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

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細胞病毒(CMV)引起的一種全身感染性疾病。多為潛伏感染,可因妊娠而被激活。巨細胞病毒感染是先天性感染疾病的最常見的病因,能引起胎兒、嬰兒嚴重損害,甚至死亡。

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 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

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

疾病分類 婦產科

疾病病因 由巨細胞病毒(CMV)引起。

疾病預防 避免感染。

疾病概述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先天性感染疾病的最常見的病因,能引起胎兒、嬰兒嚴重損害,甚至死亡。尤其重要的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後遺症。妊娠期由於免疫機制和內分泌環境的改變,可使宿主細胞與病毒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使潛伏的病毒再活動。初次感染者1%~5%孕婦出現單核細胞增多症、肝炎和間質性肺炎等。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者占全部新生兒的0.5%~2.5%,其中臨床有異常表現者占15%~33%,10%發生永久性損害。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肝膽濕熱下注,阻於陰部而成。

疾病描述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細胞病毒(CMV)引起的一種全身感染性疾病,近年已被列為性傳播疾病。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特徵性癌變為感染細胞增大,細胞核細胞質內分別出現嗜酸性和嗜鹼性包涵體。巨細胞病毒具有潛伏活動的生物學特徵,多為潛伏感染,可因妊娠而被激活。

症狀體徵

孕婦在妊娠期間的巨細胞病毒感染,多為隱性感染,無明顯症狀和體徵,能長時間呈帶病毒狀態,可經唾液、尿液、乳汁、宮頸分泌物排出巨細胞病毒。少數出現低熱、疲乏無力、頭痛、咽痛、肌肉關節酸痛、白帶增多、頸部淋巴結腫大、多發神經炎等。若為原發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胎兒先天異常的發病率高且病情嚴重。

病理生理

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特徵性癌變為感染細胞增大,細胞核和細胞質內分別出現嗜酸性和嗜鹼性包涵體。巨細胞病毒具有潛伏活動的生物學特徵,多為潛伏感染,可因妊娠而被激活。

診斷檢查

由於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確診有賴於病原學和血清學診斷。
常用方法有:

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孕婦血清巨細胞病毒IgG、IgM;
(2)孕婦宮頸脫落細胞或尿液塗片行Giemsa染色後,在光鏡下檢測脫落細胞核內嗜酸性或嗜鹼性顆粒,見到巨大細胞包涵體,這種特異細胞稱貓頭鷹眼細胞,具有診斷價值;
(3)DNA分子雜交技術檢測巨細胞病毒DNA,此法簡便、快速、敏感
(4)PCR技術擴增巨細胞病毒DNA,短時間內獲滿意結果。有資料表明,我國孕婦巨細胞病毒感染率為8.82%,新生兒臍血清巨細胞病毒IgM陽性率為2.32%;分子雜交技術檢測孕婦血白細胞巨細胞病毒DNA陽性率為8.7%,母乳汁巨細胞病毒DNA陽性率為10.26%。 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診斷,除根據孕婦感染巨細胞病毒史和患兒的臨床表現外。主要根據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若為宮內感染,出生時從新生兒尿液或腦脊液中能檢出巨細胞病毒包涵體,或從臍血或新生兒血中檢測出巨細胞病毒IgM,具有診斷價值。若為產道感染,至少於生後2周方能從新生兒尿液中檢出巨細胞病毒包涵體。此外,新生兒尿液、胃洗出液、腦脊液沉渣作塗片並染色後,在光鏡下查到巨大細胞內含典型嗜酸性核內包涵體,同樣具有診斷價值。

治療方案

1.於妊娠早期確診孕婦患巨細胞病毒感染,或立即行人工流產終止妊娠,或等待至妊娠20周時抽取羊水或臍靜脈血檢查特異性IgM,若為陽性應中斷妊娠進行引產,以免出生先天缺陷兒。
2.於妊娠晚期感染巨細胞病毒或從宮頸管分離出病毒,無需特殊處理,妊娠足月臨產後,可經陰道分娩,因胎兒可能已在宮內感染巨細胞病毒。由於新生兒尿液中可能有CMV,故應使用一次性尿布,或用過的尿布做消毒處理。
3.乳汁中檢測出巨細胞病毒的產婦,應停止哺乳,改用人工餵養為宜。
4.抗病毒藥物對巨細胞病毒感染孕婦並無實際套用價值,阿糖胞苷和阿糖腺苷8-10mg/(kg.d)靜脈滴注可能有效。大劑量干擾素能抑制病毒血症,使病情見好轉。

病原體

CMV為皰疹病毒科(herpesvidae)中的最大成員,直徑180—250nm,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結構,為雙鏈線狀DNA病毒,含脂質包膜,衣殼為20面體立體對稱型,含162個殼微粒,至今尚未發現有不同的血清型,但不同株之間的抗原結構有差異。根據中和試驗CMV分為三型:Ⅰ型為Davis株;Ⅱ型為AD169株;Ⅲ型為Esp和Herr株,其間有交叉反應。AD169株具有廣泛抗原性而作為代表株,它能與所有感染CMV的病人血清發生補體結合反應,常用於血清學診斷。
CMV具有高度種屬特異性,只能感染人類,細胞培養時也只能在人胚成纖維細胞中複製增殖,其生長速度比單純皰疹病毒僅需8小時緩慢得多,複製周期約需36—48小時,初次分離時約需1個月時間才能出現局灶性病變,其特點是細胞膨脹變圓,核增大,形成巨大細胞,。核內出現周圍繞有一輪“暈”的大型嗜酸性包涵體。
CMV在PH<5環境中僅能生存1小時,既不耐酸,也不耐熱。20%乙醚2小時、56℃30分鐘,紫外線照射5分鐘均可使CMV滅活。

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無症狀CMV隱性感染者和長期慢性攜帶CMV者。人體感染CMV後,幾乎所有體液(唾液、淚液、血液、乳汁、尿液、精液、宮頸分泌物等)均含有CMV,可以長期或間歇地從這些體液中排出CMV。
2、傳播途徑:嬰幼兒和青少年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唾液傳播(通過接吻),成年男女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通過性交)。母嬰垂直傳播也是CMV的重要傳播途徑,包括宮內感染(CMV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妊娠頭3個月胎兒感染率低,但嚴重。妊娠後期感染率雖高,但對胎兒損害輕)、產道感染(CMV隱性感染的產婦、在妊娠後期CMV可被激活,從宮頸管排出CMV,在分娩過程中,胎兒頸軟產道時因接觸或吞咽含有CMV的宮頸分泌物和血液而感染)和出生後感染(產婦唾液、乳汁、尿液中均含有CMV,通過密切接觸和哺乳等方式而感染)。
3、易感人群:CMV感染在全世界極為普遍。人體對CMV的易感程度,取決於年齡,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通常年齡越小,易感性越高,病情也越重。免疫功能正常者很少發病,多為CMV隱性感染,而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降低者易發生重症或全身感染。美國一份血清CMV流行病學調查表明,35歲易感率僅為19%。我國90%以上成年人體內已有CMV抗體,易感率不足10%。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資料表明,孕婦血清CMV—IgG陰性率,即CMV易感率為8.82%。CMV感染後易復發,孕婦CMV感染復發率遠較原發CMV感染高,為1%—14%,但對胎兒,新生兒感染率低,為0.2%—2%。

症狀體徵

孕婦在妊娠期間的巨細胞病毒感染,多為隱性感染,無明顯症狀和體徵,能長時間呈帶病毒狀態,可經唾液、尿液、乳汁、宮頸分泌物排出巨細胞病毒。少數出現低熱、疲乏無力、頭痛、咽痛、肌肉關節酸痛、白帶增多、頸部淋巴結腫大、多發神經炎等。若為原發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胎兒先天異常的發病率高且病情嚴重。

用藥安全

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感染,而孕婦感染後可以導致胎兒發生先天性感染,結果出現胎兒死亡、生長遲緩或先天畸形等問題,巨細胞病毒也是引起胎兒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帶有病毒的人不管是否發病都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感染後病毒存在於咽部、唾液尿液宮頸陰道分泌物精液乳汁及血液中,孕婦感染主要是經口、性生活感染,所以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屬於性病的一種。另一重要的傳染途徑是孕婦接觸患病兒童的尿液、唾液,因此,孕婦小心洗手也是避免患病的重要措施。孕婦感染巨細胞病毒有兩種情況,一種初次感染,即孕婦在懷孕期間第一次發生感染,感染在整個孕期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生。另

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
一種情況是復發性感染,指孕婦在懷孕之前已經感染了病毒,當初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感染幾個月或幾年後也不再排出病毒,但病毒潛伏在體內,當女性懷孕後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潛伏的病毒會再度活躍繁殖,就出現了復發性感染。相比來說,初次感染對胎兒的致畸作用更強,致畸率可達31-40%,所幸這種感染髮生的機會不高,只有4%左右。

目前對於巨細胞病毒感染還沒有根治方法,用於治療的藥物只能緩解症狀,但不能徹底清除病毒。治療效果較好的藥物有更昔洛韋、膦甲酸鈉,其它抗病毒藥物如阿糖腺苷、阿昔洛韋、干擾素等對本病均無效,但由於更昔洛韋副作用大,所以除非病情嚴重,否則不要用藥。而且也沒證據顯示藥物可以預防嬰兒出現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1、更昔洛韋:更昔洛韋治療巨細胞病毒,雖然在治療1~4周后,血和尿培養轉為陰性,但停止用藥2~5周后,所有病人臨床症狀復現,病毒學檢查又轉陽性,故必須長期用藥,劑量為每天5毫克/每公斤體重,每周5日的維持量,但常因發生白細胞減少而不得不終止治療。
2、膦甲酸鈉:能抑制皰疹病毒的DNA聚合酶,用於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劑量為60毫克/每公斤體重,1日3次,連用2周后。
3、最近有試驗發現如果孕婦的羊水中含有巨細胞病毒,使用免疫蛋白對減少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效果顯著,劑量為200 U/公斤。而在孕期21周前患有先天性巨細胞病毒的孕婦,每月注射100U/公斤劑量的免疫蛋白也可以減少嬰兒的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注意事項:

1、 孕早期時檢測孕婦血中巨細胞抗體,如果發現IgM抗體陽性就可確定為初次感染,一般感染時孕齡越小,胎兒受損越嚴重,這種情況應應考慮人工流產結束妊娠。
2、 懷孕至中期時出現初次感染,應在24周前檢測羊水、臍血,如果發現胎兒有先天性感染也應終止懷孕。
3、 孕中期以後才出現的復發性感染,對胎兒影響較小,可在嚴密觀察監護下繼續懷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