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凱林

姜凱林(1944.8.25)男。中國企業家。1998年退休。曾任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三塘醬廠廠長,帶領村民致富。曾代表三塘鎮,湘陰縣多次去岳陽市開會。

人物資料

中文名:姜凱林

生日:1944.8.25(農曆)

愛好:閱讀詩書,拉二胡。

崇拜的名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幾位偉人。

三塘醬廠資料

創建日期:1978年

倒閉日期:2005年

新聞

新華網長沙8月24日電(記者龍行才)地處洞庭湖畔的湘陰縣白泥湖鄉楠竹村以盛產藠頭聞名。5年前,甜甜的藠頭帶給當地農民的卻是苦頭:由於銷路沒打開,農民年年低價賤賣,有時只好用來餵豬,優勢成了“憂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楠竹村黨支部書記陳友庚發現,村裡的藠頭經鄰近的三塘鄉的醬廠簡單醃製加工後,原本幾角錢一斤的藠頭賣到了一元多錢,大頭讓醬廠賺走了。他對醬廠廠長姜凱林說,“這不是‘牛耕田馬吃谷’嗎?”沒想到姜凱林說:“我把醃製後的藠頭出口到日本,他們精加工後按人民幣換算每斤賺了幾塊錢,比我賺的多得多,真正‘吃谷’的是日本商人,我們也是為他們做貢獻的‘耕田牛’啊。”
陳友庚對記者說,“要想富起來,光會‘耕田’不行,還要會‘吃谷’;既要有增產的本事,更要有增收的能耐。”陳友庚想方設法學技術,到處跑腿籌資金,幾年來帶領村民們先後創辦了粗加工的“湘北食品廠”和精加工的“華鑫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兩家企業,去年加工藠頭、刀豆等蔬菜6800多噸,產品出口到日本、美國等地。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共發展了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全村600多勞力既種蔬菜,又加工蔬菜,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5年翻了兩番。
今年29歲的12組村民陳向陽一邊種菜一邊在華鑫公司打工,學會技術後投資辦起了分廠,去年加工蔬菜100噸,純收入達12萬元。他說:“前些年種菜,高的一年也就收入6000元左右,看來在田裡搞傳統農業可以得溫飽,真正要增收致富還得靠產業化,搞市場農業。”
湘陰縣委書記李勁夫對記者說,楠竹村的變化只是湘陰縣的縮影。他說,湘陰縣是湖南省第一水產大縣,生豬和糧食產量也名列全省前茅,但資源強縣卻成了經濟弱縣、財政窮縣,農民收入長期偏低。究其原因在於生產什麼便按原值賣什麼,缺少加工增值這一關鍵環節。
近幾年來,湘陰縣為拉長農業產業鏈,有目的地為基地創辦工廠和為工廠擴建基地,組織農民通過合股、承包、租賃等多種方式辦企業,從農產品加工中獲利。如今,基地和工廠形成良性互動,過去“重生產,輕加工”的狀況已得到徹底改變。全縣共湧現各類龍頭加工企業35家,並帶動發展了130家次成品加工企業。這165家企業去年實現產值11.5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0%;共聯繫13萬農戶搞種養業,吸收20餘萬勞力既務農又加工,這些勞力人均年收入達6000多元,企業和農民實現了“雙贏”。(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