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木葉紛紛歸路

如夢令·木葉紛紛歸路是由清代時期的詩人納蘭性德寫的是一首小令。

作品原文

木葉紛紛歸路。殘月曉風何處①。
訊息半浮沈②,今夜相思幾許。
秋雨,秋雨。一半西風吹去③。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殘月曉風何處:宋柳永《雨霖鈴》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②浮沈:即“浮沉”。意謂訊息隔絕。
③秋雨句:用清朱彝尊《轉應曲》詞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風吹去。”

作品譯文

昨夜的星辰,昨夜的風。
昨夜,爛漫的春花和你一個季節的守候,都因那個女子而憔悴。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你卻沒有??州司馬的幸運。你們相識,你們相知,卻終生不能相逢。
今夜,沒有曉風殘月,只有曲終人散。
只有那淒婉憂傷的夕陽,掩不住殘紅滴淚,失落地流淌成了黃昏。
只有清弦半月,??夜飛煙,把萬般相思塵化成一葉扁舟。
一槳一槳,你又沉醉在昨日伊人的風姿搖曳。
那些美麗的落葉,你試圖挽留,她們卻化作一聲嘆息,飄走了。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朦朧含婉的別致小令。
開篇呈現的是一幅“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秋景。值得考究的是這個“木葉”。 屈??《九歌》里就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以說自屈??始,中國古代詩人就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展現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於此詞,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紛紛飄落在詞人的歸路之中,我們可於此秋景之中,可聽到離人的嘆息,想起遊子的漂泊,也可以聯想到古代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情懷。
然而“殘月曉風何處”這句一出,就說明這分明是一首思念之詞,思念的對象當是自己的妻子或戀人。想那曉風吹動,西天殘月,如此美景,??人與共?而某一個地方,同樣是彎彎的??月和初秋的寒風,牽掛的人,她還好嗎?可是,??知道呢,因為離別之後,音信早已斷絕。此處雖有“半”,其實是“無”。如斯夜晚,遂只有幾許相思加倍滋長。然而,相思苦,苦相思,思到深處人成痴。況且秋雨又落,一倍增其哀愁。哎,那那刻骨銘心的戀情,在無奈的現實中,何時能訴呢?
“一半西風吹去”,明說是秋雨被西風吹散,實際上是說自己的一半心思,被西風吹走了,去跟隨遠方的人兒。結尾看似平??,實則意蘊深藏,亦虛亦實,可謂清空超妙。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納蘭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基本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但細讀卻又感淡淡憂傷。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長相思。
生平
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於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係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成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準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而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