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瘙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紅斑

病因

病因至今尚未明了,具體病因不詳,同激素變化,機械性張力線拉伸和免疫系統改變有關。本病的皮膚損害、臨床及組織學均類似於蕁麻疹和多形紅斑樣反應,可能是與孕婦對不明原因的一種變態反應相關。首先出現在腹部,一般在臍周圍,以後擴散至大腿和肢體末端。常發生在妊娠晚期,這可能與腹部過度膨脹(胎兒體重增長過快或多胎妊娠)觸發皮膚發生改變有關。

病因

PUPPP最先出現於腹部,通常是在臍周膨脹處,但臍部一般不受累,具體疾病可以發展到胸部,大腿,上肢,但是在面部,手心,足心是非常罕見的。有的時候包塊可以變大,甚至出現小泡。但是通常產婦的最大痛苦是癢,嚴重的影響睡眠和休息。
PUPPP初期時表現為許多直徑在1~2mm的水腫性紅色丘疹,某些患者還出現丘皰疹,仔細檢查則可在這些皮損周圍發現蒼白圈。之後這些皮損可融合成蕁麻疹性斑塊,並累及腹部大部分皮膚。幾天后皮損常波及軀幹下部、臀部、大腿及肢端,但乳房及面部極少受累。在皮疹的蔓延過程中常伴有劇烈瘙癢,並影響睡眠,而且還是患者就醫的原因。雖然伴有瘙癢,但抓痕並不常見。

檢查

包括血尿常規、血生化、肝功能,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雌孕激素值均在正常範圍。皮損部位及其周圍皮膚直接螢光檢查IgG、IgM和補體C3均為陰性。

診斷

主要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若在妊娠末期初產婦臍周膨脹處出現劇烈瘙癢的丘疹及斑塊並累及軀幹,臀部及大腿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應與妊娠丘疹性皮炎相鑑別,後者皮損特點為小丘疹,無風團性斑塊,尿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多及雌三醇值降低。此外還應與妊娠皰疹早期皮損有風團性丘疹相鑑別,後者直接免疫螢光檢查顯示補體C3沿基膜帶呈線狀沉積,而本病皮膚未發現有免疫球蛋白或補體C3沉積。

治療

妊娠晚期若是患上此病,目前國外的治療方法是外敷類固醇,口服抗組胺。專家認為妊娠晚期用此類藥物已經不會對胎兒有影響,但還是建議實在需要才用。緩解瘙癢,延緩疾病進展,促進皮疹消退。開始治療時,一般局部外用氟輕鬆(膚輕鬆),曲安奈德(曲安縮松)等,皮疹開始消退後換用其他弱效糖皮質激素霜、爐甘石洗劑、內服抗組胺藥,必要時口服潑尼松。

預後

由於大多數PUPPP患者積極就醫以減輕瘙癢症狀,所以目前對PUPPP的自然病程知之甚少。PUPPP經適當治療後,症狀多在幾天內得到緩解,產後完全消失。與妊娠皰疹不同,PUPPP在產後無復發傾向,在下次妊娠或口服避孕藥後也不會再發。更為重要的是PUPPP並不增加胎兒死亡率及發病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