;向闊韌帶突出者可經婦科雙合診查出。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宮數年後還能發生。由於這種特點,有人認為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低底惡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內膜侵犯子宮以外的組織(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宮漿膜層的異位內膜)或器官,常累及多個器官或組織。

卵巢為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發生的部位,占80%,其次為子宮直腸窩之腹膜,包括子宮骶韌帶,子宮直腸窩前壁相當於陰道後穹窿部位,子宮頸後壁相當於子宮頸內口處。有時異位內膜侵犯直腸前壁,使腸壁與子宮後壁及卵巢形成緻密粘連,術中很難分離。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也可侵入直腸陰道隔而在陰道後穹窿黏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點,甚至可形成菜花樣突起,酷似癌瘤,經活檢才能證實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此外如前所述輸卵管、宮頸、外陰、闌尾、臍、腹壁切口、疝囊、膀胱、淋巴結,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膚皆可能有異位內膜生長。

子宮直腸窩處異位子宮內膜,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點或積血小囊,包埋在粘連嚴重的纖維組織中,鏡檢可見典型的子宮內膜。該處異位的內膜組織尚可向直腸陰道隔及子宮骶韌帶擴展形成觸痛性堅實結節。或穿透陰道後穹窿黏膜,形成藍紫色乳頭狀腫塊,經期可出現許多小出血點。如直腸前壁受累,則可發生經期大便疼痛,有時內膜病變圍繞直腸擴展形成狹窄環,與癌瘤極為相似,腸道受侵約占內膜異位症10%左右。病變常位於漿膜及肌層,很少黏膜受侵而發生潰瘍。偶有由於在腸壁形成腫塊或造成纖維性狹窄或粘連引起腸管過度屈曲而發生腸梗阻,並可發生刺激症狀,如間歇性腹瀉,月經期更加重。

表現症狀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與體徵隨異位內膜的部位而不同,並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

一、症狀

(一)痛經:為一常見而突出的症狀,多為繼發性,即自發生內膜異位開始,患者訴說以往月經來潮時並無疼痛,而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可發生在月經前,月經時及月經後。有的痛經較重難忍,需要臥床休息或用藥物止痛。疼痛常隨著月經周期而加重。由於雌激素水平不斷高漲,使異位的子宮內膜增生、腫脹,如再受孕激素影響則出血,刺激局部組織,以致疼痛。如系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可促使子宮肌肉攣縮,痛經勢必更為顯著。異位組織無出血的病例,其痛經可能由血管充血引起。月經過後,異位內膜逐漸萎縮而痛經消逝。此外,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中,可查出許多炎症過程,很可能局部的炎症過程伴有活躍的腹膜病變,從而產生前列腺素、激肽和其他肽類物質引起疼痛或觸痛。

但疼痛程度往往不能反映出腹腔鏡檢所查出的疾病程度。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顯著,但無痛經者,占25%左右。婦女的心理狀況也能影響痛覺。

(二)月經過多: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量往往增多,經期延長。可能由於內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調。

(三)不孕: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常伴有不孕。根據天津、上海兩地報導,原發性不孕占41.5~43.3%,繼發性不孕占46.6~47.3%。不孕與內膜異位症的因果關係尚有爭論,盆腔內膜異位症常可引起輸卵管周圍粘連影響卵母細胞撿拾或導致管腔堵塞。或因卵巢病變影響排卵的正常進行而造成不孕。但亦有人認為長期不孕,月經無閉止時期,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的機會;而一旦懷孕,則異位內膜受到抑制而萎縮。

(四)性交疼痛:發生於子宮直腸窩、陰道直腸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使周圍組織腫脹而影響性生活,月經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五)大便墜脹:一般發生在月經前期或月經後,患者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而其他時間並無此感覺,為子宮直腸窩及直腸附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典型症狀。偶見異位內膜深達直腸黏膜,則有月經期直腸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病變圍繞直腸形成狹窄者有里急後重及梗阻症狀,故與癌瘤相似。

(六)膀胱症狀:多見於子宮內膜異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症狀;侵犯膀胱黏膜時,則可發生周期性血尿。

腹壁疤痕及臍部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則出現周期性局部腫塊及疼痛。

有人報導,490例不孕症腹腔鏡檢查中,229例為不同期別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輸卵管雙側通暢的為50例(21.8%),一側通暢,另一側欠通暢或阻塞者為73例(31.7%),雙側欠通或一側欠通、一側阻塞者為72例(31.3%),雙側不通者49例(21.3%)。雙側輸卵管不通肯定不能自然致孕,占內異症不孕的1/5;雙側或一側通而不暢者占1/3弱;1/5雙側皆通或一側通占到1/3弱。輸卵管阻塞或通而不暢者,以及傘端周圍有粘連,皆影響卵細胞進入輸卵管內。但一側通暢輸卵管,甚至兩側都通者,也發生不孕。此外,卵巢受異位子宮內膜破壞也影響卵細胞發育或排卵及黃體功能不健。上述變化容易解釋不孕機制。內異症患者自身免疫反應也對精子和受精卵不利。

內異症患者流產率也較高。據Jones及Jones和Naples等報導,內異症受孕者流產率可同達44~47%。Naples還報導,內異症患者經手術治療後,流產率下降到8%。

二、體徵

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往往子宮脹大,但很少超過3個月妊娠。多為一致性脹大,也可能感到某部比較突出猶如子宮肌瘤。如為後位子宮,往往粘連固定。在子宮直腸窩,子宮骶韌帶或宮頸後壁常可觸及一二個或更多硬性小結節,如綠豆或黃豆大小,多有明顯觸痛,肛診更為明顯,這點很重要。偶然在陰道後穹窿可見到黑紫色大出血點或結節。如直腸有較多病變時,可觸及一硬塊,甚至誤診為直腸癌。

卵巢血腫常與周圍粘連、固定,婦科雙合診時可觸及張力較大之包塊並有壓痛,結合不孕史易誤診為附屬檔案炎塊。破裂後發生內出血,表現為急性腹痛。

診斷鑑別

一、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常表現類似症狀。一般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較重,為繼發、漸進。子宮一致性脹大,但不甚大。如伴發其他部位異位內膜時,則有助於鑑別。確實困難者可試用藥物治療,如症狀迅速(用藥1~2個月)改善,診斷傾向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應當指出,子宮腺肌病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約10%)。一般術前較難鑑別,須待手術切除子宮的病理檢查。

二、附屬檔案炎

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往往誤診為附屬檔案炎症。二者都能在盆腔形成有壓痛的固著包塊。但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無急性感染病史,患者多經各種抗炎治療而毫無效果。並應詳細詢問痛經開始時期及疼痛程度。這種病例往往子宮直腸窩處有異位內膜結節,如仔細檢查當可查出,有助診斷。必要時可用藥物試探治療,觀察有無療效來鑑別。一般在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輸卵管往往通暢。因此可試用輸卵管通水試驗,如通暢,則可排除輸卵管炎症。

三、卵巢惡性腫瘤

卵巢癌誤診為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則延誤治療,故必須慎重。卵巢癌不一定有腹痛症狀,如有往往也為持續性,不像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周期性腹痛。檢查時卵巢癌為實質感,表面凹凸不平,體積亦較大。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還可能伴發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兼有各該部位病變的體徵。對於不能鑑別的患者,年齡大的應實行剖腹探查,年紀輕的可短時按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以觀察療效。

四、直腸癌

當子宮內膜異位症侵犯直腸、乙狀結腸而範圍較廣時,往往在該處形成硬塊,造成部分梗阻,個別情況異位子宮內膜侵及腸黏膜引起出血,則更似直腸癌。但直腸癌的發生率遠較腸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率高。一般直腸癌患者體重減輕明顯,腸出血較頻,與月經無關,無痛經。肛診時腫瘤固定於腸壁,腸壁四周皆狹窄。鋇灌腸可見腸黏膜不平,鋇充盈不良範圍小。乙狀結腸鏡檢查看到潰瘍,出血,活檢可確診。腸子宮內膜異位症體重不減輕,腸很少出血,個別出血也在月經期發生,痛經較重。肛診時黏膜與其底部腫塊不相粘連,僅前壁發硬。鋇灌腸顯示腸黏膜光滑,鋇充盈不良範圍廣。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症

生殖功能包括兩方面內容,即受孕能力和生殖力。不孕症是指無保護性生活1年不能受孕者;生殖力是指妊娠至活產的能力。約1/3的內異症患者有不孕的問題,包括生殖輔助技術同樣提出內異症患者妊娠率低。另外,內異症患者常發生反覆性流產。
內異症關於不孕症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腹腔鏡是診斷盆腔內異症的金標準。治療措施應診斷內異症造成生殖功能障礙的以下環節:1、恢復輸卵管、卵巢之間的正常解剖關係;2、清除內異病灶和腹腔液對生殖功能的影響;4、阻止疾病進展。
循證醫學資料表明,對輕中度內異症腹腔鏡手術能提高患者的生育力。雖然剝除朱古力囊腫並不能提高患者的妊娠率,但一般認為對大於4cm的朱古力囊腫應先做腹腔鏡手術,以降低感染風險,改善取卵條件,然後再行助孕治療。然而,對不孕患者行IVF-ET要比反覆做手術妊娠成功率高。
若患者按內異症治療後仍不能妊娠,或年齡較大妊娠困難者,應及時使用助孕技術如宮腔內人工受精及IVF-ET等促進妊娠。

治療預防

治療前儘可能明確診斷,並考慮患者年齡,對生育要求、病情嚴重程度、症狀及病灶範圍,加以全面考慮。

一、激素治療

(一)丹那唑:是一種合成甾體17α-乙炔睪丸酮的衍生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下丘腦GnRH產生,從而使FSH、LH合成及釋放減少,導致卵巢功能受抑制。亦可直接抑制卵巢甾體激素的合成或競爭性與雌孕激素受體結合,從而導致異位內膜萎縮,不排卵及閉經。丹那唑還有輕度雄激素作用,產生毛髮增多,聲音變低沉,乳房變小及痤瘡出現等男性化表現。丹那唑另一常見副作用是水分瀦留及體重增加。患有高血壓、心臟病或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套用。丹那唑主要通過肝臟代謝,並可能對肝細胞產生一定損害,故患有肝疾患的婦女禁用。

常用劑量為400mg/d,為2~4次口服,從月經開始服用,一般在1個月左右症狀即有所減輕。如無效,可加至600~800mg/d,取得效果後再逐漸減至400mg/d。療程一般為6個月,90~100%均取得閉經的效果。

丹那唑對盆腔腹膜的內異症療效較好,對大於1cm直徑卵巢異位腫塊療效較差。

(二)內美通(Nemestran):即3烯高諾酮(R2323),為19去甲睪丸酮衍生物,具有較高抗孕激素活性及中度抗雌激素作用,抑制FSH及LH分泌、使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異位內膜萎縮、吸收。

(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1982年Meldtum及Lemay報導,套用LHRHa治療內異症獲得良好效果。LHRH對垂體有雙相作用。LHRH大量持續套用,使垂體細胞呈降調反應,即垂體細胞受體被激素占滿無法合成釋放FSH、LH、而起反調節作用。副反應為潮熱、陰道乾燥、頭痛、陰道少量流血等。

(四)三苯氧胺(Tamoxifen,TMX):為雙苯乙烯衍生物。劑量為10mg×2/d,月經第五天開始,20天為1療程。

(五)合成孕激素:可用炔異諾酮、炔諾酮或甲孕酮(安宮黃體酮)等作周期性治療,使異位內膜退化。從月經周期第六天開始至第二十五天,每日口服上述一種藥物5~10mg。療程視治療效果而定,此法可抑制排卵。因此,對希望生育者,可從月經周期第十六天開始到第二十五天,每日套用炔異諾酮或炔諾酮10mg。這樣既可控制子宮內膜異位症,又不致於影響排卵。部分病例在治療期有較重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頭痛發脹、子宮絞痛、乳房疼痛以及由於水分瀦留及食慾改善而體重過度增加等,給予鎮靜劑、止吐劑、利尿藥及低鹽飲食可以減輕。

睪丸素:對本症也有一定療效。套用劑量應隨病人之耐受量而定。最好開始劑量為10mg,每日2次,於月經周期後2周開始口服。這種劑量很少影響月經周期及發生男性化副作用。但要達到止痛目的常需持續服用幾個周期。此後可減低劑量再維持治療一個時期後,停藥觀察。如能妊娠,則本病即能治癒。

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主要方法,因為在直視下可以基本上明確病灶範圍和性質,對解除疼痛,促進生育功能效果較好,療程短尤其對重症者,纖維化多,粘連緊密,藥物不易奏效。較大卵巢內膜樣囊腫,藥物治療無效,手術尚有可能保留有效卵巢組織。手術可分為保守性手術,半根治性手術和根治性手術3種。

(一)保守性手術:主要用於年輕、有生育要求者。保留子宮及附屬檔案(儘量保留雙側),只是切除病灶,分離粘連,重建卵巢,修復組織。近年來套用顯微外科手術,切除異位病灶,仔細縫合創面,重建盆腔腹膜,仔細止血,徹底沖洗,使手術效果臻於完善,提高手術後妊娠成功率,降低復發率。

1.腹腔鏡手術:通過腹腔鏡檢查,可明確診斷,可用特種設計的刀、剪、鉗等進行病灶切除,分離粘連。在腹腔鏡下可用CO2雷射器或氦-氖雷射器燒灼病灶,即在恥骨聯合上2cm處做第二切口,雷射刀通過這切口的套管進入盆腔,在腹腔鏡直視下燒灼病灶。也可經腹腔鏡穿刺吸出囊液,再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後注入無水乙醇5~10ml,固定5~10分鐘後吸出,最後用生理鹽水沖洗後吸出。

在腹腔鏡下還可行輸卵管通液檢查。

2.B超下行卵巢內膜樣囊腫穿刺術:對手術剝離術後或腹腔鏡下穿刺後復發病例,可考慮超聲下穿刺術及藥物治療。

3.剖腹保守性手術:用於較嚴重病灶粘連患者,尤其是無腹腔鏡設備醫療機構或腹腔鏡掌握不熟練者,皆可實行剖腹手術分離粘連,挖除卵巢子宮內膜樣囊腫,儘可能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如病灶僅限於一側且較重,另一側正常,有人主張將病側附屬檔案切除。這樣做妊娠率較保留病側卵巢後的妊娠率高。還可做簡單子宮懸吊術。是否做骶前神經切除值得商榷。

保守手術的重要目的之一,為希望妊娠足月分娩,故術前應對夫婦雙方進行徹底的不孕檢查。術後復發者仍可再次採用保守手術,仍可獲得療效。

(二)半根治手術:無生育要求,病灶嚴重,而年齡較輕者(<45歲),可行子宮和病灶全切,但儘可能保留一側正常的卵巢組織,以避免絕經期症狀過早出現。一般認為半根治術後復發率低,後遺症少。切除子宮可去除具有活力的子宮內膜細胞種植的來源,從而可減少復發機會。但因保留了卵巢仍有可能復發。

(三)根治性手術:年齡接近絕經期,尤其病情重,有過復發者,應實行全子宮及雙側附屬檔案切除。手術時儘可能避免卵巢內膜囊腫破裂。囊液流出時應儘快吸盡,沖洗。術後出現更年期綜合徵者,可用鎮靜劑及尼爾雌醇。

腹壁、會陰切口處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者,應徹底切除,否則會復發。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常合併排卵功能障礙,故不論採用激素治療或保守性手術治療,皆可用HMG或/及克羅米芬促卵泡成熟排卵。

如為不育而實行保守手術治療者,可套用激素治療3~6個月以鞏固療效。但有人認為,術後1年是妊娠最易發生的時間,用丹那唑或假孕治療,反而減少受孕機會而不主張用。

三、放射治療

雖然放療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已有多年歷史,但套用多種藥物及手術達到很高療效,一般不破壞卵巢功能,而放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作用,在於破壞卵巢組織,從而消除卵巢激素的影響,使異位的內膜萎縮,達到治療的目的。放射線對異位的內膜破壞作用並不明顯,但對既不能耐受激素治療又因病灶位於腸道、泌尿道及廣泛盆腔粘連,尤其是合併心、肺或腎等嚴重疾病,本人又十分懼怕手術的個別患者,也可採用體外放療,破壞卵巢功能,達到治療目的。即便個別接受放療者,必須先明確診斷,特別是不能將惡性卵巢腫瘤誤診為子宮內膜囊腫,以至錯治而延誤正確治療。

根據目前公認的病因,注意下列幾點,可能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

一、避免在臨近月經期進行不必要的、重複的或過於粗暴的婦科雙合診,以免將子宮內膜擠入輸卵管,引起腹腔種植。

二、婦科手術儘量避免接近經期施行。必須進行時,術中操作要輕柔,避免用力擠壓宮體,否則有可能將內膜擠入輸卵管、腹腔。

三、及時矯正過度後屈子宮及宮頸管狹窄,使經血引流通暢,避免淤滯,引起倒流。

四、嚴格掌握輸卵管通暢試驗(通氣、通液)及造影的操作規程,不可在月經剛乾淨或直接在刮宮這一周期進行,以免將內膜碎片經輸卵管壓入腹腔。

五、剖宮產及剖宮取胎術中應注意防止宮腔內容溢入腹腔,在縫合子宮切口時,勿使縫線穿過子宮內膜層,縫合腹壁切口前套用生理鹽水沖洗,以防內膜種植。

由於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的預防意見也僅對少數情況適用,經血倒流本身是否致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尚有爭議。

四、中醫藥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證情較複雜,其病機多由氣滯血瘀,寒凝痰阻、肝腎虧損、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著名中醫婦科專家李積敏博士認為本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者為腎虛,在標者為氣滯血瘀,常用慎言祛瘀方(經驗方)治之。
慎言祛瘀湯:丹參15g,赤芍12g,川芎10g,三棱12g,莪術12g,柞木枝10g,石見穿10g,益母草15g,雞血藤15g,仙茅12g,熟地12g,枸杞12g,生蒲黃10g,紫石英10g。製劑用法:加水泡至藥面上,大火煎開,再小火煎10分鐘即可,每日1劑,2次分服,3個月為1療程。適應病證: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伴見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不孕,內膜異位囊腫。方中丹參、赤芍、川芎、三棱、莪術等行氣活血破瘀;石見穿、柞木枝化痰散結、化瘀消腫;仙茅、仙靈脾、熟地、枸杞子等補腎益精;益母草、雞血藤養血活血調經。諸藥互相配合,補瀉兼施,相輔相成,使氣血行暢,瘀滯得消,經調而愈。臨床使用本方應注意,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升麻;陰虛者加女貞子、地骨皮、地榆;盆腔腫塊瘀血者加皂角刺、蕊石、鱉甲;腹痛甚者加川楝子、乳香、沒藥、三七粉(吞)。
李積敏博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病案:仝某,女,32歲,經行腹痛7年余,婚後5年不孕。月經量多,近4年來行經小腹疼痛,進行性加劇。曾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經西醫“假孕療法”未效。就診時腰膝酸疼,手足心熱,常有夜間盜汗,舌淡苔少,舌邊有小瘀點,脈細。婦科檢查:宮體後位,正常大小,活動欠佳,附屬檔案右側捫及4cm×5cm,左側5cm×6cm腫塊,子宮~直腸凹處觸及多個綠豆大小的硬性小結節,觸痛明顯。曾在某省經醫院進行B超檢查示:卵巢囊腫。診斷:①徵瘕(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②原發性不孕症,證屬肝腎陰虛、氣滯血瘀。方藥:慎言祛瘀湯加減。處方:在本方中加鱉甲、元胡、地骨皮、女貞子。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以後每次複診時,均根據情況隨證加減。如此治療3個療程後,月經恢復正常,經行腹痛等症均消失。經某市級醫院B超檢查,兩側附屬檔案(—),半年後懷孕,後經B超檢查提示宮內妊娠,足月順產一女。

病理變化

主要病理變化為內膜隨卵巢激素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形成以致病變區出現紫褐色斑點或小泡,最後發展成為大小不等的紫藍色實質性結節或包塊。
1)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較多見為80%患者的病變累及一側卵巢,雙側卵巢同時波及者占50%,早期卵巢表面及皮層中可見紫褐色斑點或小泡,隨著病變的發展卵巢內的異位內膜反覆出血而形成單個或多個囊腫、囊內含暗褐色粘糊狀陳舊血,象朱古力液體,故稱卵巢朱古力囊腫,這種囊腫如增大囊內壓力就過高,囊壁出現小裂隙,並有少量血液滲漏。引起腹壁炎性反應和組織纖維化閉合,導致卵巢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活動。(這種情況往往會誤當成盆腔炎來治療。)
2)宮骶韌帶、直腸子宮陷窩、子宮後壁下段可有散在紫褐色出血點或顆粒狀散在結節,病變發展使子宮後壁與直腸前壁粘連。嚴重者的異位內膜向直腸陰道隔發展凸出。引起排便性交疼痛。)
3)腹膜早期病變,通過腹腔鏡可見到無色素的早期子宮內膜異位腹膜病灶。如白色混濁腹膜灶、火焰狀紅色病灶、腺樣息肉灶和卵巢粘連等。這些病灶發展成典型的色素灶約需6—24個月。
4)宮頸很少累及。但輸卵管是在管壁漿膜層見到紫褐色斑點或小結節,常與周圍組織黏膜。(這種情況使很多患者甚至醫生對此警覺性不高。)

最常受影響的器官

最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影響的器官有:卵巢、子宮後壁、子宮直腸凹陷部位、子宮頸、直腸、腹膜、尿道、膀胱、會陰、輸卵管、腹壁、胸部、手臂、腿部、中樞神經系統。事實上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脾臟外,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存在。

應該做哪些檢查

直腸膀胱周期性出血,月經期排便疼痛,首先應考慮直腸膀胱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必要時可做膀胱鏡或直腸鏡檢查,有潰瘍時還應取組織做病理檢查
腹壁疤痕有周期性硬結疼痛,病史中有經腹子宮腹壁懸吊術、剖腹產或剖宮手術者則診斷亦可確立。
可疑病例經藥物治療有效者亦可診斷
凡形成局部腫塊接近體表者儘可能取組織(切取或用肝穿刺針取)送作病理檢查可以確診。
B超內膜樣囊腫聲象圖呈顆粒狀細小回聲如囊液粘稠,內部漂浮有內膜碎片時,易與畸胎瘤內脂肪中含有毛髮的回聲特點相似即為液內見小細光帶,呈平行虛線狀分布。有時內部見分隔將其分成數個大小不等的囊腔,各個囊腔之間回聲不一致,常與子宮粘連而兩者邊界不清。畸胎瘤則一般囊腫邊界清晰。卵巢內膜樣囊腫也易與附屬檔案炎塊及輸卵管妊娠聲象圖混淆,故應結合臨床各自特點加以鑑別。此外套用陰道探頭,使腫塊處於高頻率聲的近場,對位於盆腔腫塊性質的鑑別有其優越性,可確定腫塊性質及來源,還可在超聲指導下穿刺抽取囊液或活檢以明確診斷。
X線檢查:可做單獨盆腔充氣造影盆腔充氣造影及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和單獨子宮輸卵管造影。多數內異症患者有內生殖器官的粘連及與腸曲粘連。異位內膜最易種植於子宮直腸陷凹故粘連的內生殖器易發生於子宮直腸陷凹,使之變淺,尤其在盆腔充氣造影側位片顯示更明顯輸卵管卵巢可形成粘連團塊,在充拍片或在充氣造影顯示更清楚。碘油子宮輸卵管造影可保持通暢或通而欠暢往往24小時複查片中可見碘油因粘連而塗抹不佳呈小團塊狀或粗細不等的點狀似雪花樣表現。結合排除其他不孕原因及具有痛經等病史,可有助於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
腹腔鏡:為診斷內異症的有效方法鏡檢所見最新鮮的種植灶呈黃色小水泡;生物活性最強的為大焰狀出血灶;多數散在病灶融合成咖啡色斑塊,並向深部植入;骶韌帶增粗、硬化縮短;盆底腹膜疤痕形成,使子宮直腸窩變淺;卵巢種植灶多起於卵巢游離緣及其背側,最初為1~3mm肉芽狀灶漸漸向卵巢皮質發展,形成朱古力囊,表面呈灰蘭色多為雙側,相互連粘,倒向子宮直腸窩與子宮、直腸及周圍組織廣泛粘連。Ⅰ~Ⅱ期輸卵管無異常Ⅲ~Ⅳ期卵管跨於巧囊之上被動延長,呈水腫,蠕動受限傘部多正常,通暢或通而不暢。做腹腔鏡時應做子宮輸卵管通液術

發病率

估計可能5%—10%的婦女患有此病症,資料顯示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在95年美國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召開的會議上,公認此疾病的發生率是10%,其中30%—40%有疼痛的病證。亞洲人比歐洲人要多,92年的醫學報告中指出,患者之中亞洲婦女占了51%,而歐洲婦女只有22%,在不孕婦女中30%—40%的人患上了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不是一個新發現的疾病,據有關報導古老的埃及和中國的文獻都曾記載過這種病症。

診斷方法

答案並不容易:
第一:因為很多人對這種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學所知道的不多。
第二:它與其他許多疾病的病症相似。
第三:一般來說,醫生和病人對這種疾病的警覺性不高。
要想知道你自己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就得找專科醫生並具有一定專科資歷經驗豐富的醫生診斷治療。

根據它的臨床表現,有痛經進行性加重、不孕、月經不調等不適症狀,婦科檢查子宮增大或附屬檔案及結節、觸痛、再結合B超、腹腔鏡可提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累及大小病變部位方可作出臨床診斷。

為什麼在停經後,還會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有的人認為作了手術或停經後就不會再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事實上並非如此。如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還會在停經後繼續活躍,就是因為體內其他器官不斷地分泌荷爾蒙,因而使子宮內膜繼續生長和產生疼痛。其主要的原因是卵巢並不是身體內唯一生產雌激素的器官。在停經之後,腎上腺是荷爾蒙來源的另一地方,所以在停經後體內仍有足夠的雌激素去刺激子宮內膜的增生。更進一步使這些子宮內膜最後成了獨立的組織,不受任何內分泌的影響。如果病人的體重增加而超重的話,腎上腺用來製造雌激素的脂肪會更多,因此患這種疾病的機會就更大。由於子宮內膜可能在服用荷爾蒙後受到刺激而增生,有些專家提出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人做子宮和卵巢切除手術之後,暫時不應該讓病人服用女性荷爾蒙。

症狀

子宮內膜異位症早期無特殊症狀,這也是這種疾病不容易診斷的原因。
1)根據美國子宮內膜異位協會的調查,90%的患病婦女有痛經,10%的病人有性交疼痛或不適,如果子宮內膜異位症侵入了直腸,陰道或骶骨部位,在經前或經期中,會發生便秘或排便時疼痛。嚴重疼痛的情形往往和盆腔炎很相似。
2)根據調查,有一半的患者,性交時疼痛,特別是那些因疾病引起的粘連,固定了子宮的位置,因此在行房事時會產生疼痛。如有在性交疼痛嚴重者也可採取在上的姿勢,這個姿勢會減輕疼痛,因為它可以避免陰莖過度的插入時傷害到那些附有子宮內膜的組織。
3)患子宮內膜異位症也不一定會造成不孕,它是由很多因素而造成的。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卵巢與輸卵管跟周圍的組織產生粘連,使輸卵管無法蠕動而使卵子無法進入輸卵管而失去受孕的機會。如早期發現病變只局限一側卵巢,盆腔周圍的組織無侵犯,如及時治療也能受孕。
4)據調查有58%的患者有不正常的出血現象經前可以會有出血及月經過量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可能子宮內膜異位造成急性卵巢破裂,它的臨床症狀像是子宮外孕或者像蘭尾破裂那樣劇痛。

緊身衣與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EM)在已開發國家婦女總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10%。其中以腹膜EM最多見,普遍認為其病因為經血逆流。相關因素為大年齡、以往經產、長期套用LUD及陰道塞,還有遺傳及環境因素。現在發現緊身衣與EM發生亦有—定關係。

 血漿膠體滲透壓有助於腹腔液回吸收到血流中,形成的組織間隙液體壓平均約低於大氣壓0.667kPa(5mmHg),致使液體從宮頸緩慢上移至宮腔、輸卵管、直至腹腔與負值,腹部組織間隙液體壓相對應的必然有大約相等的正值實體組織壓,在麻醉後犬的胃、結腸、腹腔以充水無張力球囊做的測量,正如預期的—樣,為大於滲透壓的十0.667kPa(5rnmHg,直接測量人類腹內壓亦相同。給犬穿緊身衣,犬的肝臟有畸形及輕度組織學改變,在人類稱之為“緊身胸衣肝”,是長期高於肝臟的腹內壓導致的獲得性功能障礙。

 人類月經周期最初3天的峰值宮內壓為5.33—9.33kPa(40一70mmHg),平均1.07—6.93kPa(8—52mmHg),痛經婦女則更高。這種明顯高於腹內壓的宮內壓為子宮收縮所致。細如針鼻的子宮輸卵管接口也趨向關閉,故無經血逆流。兩次宮縮之間宮壁鬆弛,若宮頸關閉,這時宮內壓約等於腹內壓。若慢慢升高后的腹內壓突然降低,即使宮頸未開,有厚硬肌壁的宮腔雖短時間維持巳增高的宮內壓,隨之會有從宮腔到輸卵管腔的壓力梯度改變。可使宮內積存的血液及脫落的子宮內膜逆流。據此推理,若所穿之緊身衣達到腹內實體組織壓持續輕微升高程度,而脫衣時恰好子宮輸卵管接口於兩次宮縮之間鬆開,經血則可逆流。依此道理,EM應少見於不穿增加腹內壓衣服的婦女。

 現代已知,EM多見於已開發國家而少見於開發中國家。Mediline調查也發現近30年來印度醫學雜誌中20000餘篇文章中僅有4例自發性EM報導,另還有一大組中孕剖宮取胎後瘢痕內EM報導,這與印度婦女不穿緊身衣有關。中非情況亦類似,而已開發國家同期卻有有5000餘份EM報導及複習(美國占一半)。用細導管和微型感測器測量輸卵管及腹腔內壓的梯度變化;用示蹤劑置於宮頸管內,經子宮、輸卵管閃爍影像測定逆流經血的流速及量,均直接驗證了上述推理。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緊身衣與子宮內膜異症發生有著某種關係,從公眾健康角度考慮也應勸告婦女起碼在經期不要穿緊身衣服。

預防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多為陽虛體質,四肢及小腹怕冷易涼,月經期間更為嚴重,同時部分患者性格不開朗,長期處於鬱悶情緒中,加上某些誘因,使寒邪與氣滯相搏結,形成瘀血與寒邪相搏結與子宮中,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因此針對病因進行預防是防止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的關鍵,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使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正常,所謂“正氣記憶體,邪不可乾”就是這個道理。
2、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感寒著涼。
3、月經期間,禁止一切激烈體育運動及重體力勞動。
4、如果已查處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朱古力囊腫大於7厘米以上者,在月經期或月經中期一定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勞累。一旦囊腔內張力突然升高時,囊壁破裂,會形成急腹症。
5、儘量少做人工流產和刮宮,做好計畫生育。
6、月經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保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生悶氣,否則會導致內分泌的改變。
7、女孩子青春期要避免受驚嚇,以免導致閉經或形成溢流。
8、女性月經期一定杜絕性生活。

12大體徵

1、不孕:約有50%左右內異症患者伴有不孕,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約30-40%患內異症。內異症患有不孕,常因病變造成盆腔腫塊、粘連、輸卵管堵塞卵泡發育不好或排卵障礙等因素引起;而一旦懷孕則異位內膜受到抑制而萎縮,對內異症起到很好的治療,習慣性流產病例中有部分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致。

2、痛經:內異症的臨床特徵為漸進性痛經,是常見而突出的特徵,多為繼發性,即自發生內膜異位開始,患者訴說以往月經來潮時並無疼痛,而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可發生在月經前、月經時及月經後。有的痛經較重難忍,需要臥床休息或用藥止痛,甚至痛得“滾炕”或撞頭,疼痛常隨著月經周期而加重,月經結束而消失,但國內報導有21%約無痛經。

3、周期性直腸刺激症狀:進行性加劇的周期性直腸刺激症狀罕見於其他婦科疾病,是診斷本症最有價值的症侯。直腸、肛門、外陰部墜脹、墜痛、里急後重感和大便次數增多。當病變逐漸加重時,症狀日趨明顯,而經後症狀消失。

4、月經不調:內異症患者常有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等現象,說明患者有卵巢功能障礙表現。月經不調可作診斷參考,但在鑑別診斷中並無價值。

5、性交痛:當存在於陰道穹窿部異位子宮內膜結節、直腸凹陷結節或粘連,或卵巢粘連在盆底時,均可產生性交痛。闊韌帶後葉病灶纖維化增生及收縮明顯時,可以外源性壓迫輸尿管,使其狹窄阻塞,亦可能出現泌尿系統症狀,嚴重的可發生輸尿管積水或腎盂積水。

6、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狀:當內異症病變累及膀胱腹膜反褶或侵犯膀胱肌層時,會同時出現經期尿急、尿頻等症狀。若病變侵犯膀胱黏膜(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有周期性血尿和疼痛。

7、經期或行經前後的急腹症:一般為卵巢子宮內膜囊腫,有穿破的特點,多數患者因卵巢囊腫扭轉或宮外孕而急診手術。若不手術而好轉時,盆腔粘連加重,今後還會反覆破裂發生急腹症。

8、周期性下腹不適:本症狀的出現率高於痛經,無痛經的內異症患者常存在於本症狀。出現於輕症患者,或某些病變雖較重但由於痛閾的個性差異或其他原因,不產生痛經症狀而僅有經期腰酸、下腹墜脹不適感。

9、腹壁疤痕及臍部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則出現周期性局部腫塊及疼痛。

10、內在型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往往子宮脹大,但很少超過3個月妊娠。如為後位子宮,往往粘連固定。

11、在子宮直腸窩、子宮骶韌帶或宮頸後壁常可觸及1-2個或更多硬性小結節,如綠豆或黃豆大小,多有明顯的觸痛,肛診更為明顯,這點很重要。卵巢囊腫可長至拳大,由於常有囊腫內容物外溢和異位內膜出血,盆腔臟器粘連加重成冰凍盆腔狀,即是所謂廣泛內異症。病變程度輕重不同時體徵差別很大。

12、B超聲象圖:B超顯象是目前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以觀察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其聲象圖的特徵為:

(1)囊性腫塊,邊界清晰或不清。如囊腫周圍粘連重,則邊界不清;如囊腫與子宮或周圍組織粘連少,則邊界清晰。囊腫多為中等大小,囊腫內可見顆粒狀細小回聲,是囊液粘稠表現。有時因陳舊性血塊濃縮機化而出現較密集的粗光點圖象,呈混合性腫塊狀。

(2)腫塊常位於子宮後側,可見囊腫子宮伴隨症。

(3)囊腫自發破裂時,聲象圖示後凹陷,囊腫較前縮小。

(4)腹腔鏡檢查:腹腔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新標準,通過腹腔鏡可直接窺視盆腔,見到異位病灶即可明確診斷,且可進行臨床分期,以決定治療方案。

中醫辯證診斷

臨床症見:患者盆腔及薦椎部位疼痛,不孕,性交時疼痛感,月紅前有淋漓狀出血,發病率在不孕婦女中約30至40%。

中醫:辨證調治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屬於月經不調及不孕症範圍,其病因:

1、沖任伏熱,真陰不足;

2、陰虛火旺,不能攝精血;

3、濕痰閉塞子宮;

4、血瘀積血閉塞子宮。

在中國古籍文獻中提及(類似)的以下症狀:

一、經水不調

1、有經水斷續,或先後無定期者,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肝腎之郁乎……治法舒肝之郁,方名定經湯。(酒菟絲子一兩,酒當歸一兩,炒山藥五錢,炒黑芥穗三錢,酒白芍一兩,熟地五錢,白茯苓三錢,柴胡五分)

2、婦人有經水過多,行後復行漸復行,身體睏倦,面色痿黃者,人以為血熱有餘之故,誰知是血虛而不歸經乎,或謂血旺經多,雖旺而經亦不多。治法應大補血,而引之歸經,方用四物湯加味。

而在《女科切要.調經門》中亦有以下論述:

室女婦人經事先期而來,有熱甚者,有氣血多而傷血海者;

1、血熱者,腹多不痛,血色紫,脈洪,宜涼血地黃湯

2、虛熱者用逍遙散或補中益氣加黃柏。知母,或四物湯加陳皮、香附、黃柏、知母;

3、腹中冷痛用五積散;

4、若泄瀉者,要先理脾;

5、咳嗽者,逍遙散加川貝;

6、若氣血多而傷血海者,其腹必痛,宜婦附丸及霍香正氣散

二、不孕

在文獻《傅青主女科.錘子門》

1、婦人有腰背酸楚腹脹,乃任督脈虛,治法必先去其虛,而補其任督,用升帶湯;

2、婦人有少腹之間,自覺緊迫不舒,不能生育者,先大補脾胃之氣血,而使腰膀利,方名寬頻湯

西醫治療

目前西醫治療多採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
 一、保守治療多採用假孕或假絕經療法,如達哪唑和三苯氧胺、內美通、普維拉等,人為的造成月經停止來潮形成假孕狀態,不來月經就沒有痛經,但該類藥副作用較大,並對肝腎有一定的損害,一些病人當病尚未治癒但由於副作用,只得停藥,停藥後月經仍會來潮,病情一般會繼續發展。
 二、手術治療分兩種:
 (1)根治性手術,即將兩側卵巢和子宮全部切除,這對年輕和未生育的婦女是極其殘酷的,所引起的併發症、後遺症給患者身心造成一定的痛苦,術後會發生絕經期綜合症
 (2)保守性手術,將病變部位局部切除、剝離、剔除,但由於該病粘連很重,往往手術不徹底,如已經異位到骶韌帶,侵潤到直腸的異位病灶電灼後,復發率高。
 腹腔鏡即是一種診斷方法,又可以進行治療,但術後復發機會較多,目前西醫對該病確診較容易,但治療上也很棘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