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歌

姑娘歌是雷州人演唱雷州歌的一種形式,也是粵西地區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曲藝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廣東·湛江·雷州市 

文化遺產名稱:姑娘歌

遺產編號:Ⅴ-1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湛江市 

遺產級別:省

簡介

“姑娘歌”是什麼?這是雷州人演唱雷州歌的一種形式,也是粵西地區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曲藝。在雷州半島會講雷州話的地方,常常看見人們在對唱“姑娘歌”,唱者入情,聽者會意,妙趣疊出,動心撩人。

早在明朝隆慶年間,“姑娘歌”就已盛行於雷州農村,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姑娘歌”是在雷州口頭歌、對唱歌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姑娘歌”的產生,標誌著雷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雷州歌從自我歌唱、自我娛樂,變成為人歌唱、為人娛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並為雷歌的發展開闢了新路。

“姑娘歌”的演唱以歌姑娘為主,以歌童為輔。歌童俗稱“相角”,即配角之意。這就是說,歌童是配合歌姑娘進行演唱活動的,所以民眾把這種活動叫做“姑娘歌”。一些歌姑娘與歌童相約在一起,成立一個班子,稱為“姑娘歌班”,他們應民眾邀請,到各地演唱。

形式

“姑娘歌”的演唱形式有三:一為對唱;二為頌神,三為勸世,以對唱為主。對唱,有歌姑娘或歌童兩人相配對唱;有歌姑娘或歌童當台柱,由民眾歌手鬧台斗歌對唱。對唱時,兩人面對面站立台上,每人一首,一唱一和,此落彼起,出口成歌。對唱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敦情說義、生活情趣等無所不涉。

“姑娘歌”的最高形式是舞台對唱,尤其是斗歌。它有固定程式,一般是一男一女對唱,有時也男與男、女與女對唱。男女對唱時,男的手執一紙扇,女的一手執扇,一手執手巾。他們一唱一和,來回換位,分別朝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轉換台步,有如東北的“二人轉”。他們必須熟練地使用身段功和扇功。諸如響開扇、反轉扇、遮面扇、響收扇等等,女的還要熟練掌握蓮花巾、正反鏇巾等手巾功。動作要美,唱做要協調,對歌要準確、中肯、及時。人家唱完一首歌,必須馬上接著唱,一時接不上就要出醜。斗歌時往往是一歌未落,一歌早起,針鋒相對,你爭我奪,步步緊逼。

“姑娘歌”對唱,一般是由村莊或街道出資請職業歌手演唱。他們成班成組,每班有幾個人。因為隨時會受到業餘歌手的挑戰,甚至有的村莊、街道在請他們時,也請來了挑戰者,所以他們的演唱客觀上就像擺擂。當民眾歌手上台打擂時,場面就更緊張了。打擂者可隨意選擇“姑娘班”內任何一個歌手作對手,男女不限。打擂稱“撈台”,“撈台”人士一上台,便句句直擊要害,似要一下子把整個戲台“撈”走。因他是有備而來,往往出其不意,實在難以對付。“姑娘歌”斗歌,常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波詭浪異,險象環生,看似山窮水盡,卻又柳暗花明。因而不管哪裡搭台對唱,四鄰八鄉的百姓都會蜂擁而至,全民參與。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觀眾,又可以隨時上去“撈台”,一顯身手,當一回演員。

發展基礎

雷州姑娘歌是在雷州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流行於雷州半島,用雷州話演唱。姑娘歌手女的稱“姑娘”,男的稱“相角”,領頭人(師傅)稱“高功”。因以姑娘為主,相角為輔,故稱“姑娘歌”。

產生年代

姑娘歌產生於明代隆慶年以前,至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雷州半島蔚為盛行。其表演以對歌斗歌為主要特徵,表演時邊唱邊輔以簡單的舞蹈動作,唱腔風格古拙粗獷;表現形式有頌神歌、對唱歌、勸世歌。其勸世歌后來發展為雷劇。演唱的內容有敦情說義、談天論地、風雪花月等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