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浮屠佛塔

婆羅浮屠佛塔

婆羅浮屠佛塔是一座位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遺蹟,距離日惹市西北40公里,是9世紀當時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築物。大約建於公元750年至850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後來因為火山爆發,使這佛塔群下沉、並隱蓋於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高棉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基本信息

簡介

婆羅浮屠佛塔婆羅浮屠佛塔

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佛塔,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婆羅屠”意為“千佛壇”,在梵文中也可解釋為“丘陵上的佛寺”。它是公元八至九世紀的夏連特拉王朝留下的歷史遺蹟,位於中爪哇首府的日惹市西北39公里處的克杜峽谷,屹立在一座人工堆築的小山丘上。它的修建年代一直沒有個明確的說法。有的說是建於公元824年,有的說是公元850年。當年,薩蘭德拉國王為了收藏釋迦牟尼的一小部分骨灰,動用10萬奴隸,花了10多年的時間才建成了這座佛塔,成為遐邇聞名的佛教聖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1年將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6月被世界吉尼斯認定為世界最大佛教寺廟。

規模結構

婆羅浮屠佛塔婆羅浮屠佛塔

全塔是由200萬塊長石壘成的,形似山崗。塔的基層呈四方形,每邊長110米,以底層到塔頂最尖端,原高為42米,據說塔頂鐘形大佛龕的尖端某年因觸雷而毀掉,因而現在實有高度只有31.5米。整個塔是用石頭砌成實心的,既無門窗,又無樑柱,形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小山。

佛塔共有10層,四周的中間各有一條從基腳通往頂層的筆直通道。第一層到第六層都是四方形,第七層開始變成圓形,一直到九層,形成了頂塔的座腳。第十層是鐘形的大塔,直徑9.9米。

佛塔是按照佛教“色界”、“欲界”、“無欲界”三界之說,分成塔基、塔座腳和主佛塔三部分,具有鮮明佛教特色。基層為“欲界”,第一層至第六層為“色界”,第七層以上為“無欲界”。佛塔裝修結構佛教特點更十分突出。據說,下部四方形的台坪表示所謂“地界”,其各層建有石壁佛龕432個,每一佛龕內置一佛像;上部圓形台坪表示所謂“天界”,其各層建有72個鐘形小塔,塔內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各自的名稱,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各部也都千姿百態,迥然各異,造型逼真,形象傳神。

佛塔各層都有迴廊。迴廊兩側的石壁上刻有各式各樣的浮雕,其中描述佛本身故事的有1460幅,裝飾性浮雕1212幅。這些浮雕故事內容,多取材於佛典中的故事:有的表現佛的歷史與生前事跡;有的表現宗教儀式;有的描述當時人民的風俗習慣、生活面貌。精巧傳神的浮雕,構成了一部“石塊上的史詩”。假如把這些浮雕全部連線起來,長度可達290餘公里。浮雕中還有許多大象、孔雀、猴子、各種日用器皿以及熱帶果品等。雕刻的對象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植物和器皿等,都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堪稱是藝術珍品。它凝結著古代印度尼西亞人民的聰明才智,顯示了能工巧匠的創造才能。

破壞

首先是伊斯蘭教傳入爪哇後,伊斯蘭教王國取代了佛教王國,夏連特拉王國遂衰亡,政治文化中心從此轉移到東爪哇。佛塔於是處於無人管理和問津狀態,逐漸衰落下去。

其次是自然災害的影響。附近的墨拉比火山幾次爆發,將佛塔掩埋於火山灰、岩漿和野草莽林之中。藻類和菌類植物的迅速繁殖以及風吹雨打,嚴重侵蝕了佛塔。

最後是人為的破壞。19世紀末,當地州長曾將佛塔內的一些藝術珍品作為禮物贈送給來訪的鄰國國王,荷蘭殖民者曾將一批寶物盜走。

修復

一個以金字塔式的曼荼羅形式出現的巨大的大乘佛教遺址,約於公元前800年由夏連特王朝在爪哇中部建造,竣工後不久便被廢棄。塔底呈正方形,周長約120米,總面積將近1.5公頃。中央圓頂距塔底35米。

1006年,麥地拉火山噴發,引起大地震,周圍居民紛紛逃奔他鄉,佛塔漸漸荒廢。

14世紀,隨著爪哇島的伊斯蘭化,佛塔更是倍受冷落,甚至被人遺忘。

1814年:托馬斯·斯坦福德·拉弗爾斯爵士重新發現了該塔,清除了周圍的碎石和雜草。專家們根據繪畫編制了檔案。

1885年:發現了“隱基腳”--原始塔底,並發現了為防止建築物倒塌而修建的擋土牆後面的淺浮雕。

1907-1911年:西奧多·范·埃爾普進行了第一次修復工作。他拆除並重建了三個圓台和窣堵波。

1955年:印度尼西亞請教科文組織就防止遺址倒塌的問題提出措施。

1972年: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拯救婆羅浮屠的呼籲。

1975年-1982年:修復工作進行。

1983年2月23日:舉行竣工典禮。費用總計2000萬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由印度尼西亞政府支付,700萬美元由教科文組織的國際運動籌措,參加這一運動的國家有27個。

印度尼西亞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