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併發症,臨床上以皮膚瘙癢和膽汁酸升高為特徵,主要危害胎兒,使圍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該病對妊娠最大的危害是發生難以預測的胎兒突然死亡,該風險與病情程度相關。本病具有復發性,本次分娩後可迅速消失,再次妊娠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藥時常會復發。ICP發病率0.8%~12.0%,有明顯地域和種族差異,國內上海和四川省發病率較高。

基本信息

概述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膽汁淤積症
ICP是一個謎一般的疾病對ICP的認識和命名經歷一個較長的歷程:早在1883年Ahlfeld首次報導一種在妊娠晚期出現並在以後妊娠中有復發傾向黃疸的妊娠併發症,直至1954年Svanborg及1955年Thorling對該病從組織病理學生物化學症狀學作了研究,並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後,不少學者又對ICP的流行病學及診斷學作了深入的探討認識到本病是以肝內膽汁淤積為特點的疾病,1976年Reid明確提出ICP雖對母體無嚴重危害,但對圍生兒卻有發生宮內窘迫使圍生兒死亡的不良影響,對ICP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由此,根據各個階段對它的認識,曾經有過不同的命名:開始時由於同一患者每次妊娠晚期發生黃疸而發現本病故稱之為妊娠期復發性黃疸(recurrentjaundiceofpregnancy),後來又因其發生於妊娠期,表現為良性過程,故稱之為特發性妊娠期黃疸(idiopathicjaundiceofpregnancy),20世紀60年代以後,根據ICP的病理特徵而改稱為產科膽汁淤積症(obstetriccholestasis),1960年Hammerli首次用ICP的命名,70年代以後,絕大多數學者在文獻中普遍採用ICP為病名以與其他膽汁淤積症相區別。

在中國,1964年胡宏遠等首次報導1例妊娠期復發性黃疸。至1984年吳味辛重慶地區及1986年戴鍾英上海地區的ICP作了較為詳細報告後,此後國內報告者日益增多。

流行病學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結構圖
1.發病率ICP健康搜尋在各個國家的發病率有很大差異,北歐瑞典芬蘭,南美智利玻利維亞是高發地區。其中以智利的發病率最高,妊娠瘙癢高達13.2%,妊娠合併膽汁淤積發生率為2.4%Reyes發現智利的Araucanian印第安混血種人的ICP發生率最高,妊娠瘙癢高達22.1%,妊娠合併膽汁淤積性黃疸高達5.5%,提示該病的發生與種族及遺傳學有關。中國上海等地區的發生率亦高,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2.家族性不少文獻報導ICP有家族性發生的傾向。早在1965年Holzbach報告1一例典型的家族性ICP病例,患者第12、3次妊娠均有嚴重瘙癢,第4胎為ICP,產後恢復正常但在服用避孕藥norethindrone及mestranol後黃疸重現停藥20天后消退患者母親6次妊娠均有瘙癢,其姐姐2次妊娠亦均有黃疸,分娩後消退1976年DePagter報導一個家族4代133名成員中,有4例發生ICP,有9例在孕期出現瘙癢或黃疸,有2例在口服避孕藥後出現瘙癢。1983年Holzbach又對一個容易發生ICP的5代50人家族中的3代18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作了詳細研究,對其中臨床上有跡象的對象(包括男性)進行口服固醇類激素激惹試驗和組織相容性試驗,結果表明ICP的親代遺傳是按照孟德爾優勢遺傳的模式進行的。因此Holzbach認為本症確有遺傳的特點,家族中的男性可以是攜帶者,其表型是被抑制的。

3.基因研究,對有遺傳性傾向的疾病其分子水平的研究已經成為病因學的重點。Jansen等(2000)對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症(progressivefamilialintrahepaticcholestasis,PFIC)的基因水平作了闡述。他們將之分為3型鶒,:PFICⅠ型及Ⅱ型是各為染色體18及染色體2中位點的突變。PFlCⅡ型及Ⅲ型引起肝膽系統分泌膽酸和磷脂的缺陷。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benignrecurrentintrahepaticcholestasis,BRIC)是與同樣的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染色體18的1位點的突變相聯繫。膽酸合成的缺陷可能難以與這些轉運的缺陷區分,ICP是與這些膽汁缺陷有關。

病因

ICP是一種表現比較特殊的疾病,近20年來很多學者致力於ICP的發病機制研究,其確切的發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確,但從大量的流行病學材料以及臨床觀察及實驗室研究,可以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與雌激素升高、發生率的地區差異以及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現在,尚有學者提出ICP可能與抗心磷脂抗體亦有關係。

發病機制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細胞圖
1.雌激素與ICP的關係

(1)臨床依據:在臨床上有很多表現提示雌激素水平過高可能是誘發ICP的病因,現列舉如下:①ICP多發生在妊娠晚期,正值雌激素分泌的高峰期;②ICP在雙胎中發生率較單胎明顯增高,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報告雙胎的ICP發生率較單胎高6倍,可能與雙胎的胎盤的體積明顯大於單胎所分泌的雌激素較單胎多有關;③套用含雌激素及孕激素的避孕藥的婦女中發生膽汁淤積症的表現與ICP的症狀十分相似;④套用避孕藥的婦女妊娠時發生ICP者,再次妊娠時復發率較一般為高。

(2)實驗室研究:很多學者用動物研究雌激素對膽汁分泌的影響。關於雌激素導致膽汁淤積可能通過以下途徑:①膽汁的滲透性增加;②肝竇間隙區鈉、鉀-三磷酸苷酶(Na -K -ATPase)活性下降使膽鹽轉運受到阻礙;③竇狀隙區域細胞膜的流動性下降,使膽鹽的通過發生障礙;④雌激素代謝產物:D環葡萄糖醛酸雌激素與膽酸的結構相似而成為膽酸載體的競爭性抑制物。妊娠期產生大量雌激素導致妊娠期某些婦女的膽汁淤積;⑤肝的雌激素受體以及蛋白合成:人們推測雌激素可以使有機陰離子及膽酸載體合成減少,還影響細胞內結合蛋白的有機陰離子的易位、分泌小泡至膽小管區域的運行等。

2.ICP與孕激素的關係

孕激素也是胎盤分泌的激素,儘管人類通常對孕激素有良好的耐受性,但是晚近鶒的臨床的觀察及實驗發現孕激素與ICP的發病也存在關係。Bacq等(1998)研究13例ICP病人,其中10例發展成ICP前曾接受過孕激素(0.2~1.0g/d)治療鶒,停止用藥後,部分患者又自然恢復正常。然而對孕酮引起肝內膽汁淤積的機制所知甚少。早期的研究認為孕期孕激素引起膽汁淤積的機制與雌激素相似,Meug等(1997)同時測定ICP患者和正常孕婦血和尿中膽汁酸和孕酮代謝產物。結果是ICP孕婦血中5β-孕烷-3α,20α-孕二醇的硫化產物增加,而葡萄糖醛酸結合的孕酮產物並未改變甚或減少血中孕酮的代謝產物主要是從膽汁排除,約30%的孕酮硫酸化方式是與焦硫酸結合,並可能系經有機陰離子載體轉運,ICP患者血中孕酮焦硫酸鹽的增加可能反映膽管分泌功能受損,但葡萄糖醛酸並不改變,這說明ICP患者膽管分泌硫酸化甾類化合物有選擇性缺陷。丁西來等(2001)以孕鼠作動物實驗,用孕酮以每日150mg/kg劑量於妊娠第13天至孕20天肌注,結果除血清的肝酶、膽汁酸及膽紅素升高外,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的超微結構中毛細血管擴張,其內有高電子密度物沉積,其結果給孕鼠以雌激素的血液生化表現,肝臟病理變化相似從電鏡下觀察,其變化更近似於人類的ICP。因此孕激素有可能也是ICP的原因,但其真正的作用機制尚待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做進一步研究。

3.ICP與抗心磷脂抗體的關係

抗心磷脂抗體(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抗體,是自身免疫異常的重要表現ACA的靶抗原是位於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膜上的心磷脂ACA作用於靶點,將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前列腺素I2(PGI2)的合成減少;同時又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聚集並釋放血栓素A2(TXA2)。而絨毛血管病變和胎盤血管內廣泛的血栓形成和梗死是ACA陽性患者妊娠結局不良的主要病理基礎。ICP患者循環ACA水平顯著升高,提示兩者間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繫。從血液流變性減退脂質代謝異常和血清層黏蛋白增高(與基底膜損傷)方面觀察,ICP與妊高征有某些相同變化,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免疫功能異常和自身免疫失調可能也是兩種疾病共同的與發病有關的病理生理變化之一而肝細胞可能也受到ACA攻擊,以致肝血流遲緩、肝細胞功能障礙,發生肝內膽汁淤積。這些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4.硒與ICP的關係

(seleniumSe)是一種微量元素,妊娠時為滿足孕婦體內需求,Se的攝入量增加,Se是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一種活性成分其功能認為與維生素E相關。從流行病學觀察,ICP的發生率似乎有季節性的變化。Reyes等(2000)測定血中硒的濃度,與9年前比較,Se在非妊娠婦女中增加,自(0.85±0.13)μmol/L上升至(1.43±0.34)μmol/L。在妊娠晚期時降至(1.08±0.25)μmol/L。為研究其季節性關係Reyes等試圖從SeZn及Cu在孕婦不同季節中血液水平的變化。結果是Se的血中水平在夏季時高達(1.34±0.19)μmol/L,而Zn及Cu則減少,Reyes等認為近年來ICP的發生率下降可能與Se的升高有關,而在夏季時的發生率降低與夏季的硒的血中水平有關。在國內王竹晨等(2000)亦研究ICP患者血中硒胎盤中硒的水平以及其與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關係。ICP患者無論血中的硒及胎盤中硒水平均較正常者低,而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活性亦下降呈一致性;正常妊娠時抗氧化作用能預防雌激素的氧化損傷,而ICP患者當谷胱甘肽過氧化酶降低時,細胞抗氧化防禦能力下降而雌激素的負荷增加,導致自由基形成,影響了肝的胞膜,降低了排泄膽汁的能力。

病理變化

光鏡檢查
肝結構完整,肝細胞無明顯炎症或變性表現,僅在肝小葉中央區有些膽小管內可見膽檢,膽小管直徑正常或有輕度擴張。小葉中央區的肝細胞含有色素,並可見嗜鹼性的顆粒聚集。由於病變不明顯有時可被忽略。
電鏡檢查
細胞一般結構完整,線粒體大小、電子密度及其分布均正常,粗面內質網、核糖體及糖原的外形和分布亦屬正常;光滑內質兩輕度擴張,其主要病理表現在肝細胞的膽管極,溶酶體數量輕度增加,圍繞毛細管的外胞漿區增寬,毛細膽管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微絨毛扭曲、水腫或消失。管腔內充滿顆粒狀的緻密電子物質(可能為膽汁)。

症狀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臨床表現:

ICP是以妊娠中、晚期無皮膚損害的皮膚瘙癢為主要特點,少數在孕25周前發病。瘙癢常是最主要的主訴。通常瘙癢開始於手掌、腳掌及肢體遠端,之後向近端擴展,嚴重病例可累及面部、頸部及耳,但一般極少引起黏膜表面的瘙癢。這種瘙癢一般用搔抓不能緩解,臨床上處理較為困難,瘙癢可為持續性也可為間斷性,可為全身性也可為局限性。程度可輕可重,輕者不影響日常工作中重度瘙癢可影響患者睡眠,多數病人瘙癢在夜間加重,部分病人因為嚴重瘙癢影響睡眠而表現為極度疲勞或出現易怒。ICP患者瘙癢原因不明,有人認為是由於患者血中某種致癢物質沉積於外周皮膚神經末梢處,對之產生刺激所引起。有人通過研究認為這種致癢物質就是膽酸,因為大劑量膽酸可以誘發人類瘙癢,但目前尚未發現皮膚的瘙癢感受器處有膽酸成分存在。手術切除瘙癢處皮膚組織中也沒有發現膽酸存在,因而認為這種瘙癢並不是由於皮膚中存在膽酸對外周感覺神經末稍造成某種刺激所引起。也有人認為這是由於ICP患者體內有內源性阿片樣物質積聚所致。總之到目前為止ICP患者有瘙癢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ICP患者一般沒有皮疹,但可因搔抓而出現抓痕。應注意的是正常妊娠沒有肝病者大約有60%的孕婦可出現毛細血管擴張及手掌上有紅斑。另外,在所有的ICP患者中有17%~75%的病人表現為輕度黃疸,有時黃疸也可能是唯一的主訴,但多數黃疸是出現在瘙癢之後的l~4周。ICP是妊娠期黃疸的第2大原因,僅次於肝炎。黃疸的同時常伴有尿色加深及高膽紅素血症,還有少數病人可有厭食、噁心及嘔吐,但體檢時肝區一般無壓痛、肝大小也在正常範圍,無急性肝病的證據,80%的病人症狀出現於30孕周之後,少數病人症狀出現於25孕周之前,瘙癢多在產後數天消退,多數患者瘙癢症狀在產後2天內即消失,而黃疸一般消失較慢,但也多在數天內消失,個別患者在分娩後1個月才消失,但實驗室檢查結果完全恢復正常需在產後4~6周。但也有報導ICP患者產後2年症狀仍不消失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併發症:

1.早產1966年Haemmerli報告18例ICP患者,共43次妊娠,23次以早產為終結,其中22次早產集中於8名患者1976年Reid報告56例ICP活產50例中早產18例早產率36%,體重<2500g者13例,圍生兒死亡率11%。中國吳味辛報告134例中早產24例(18%),圍生兒死亡率6%1984年Laatikainen報告117例ICP平均孕期為35 5周,1987年戴鍾英等報告250例ICP平均孕期為38.7周,早產34例(13.6%),新生兒體重≤2500g21例(8.2%);以上數字均說明ICP的早產發生率確有明顯增高。

對發生早產的原因,Laatikainen認為ICP孕婦的胎兒無能力將胎盤大量生產的16α-羥基-去氫表雄酮(16α-hydroxylate-dehydroepiandrosterone,DHAS)轉變成惰性較大的雌三醇因此大量的DHAS通過胎盤的其他途徑轉變成具有活性的雌二醇而導致早產近來動物實驗表明膽酸能增加小鼠健康搜尋的子宮肌收縮力,膽汁酸還可以促進前列腺素的釋放,以致誘發子宮收縮,發生早產。

2.胎兒窘迫Reid(1976)報告的56例中,6例死胎,圍生兒死亡率為11%,50例活產中5例因頭盆不稱做剖宮產,餘45例中,羊水嚴重污染者12例(27%),胎心率<100次/分者8例,其中妊娠瘙癢合併黃疸者的死胎和胎兒窘迫發生率遠較單純瘙癢者為高。吳味辛報告134例ICP中圍生兒死亡8例,其中死胎5例均突然發生在臨產前。戴鍾英(1986)報告1984年全年圍生兒死亡32例,圍生兒死亡率為15.6‰,而同年74例ICP中有5例圍生兒死亡(67.6‰),其中4例為死胎或死產,均在將臨產或產程中死亡,根據以上資料可見ICP的胎兒窘迫發生率確較一般為高。

Laatikainen(1977)對86例ICP根據其血清膽酸水平的升高程度將其分為3組,發現膽酸水平愈高,胎兒窘迫發生率亦愈高(表2)

1984年Laatikainen又報告117例ICP再次證明血清膽酸水平愈高,胎兒窘迫率也愈高,因此,動態測定血清膽酸水平可作為觀察ICP患者胎兒預後的一種方法。

發生胎兒窘迫原因至今仍未明確。Laatikainen(1977)研究ICP孕婦胎兒血清膽酸水平與胎兒窘迫關係,在41例(1例雙胎)ICP中有胎兒窘迫表現者16例。ICP胎兒臍血CA水平為3.74μg/ml而正常對照組臍血CA水平僅為0.94μg/ml;ICP胎兒臍血CA水平高於3.74μg/ml的22例中,有胎兒窘迫12例,低於3.74μg/ml的20例中僅4例有胎兒窘迫。動物實驗亦證明若予以口服或靜脈注射膽酸可導致肝細胞損傷;故Laatikaine認為母體發生ICP使胎兒體內CA升高,對胎兒有不良影響,胎兒固醇類物質代謝的改變亦可導致胎兒出現窘迫。1991年Sepulveda報告用不同濃度的CA對游離的絨毛靜脈的作用發現兩者間存在一定關係,即高濃度時血管收縮明顯,因此重度ICP,高CA血症可使血管痙攣阻力增加血流量減少,氧交換能力下降而導致胎兒宮內窘迫所致。

近年來人們認為ICP患者的胎兒窘迫與絨毛間腔的變小有一定關係。1980年Costoya等通過光鏡及電鏡的觀察發現ICP患者的胎盤中合體細胞增多,絨毛基質稀疏水腫,合體滋養層增厚,細胞滋養層細胞數明顯增加。Costoya認為無論這些變化是原發或是繼發的,因為這些病變的結果是絨毛間隙縮小,單位時間內絨毛間腔內的母體血流量減少從而導致胎兒缺氧1987年劉伯寧等對20例ICP胎盤做了組織計量以測定多項參數,並以20例正常同孕齡孕婦胎盤作對照,發現ICP組的絨毛間腔較正常對照組明顯縮小P<0.001,而其餘各項參數P值均>0.1因此,可以認為絨毛間腔狹小也可能是導致ICP圍生兒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3.產後出血Reid(1976)報告ICP陰道分娩的50例中,出血>500ml者10例,其中>2000ml者5例;而Frielaender亦有相同報告;1988年侯麗蓉等對158例ICP產後出血進行觀察,並以158例產科條件相同的正常產婦對照,兩組產後24h平均出血量各為234ml及177.1ml,其差別有顯著意義Reid認為ICP孕婦膽汁的胎盤分泌量不足,維生素K的吸收量減少,使肝臟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量亦減少而導致產後出血。

4.產科併發症

(1)ICP合併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987年戴鍾英在總結250例ICP時發現其中合併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者竟高達24%繼而黃亞絹總結1986~1994年10243次分娩中有ICP451例(4.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901例(8.8%),ICP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共存者79例(0.77%),在ICP組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為17.52%,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組中ICP的發生率為8.72%,與普通人群中ICP及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比較均有明顯升高;ICP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ICP合併妊娠期高血壓疾病3組的圍生兒死亡率各為18.81%、13.30%及59.52%,後者明顯高於前兩者。因此對於ICP同時並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者,應更積極地處理,包括加強對胎兒的監護,促胎肺成熟以及適時終止妊娠。

(2)ICP合併多胎妊娠:1987年戴鍾英在總結250例ICP時,即已注意到其中有雙胎5例1989年Gouzale報告62例雙胎中合併ICP者高達20.9%,與單胎的ICP發生率4.7%比較,差別極為顯著,在兩組尿雌三醇(E3)定量測定中,雙胎較單胎明顯增高,雖然尚未達到有統計學差異程度但已可說明雌激素在ICP形成中的作用。1997年陶敏芳等報告在12886次分娩中,共有雙胎90例(7‰),對資料完整的80例雙胎的分析其中合併ICP者24例(30%),與12796次單胎中合併ICP者540例(4.2%)從發生率比較兩者有極為明顯的差異,雙胎中合併ICP與不合併ICP者,孕齡各為34 3周及36 1周,並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者各為54.2%及33.9%,發生產後出血者各為37.5%及16.1%,其差別均有顯著意義

診斷:

對ICP的診斷,具體可按以下標準:

1.在妊娠期出現以皮膚瘙癢為主的主要症狀。

2.肝功能異常,主要是血清SGPT或SGOT的輕度升高,達60~100U,超過200U以上者較少。

3.可伴有輕度黃疸血清膽紅素在18.81~85.50/μmol/L(1.1~5mg/dl)。

4.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嘔吐、食欲不振、虛弱及其他疾病症狀。

5.一旦分娩,瘙癢迅速消退,肝功能亦迅速恢復正常,黃疸亦自行消退。

在以上症狀及體徵中,瘙癢是最重要的,可以表現輕微,故每次產前檢查時均不可遺漏。

鑑別診斷:

主要是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本病常有消化系統症狀,SGPT及膽紅素升高明顯,病程並不隨妊娠終止而迅速好轉或結束,故區別該兩病並不困難。

治療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治療ICP的目鶒的是緩解因膽鹽瀦留於皮膚深層而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引起的全身瘙癢症狀;恢復正常的肝功能;降低血中膽酸的濃度,從而降低因高膽酸血症所致的胎兒宮內窘迫及死胎髮生率、改善產科的結局。故所選的藥物應該對母、嬰均無不良影響。

1.藥物治療本病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現臨床上多以對症與保肝治療為主。

(1)S-腺苷基L-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e):商品名思美泰,是近年來國外研究較多,效果良好的新型抗膽汁淤積藥物。對急、慢性肝臟疾病妊娠和藥物引起的肝內膽汁淤積症均有療效其活性成分為S-腺苷-L-蛋氨酸,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所有生物體中的生理性分子結構,在人體內腺苷蛋氨酸由蛋氨酸腺苷合成並作為許多生物反應的底物遍布機體。所有組織之中,它作為甲基提供生理性巰基化合物前體參與體內重要的生化反應。它可通過甲基化對雌激素代謝物起滅活作用,並刺激細胞膜的磷脂合成,通過增加肝漿膜磷脂成分,防止雌激素引起的膽汁淤積,它可通過轉巰基反應促使膽汁酸經硫酸化的途徑轉化,還可防止或減輕毒物和膽汁酸引起的氧自由基對肝細胞的損傷。其與熊去氧膽酸合用效果最佳,可減輕痙攣、降低膽汁酸、轉氨酶結合膽紅素等異常生化指標。一般每天800mg,靜脈注射,14~20天為1個療程。多數患者的症狀及肝功能均可以明顯好轉該藥對孕婦及胎兒的副作用尚未見報導。

(2)地塞米松:妊娠期間循環的雌激素主要來自胎兒-胎盤單位,胎兒腎上腺提供的硫酸脫氧表雄酮(簡稱DHEAS)http://www.huoguan.com,它是胎盤產生雌激素的前身物質。地塞米松能通過胎盤減少胎兒腎上腺DHEAS的分泌,降低了雌激素的產生從而減輕了膽汁淤積此外,它還可以解除小血管痙攣性收縮,降低周圍血管阻力,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母體循環及灌注的能力,並能促進胎肺成熟。Hirvioja等對10例孕28~37周的ICP患者用地塞米松每天12mg口服,連用7天,後3天逐漸減量而停藥。結果所有患者瘙癢症狀緩解明顯減輕,血雌三醇(E3)、血雌二醇(E2)及總膽酸水平均明顯下降。治療期間未發現對母、嬰有毒性反應。故認為地塞米松是治療ICP的首選藥物。

(3)熊去氧膽酸(簡稱UDCA):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膽汁酸,其作用機制尚不明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口服可以改變膽酸池的成分,替代肝細胞膜上毒性大的內源性膽酸,抑制腸道對疏水性膽酸的重吸收而改善肝功能降低膽酸水平,改善胎兒胎盤單位的代謝環境,從而延長胎齡;其具有利膽作用,防止膽汁淤積降低血清膽紅素。熊去氧膽酸(UDCA)每天1g,分3次口服,連用20天,結果瘙癢症狀減輕、血膽酸及ALT下降,但是停藥後可復發

(4)考來烯胺(消膽胺):為一種強鹼性離子交換樹脂,口服後不被吸收它與膽酸結合,形成一種不被吸收的複合體,從糞便中排泄,從而阻斷了膽酸的肝腸循環而降低了血清膽酸的濃度,對消癢有一定的療效,但是不能改善血液的生化指標及胎兒的預後。考來烯胺(消膽胺)影響脂肪維生素K及其他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增加脂肪瀉的發生率以及因凝血酶原減少而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可用考來烯胺(消膽胺)4g,2~3次/d。同時補充維生素K和其他脂溶性維生素

還有2種正在試用的藥物:①是一種萜類化合物,可通過恢復肝細胞質膜的流動性逆轉雌激素誘導的膽汁淤積可以明顯改善瘙癢,未發現明確的毒副作用但生化指標無明顯改善;②瓜耳豆膠:是一種凝膠形成的纖維,可促進腸道排泄,減輕瘙癢症狀阻止膽汁酸水平的升高,但無法改善膽汁淤積。

(5)苯巴比妥:是一種酶的誘導劑,可以促使肝細胞增加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的能力因而增加了肝臟除去膽紅素的能力使血中膽紅素下降,它還可以增加膽小管膽汁酸分泌速度,並通過改變膽固醇-7α-水解酶的活性以影響膽汁酸的生成。但是有報導此藥可以引起新生兒呼吸抑制的危險,故孕期不宜長期連續服用此藥,用法:每天口服100mg。

(6)人血白蛋白或血漿:有利於游離的膽紅素的結合,減少膽紅素進入胎兒體內,亦提高絨毛腔隙的血流灌注量。

(7)中藥治療:中醫理論認為ICP屬濕熱內蘊、營衛不和、氣滯血行不暢,可以給予中藥茵陳湯:柴胡10g,鬱金10g,丹參15g,茵陳10g澤瀉10g,當歸10g;1次/d7~10天為1個療程1996年哈寶書等報告套用中藥結合方法治療ICP63例,無圍生兒死亡,瘙癢症明顯好轉,對照組40例,圍生兒死亡5例。

2.產科處理對ICP患者,應該列入高危妊娠的管理進行系統監護,加強產前宣教對中、重度患者應該提前入院,積極治療直到分娩,並及時終止妊娠入院後可以給予以下治療:

(1)氧氣吸入2次/d,左側臥位,每天按時計數胎動。每周測宮高,腹圍,體重以檢測胎兒在宮內生長發育情況。

(2)孕35周以後,每周進行胎盤功能測定如檢測24h尿E3,血HCG,E3等了解胎盤功能;胎兒生物物理相評分;B型超音波監測胎兒雙頂徑及胎盤成熟情況,羊水情況;都卜勒超音波檢查胎兒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可以用無負荷試驗(NST)隨時監測胎兒宮內狀況臨產後密切注意胎心率及羊水的變化。

(3)終止妊娠:對ICP孕婦適時終止妊娠是降低圍生兒發病率的重要措施。

①終止妊娠的時機當孕周≥35周時估計胎兒體重≥2500g時,可以考慮終止妊娠如果有胎盤功能減退,或者胎動忽然減少,生物物理相評分減少NST為無反應型時,則需要及時終止妊娠。

②終止妊娠的方式:

A.病情輕胎盤功能良好,可以選擇引產

B.下列情況應行剖宮產:a.既往有早產,死產及復發性ICP者;b.病程長,膽酸及膽紅素高或者合併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等產科合併症;c.羊水過少者。

(4)預防產後出血:補充維生素K,產後加強子宮收縮,以減少產後出血。

預後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直至70年代中期甚至80年代初期,不少婦產科或肝臟病專著還認為ICP對母嬰無不良影響,但實際上早在1960年Haenlnoe由總結文獻中復發性黃疽就提到早產及早產嬰死亡問題,70年代中期以後,學者們普遍注意到ICP對胎兒領後有一定影響。Reid明確提出ICP的早產雙胎窒息是危及胎兒生命的重要因素,他所報告的56例ICP中,圍產兒死亡率高達11%。

ICP對妊娠預後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早產1966年Haemmerh報告的18例ICP患者,共有43次妊娠,23次以早產為結局,其中22次早產集中乾8名患者。Fridelaender報告的103例ICP早產兒(<2500g發生率為33%;,圍產兒死亡率高達19%。1976年Reid報告56例ICP,活產50例中早產18例,早產率36%;體重<2500g者13例,圍產兒死亡率11%。我國吳味辛報告的134例中早產24例(18%),圍產兒死亡率為6%,1981年Heihinen報導30例子常妊娠的孕期為40.2周,45例ICP的孕期為38.2周,1984年Laatikainen報告的117例ICP平均孕期為33.5周;1987年戴鍾英等報告的250例ICP,平均孕期為38.7周,早產34例(13.60%),新生兒體重<2500g者21例(8.2O%)以上數字均說明ICP的早產發生率確有明顯增高。關於發生早產的原因,Laatikainen認為ICP孕婦婦的胎兒無能力將胎盤大量生產的16-a一羥基去氫表雄酮,轉變成情性較大的雌二醇,因此,大量的DHAS通過胎盤的其他途徑變成具有活性的雌2醇而導致早產。近來,動物實驗表明膽酸能增加小鼠的子宮肌收縮力,膽汁酸還可以促進前列腺素的釋放,以致誘發子宮收縮,發生早產。(二)胎兒窘迫Reid報告的56例中,6例死胎,圍產兒死亡率為11%。活產中5例因頭盆不稱作剖宮產,餘45例中,羊水嚴重污染者12例(27%),胎心率<100bpm者8例,其中妊娠瘙癢合併黃疸者的死胎和胎兒窘迫發生率遠較單純瘙癢者為高Garoff報告的84例ICP中,胎兒窘迫發生率為21%,羊水糞染者33%,胎兒心動異常者12%Aggar評分<6者8%。吳味辛報告134例圍產兒死亡8例,其中死胎5例,均突然發生在臨產前死胎1例,胎兒窘迫需搶救者10例,1985年戴鍾英報告1984年其全年圍產兒死亡32例,圍產兒死亡率為15.67%,而74例ICP中有5例死於IC(67.6ryoo),其中4例為死胎或死產,均在臨產將開始前或臨產中死亡。根據以上資料可見ICP的胎兒窘迫發生率確較一般為高。1977年Laatikainen對86例ICP根據其血清膽酸水平的升高程度將其分為三組,發現膽酸水平E高,胎兒窘迫發生率亦愈高。1984年Laatikainen又報告117例ICP,再次證明血清膽酸水平愈高,胎兒窘迫率也愈高,因此動態地測定血清膽酸水平可以作為觀測ICP患者胎兒預後的一種有效方法。發生胎兒窘迫的原因至今未明確。Laatikainen(1975)研究ICP孕婦與胎兒血清膽酸水平的關係41例(1例雙胎)ICP中有胎兒窘迫表現者16例其對照組中臍血CA水平為0.94ug/ml,CDCA為0.88ug/ml,而ICP胎兒臍血CA為3.74ug/ml,CDCA為1.90ug/ml,與ICP孕婦血清CA及CDCA比較,ICP胎兒臍血的CA及CDCA雖低於ICP5婦,但問明顯地高於正常胎兒;ICP胎兒臍血CA高於3.74ug/ml的22例中,有胎兒窘迫12例,低於3.74ug/ml的20例中,僅4例有胎兒窘迫表現動物實驗也證明若予以口服或靜注射膽酸可導致且細胞損傷。因此,認為母體發生ICP,可使胎兒體內膽酸升高,對胎兒健康有不良影響,同時,胎兒固醇類物質代謝的改變亦可導致胎兒出現窘迫。1991年Sepulvea等報告用不同濃度的膽酸對游離的絨毛靜脈的作用作了研究,他們發現濃度與血管收縮有一定關係,高濃度時,血管收縮明顯,因此重度ICP(高膽酸血症)可使血管痙攣阻力增加,血流量減少,氧交換下降而導致胎兒宮內窘迫。Reid則從ICP死嬰屍檢中發現其內臟嚴重缺氧,但胎兒並無宮內生長遲緩及胎盤血流灌注不足的表現,故缺氧可能因代謝障礙所致。但是近年來人們認為ICP患者的胎兒窘迫與絨毛間腔的減少有一定關係,1980年Costoya等通過光鏡及電鏡的觀察發現ICP患者的胎盤中合體細胞增多,絨毛基質稀疏水腫,合體滋養層增厚,細胞滋養層細胞數明顯增加。Costoya認為雖然尚難確定這些病變是原發還是繼發的,但是滋養細胞腫脹、數量增多,絨毛基質水腫,絨毛間腔縮小,因此絨毛間腔的母體血流量亦減少,從而可導致胎兒缺氧。1987年劉伯寧等對20例ICP胎盤作了組織計量以測定各項參數,包括胎盤容積百分比。絨毛表面面積及絨毛胎兒毛細血管表面面積,並以無妊娠併發症胎盤20例作為對照,發現ICP組的絨毛間腔較正常對照組明顯縮小,P0.1,因此,可以認為絨毛間腔狹小,也可能是導致ICP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三)產後出血Reid報告ICP陰道分娩的50例中,出血>500ml者10例(2%),其中>2000ml者5例。Friel。ender報告103例ICP患者產後出血>500ml者14例(14%)。1988年侯麗蓉等對158例ICP產婦產後出血進行觀察,並隨機取158例與ICP產科條件相當的非ICP產婦作對照,ICP組在產後24小時內出血>400ml者20例(12.7%),對照組僅為8例(5.l%),ICP組平均出血量為234ml,對照組為177.lml,其差別有顯著意義。Reid認為ICP孕婦膽汁的膽鹽分泌量不足,維生素K的吸收量減少,使肝臟合成凝血因子2、7、4、10量亦減少而導致產後出血,故對ICP孕婦在妊娠晚期可給以適量的維生素K治療。(四)產科併發症1.ICP合併妊高征1987年戴鍾英在總結250例ICP時發現其中合併妊高征者竟達60例(24%),繼而黃亞絹總結1986~1994年10243次分娩中有ICP451例(4.4%),妊高征有901例(8.8%),ICP與妊高征共存者79例(0.77%)。在ICP組中妊高征的發生率為0.52%,而妊高征組中ICP的發生率為8.72%,與普通人群中ICP及妊高征的發生率比較,均明顯升高;ICP妊高征及ICP合併妊高征三組的圍產兒死亡率各為1.881%、1.33%及5.952%,後者明顯高於前兩者,對於ICP同時並發妊高征者,必須更為積極處理,包括對胎兒的監護,迅速促肺成熟,並適時選擇剖宮產終止妊娠。

預防

由於ICP的主要後果是圍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因而,產科處理的目的應是使胎兒順利足月分娩。若有胎兒窘迫且胎兒已成熟則應當機立斷終止妊娠且以剖宮產為宜,因為經陰道分娩會增加胎兒缺氧程度。有報導ICP經積極主動的處理,可以明顯降低圍生兒死亡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