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楊巴

好嘴楊巴

《好嘴楊巴》是馮驥才《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與《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張》同時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語文課本。

作品全文

津門勝地,能人如林,此間出了兩位賣茶湯的高手,把這種稀鬆平常的街頭小吃,幹得遠近聞名。這二位,一位賽胖黑敦厚,名叫楊七;一位賽細白精明,人稱楊八。楊七楊八,好賽哥倆,其實卻無親無故,不過他倆的爹都姓楊罷了。楊八本名楊巴,由於“巴”與“八”音同,楊巴的年歲長相又比楊七小,人們便錯把他當成楊七的兄弟。不過要說他倆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親兄弟可比。楊七手藝高,只管悶頭製作;楊巴口才好,專管外場照應,雖然里里外外只這兩人,既是老闆又是夥計,鬧得卻比大買賣還紅火。

楊七的手藝好,關鍵靠兩手絕活。

一般茶湯是把秫米麵沏好後,捏一撮芝麻灑在浮頭,這樣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沒味兒。楊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麵,便灑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麵,沏好後又灑一次芝麻。這樣一直喝到見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絕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鐵鍋炒過,再拿擀麵杖壓碎。壓碎了,裡面的香味才能出來。芝麻必得炒得焦黃不糊,不黃不香,太糊便苦;壓碎的芝麻粒還得粗細正好,太粗費嚼,太細也就沒嚼頭了。這手活兒別人明知道也學不來。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寫字畫畫差不多。

可是,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了。

那次,李鴻章來天津,地方的府縣道台費盡心思,究竟拿嘛樣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興?京城豪門,山珍海味不新鮮,新鮮的反倒是地方風味小吃,可天津衛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魚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難下決斷,幸虧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過,便舉薦出“楊家茶湯”;茶湯黏軟香甜,好吃無險,眾官員一齊稱好,這便是楊巴發跡的緣由了。

這日下晌,李中堂聽過本地小曲蓮花落子,饒有興味,滿心歡喜,撒泡熱尿,身爽腹空,要吃點心。知府大人忙叫“楊七楊八”獻上茶湯。今兒,兩人自打到這世上來,頭次里外全新,青褲青褂,白巾白襪,一雙手拿鹼面洗得賽脫層皮那樣乾淨。他倆雙雙將茶湯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後一併退後五步,垂手而立,說是聽候吩咐,實是請好請賞。

李中堂正要嘗嘗這津門名品,手指尖將碰碗邊,目光一落碗中,眉頭忽地一皺,面上頓起陰雲,猛然甩手“啪”地將一碗茶湯打落在地,碎瓷亂飛,茶湯潑了一地,還冒著熱氣兒。在場眾官員嚇懵了,楊七和楊巴慌忙跪下,誰也不知中堂大人為嘛犯怒?

當官的一個比一個糊塗,這就透出楊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時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沒喝過茶湯,不知道灑在浮頭的碎芝麻是嘛東西,一準當成不小心掉上去的髒土,要不哪會有這大的火氣?可這樣,難題就來了——

倘若說這是芝麻,不是髒東西,不等於罵中堂大人孤陋寡聞,沒有見識嗎?倘若不加解釋,不又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髒東西?說不說,都是要挨一頓臭揍,然後砸飯碗子。而眼下頂要緊的,是不能叫李中堂開口說那是髒東西。大人說話,不能改口。必須趕緊想轍,搶在前頭說。

楊巴的腦筋飛快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來了!只見他腦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響,一邊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說完又是一陣響頭。

李中堂這才明白,剛才茶湯上那些黃渣子不是髒東西,是碎芝麻。明白過後便想,天津衛九河下梢,人情練達,生意場上,心靈嘴巧。這賣茶湯的小子更是機敏過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錯把芝麻當做髒土,而三兩句話,既叫自己明白,又給自己面子。這聰明在眼前的府縣道台中間是絕沒有的,於是對楊巴心生喜歡,便說:

“不知者當無罪!雖然我不喜歡吃碎芝麻(他也順坡下了),但你的茶湯名滿津門,也該嘉獎!來人呀,賞銀一百兩!”

這一來,叫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茶湯不愛吃,反倒獎巨銀,為嘛?傻啦?楊巴趴在地上,一個勁兒地叩頭謝恩,心裡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楊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楊家茶湯”也被人們改稱做“楊巴茶湯”了。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

作者簡介

馮驥才,天津人 祖籍浙江慈谿,1942年生於天津。著名當代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誌和《藝術家》雜誌主編,並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曾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1995年親自出任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之藝術顧問。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寫,是一篇歷史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說集《雕花菸斗》,《義大利小提琴》,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電影文學劇本《神燈》,文學雜談集《我心中的文學》《俗世奇人》,以及《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短篇小說《雕花菸斗》,中篇小說《啊!》,《神鞭》,《花的勇氣》分別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作品《挑山工》《花臉》等已被選入國小語文教科書。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回味!

文章賞析

《好嘴楊巴》是《俗世奇人》18篇市井人物小說中,除《刷子李》《泥人張》之外,以手藝奇人為主人公的唯一一篇。與《泥人張》相配,主人公類型一致,便於整體閱讀欣賞。

所謂“集體性格”,指的是某一類人受地域、民族、時代、文化、職業等影響而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傾向與價值追求。這種集體性格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見到,比如很多外科醫生有一種並不自覺的冷靜細緻,很多當政官員有一種並不自覺的頤指氣使,很多舞台藝人有一種並不自覺的表情誇張和聲調誇張。同樣,馮驥才筆下的這些“俗世奇人”們,也共同展示著天津地域文化塑造出來的“集體性格”,使讀者讀來能分明地感覺到他們只能來自於九河下梢的天津衛碼頭,而不可能出自其他地方。除了地域文化所塑造出來的大“集體性格”,這些人物又因其職業或行業特點而擁有著不同的小“集體性格”。在《好嘴楊巴》《泥人張》這兩篇小說所描繪的三個手藝奇人楊七、楊巴、泥人張身上,就體現著他們作為手藝人的共有的“集體性格”。

這種“集體性格”首先呈現為手藝人在技能上的精益求精的態度。

這種態度首先來自於手藝人的角色認同。手藝人是農業文明所孕育的一類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大都擁有經過長期積累或師徒傳承而來的職業技能。技能是手藝人區別於其他社會群體的角色標誌,在長期的手工實踐中,在技能由粗疏到純熟又到神乎其技的過程中,手藝人逐漸強化著自己的角色認知,對於技能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也逐漸內化為手藝人們的內在自覺。

這種態度還來自於現實的生存壓力。舊天津衛的碼頭社會,競爭與機遇並存,在這個地面上混的人物,全憑能耐說話,“硬碰硬”。有能耐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刷子李》)。而手藝人們作為晚清天津城市中的底層小生產者,既乏資財,又無依靠,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想在碼頭上立足,只能在技能上下功夫,靠手藝說話。因此,不斷磨鍊技藝,使之精益求精,就成為手藝人們的共同選擇,這是他們應對外在壓力,提高生存能力的必需。而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形成自己的絕活,就意味著高人一頭,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對手藝人們來說又是自我價值的一種認同。

所以我們看到馮驥才筆下的手藝人們都有著不同一般的技能,有的甚至到了神乎其神的程度。像楊七鑽研茶湯製作技藝,擁有了兩個絕活,使得自己製作的茶湯“粘軟香甜”,吃過的人無不叫好。泥人張捏泥人的手藝在手藝道上排第一,別人望塵莫及,更絕的是能夠“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裡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

即使擁有了這么高的技能,手藝人們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依舊精益求精,努力磨鍊技藝。如泥人張經常出入戲院、飯館,觀察人間百態,即使飲酒時,也“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為製作泥人蒐集素材。

其二為處世態度上的自信、自立、自尊。

這一條實際上都是由第一條派生出來的。正是由於在技能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所以手藝人們對自己的手藝充滿了自信:泥人張能“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裡捏泥人”是出於自信;泥人張捏好海張五頭像後,“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反擊他的挑釁也是出於自信;楊七、楊巴二人呈上茶湯,“一併退後五步,垂手而立”,靜等“請好請賞”,還是出於自信。

也正是出於對手藝的自信,現實生存中他們無需攀龍附鳳,也無需趨炎附勢,只靠自己的技藝就能安身立命,所以手藝人們大都自立且自尊。作者在《泥人張》中說:“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在《好嘴楊巴》中又說:“這手活兒別人明知道也學不來。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寫字畫畫差不多。”在作者看來,人有手藝就可以自立,手上有絕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手藝人的自立和自尊人格的讚美和褒揚。

當自己的尊嚴受到蔑視的時候,手藝人們也會不自覺地拿起手藝的武器予以還擊,以贏回自尊。《泥人張》中,面對海張五的挑釁,泥人張沒有直接反擊,像人們期待的那樣“一個泥團兒砍過去”,而是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臉狂氣”的海張五頭像,以自己妙絕的技能回擊海張五的羞辱。當海張五接著又侮辱他,說“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時,泥人張的回應更令人叫絕——次日,街市小雜貨攤上擺出了一二百個“海張五”泥人,並大書“賤賣”等字。泥人張憑著自己高超的手藝和聰明的智慧,沉穩反擊,後發制人,最終為自己贏回了尊嚴。

其三為處世方略上的順時應變。

手藝人畢竟處在社會的底層,地位低下,生意的單幹性質和規模小的特點制約著他們的生存空間,同行的競爭、惡勢力的橫行霸道、官吏們的仗勢欺人,常常威脅著他們的生存。因此,現實世界中手藝人的生存境況,並不像《泥人張》《刷子李》所寫的那樣充滿傳奇色彩和浪漫氣息,相反卻是相當的艱難,一言不慎甚至就會招來禍尤。像《好嘴楊巴》中的楊七和楊巴,本以為給李鴻章進獻茶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撈得賞賜,並藉此提高楊氏茶湯的聲名,不料因為李鴻章把浮頭上的碎芝麻誤當成了髒土,而險些遭受殺身之禍。在這種境況下,如果楊巴直接倒出實情,指出李鴻章的誤會,可能等待他的就是“挨一頓臭揍,然後砸飯碗子”的結局。但機靈的楊巴不愧是個善於“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人物,他揣著明白裝糊塗,搶在李鴻章前作解釋,成功化解了危機。他說:“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這是一個多么絕妙的回答,既讓李鴻章明白剛才茶湯上那些黃渣子不是髒東西,是碎芝麻,又給李鴻章留足了面子。但這又是一個多么無奈的回答,明明是李鴻章的錯,卻要搶著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著求恕罪。這種機靈是以犧牲自己的人格做代價的,此刻泥人張為代表的手藝人那種孤高、耿介、自尊的人格已蕩然無存,有的只是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之後的人格扭曲,有的只是面對生存困境時的順時應變。

楊巴這個人物是個異數,他沒有什麼能夠“硬碰硬”的絕活,全靠一張嘴皮子上下逢迎,卻成了楊氏茶湯生意紅火乃至關係其存亡的關鍵因素。並不是說作者對手藝人的觀點前後矛盾,而是作者借楊巴這個人物的塑造點出了《泥人張》和《刷子李》中所未涉及的手藝人生存困境這個命題。這也是作者在《好嘴楊巴》中僅用兩個段落來寫楊七,而把大段筆墨給了楊巴的原因。

結尾,楊氏茶湯落了好名聲,這要得益於李鴻章這個官府人物的褒獎和楊巴的那張好嘴。耐人尋味的是,作者特意強調說:“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似乎提示我們,茶湯的出名與楊七的茶湯絕活毫不相干。如果對照《泥人張》中作者對手藝人技能的肯定和讚揚的話:“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我們會發現,作者通過楊巴的故事,實際上顛覆了自己在《泥人張》中的設定,告訴我們手藝人並不“除外”,手藝不是萬能的,為了生存,手藝人也需要去“求誰”,也會“怵誰”。這再一次道出了手藝人生存現實的無奈。無疑,這種思考較之《泥人張》《刷子李》但言底層手藝人手藝之精妙,人格之獨立,要深刻許多,也現實許多。

課文教案

創意說明

1.標題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敘述、描寫皆為“好”字而設,故教學活動圍繞“好”字展開。

2.本文內容淺顯,學生閱讀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對“好”字深層意義的挖掘上。

3.由慢條斯理,發展到驟然緊張,最後是輕鬆詼諧——本文情節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語言,學生非常喜歡,所以是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的好材料。

4.根據教學實際,可以和《泥人張》並行處理,也可單篇突破。因是略讀課文,所以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主。

5.也可把本文作為語言材料,用編演課本劇、說書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

導入新課

——引出“好”:

(板書:好嘴)憑你的理解,什麼樣的“嘴”才稱得上是“好嘴”?最好能舉個例子。(教師鼓勵學生談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絕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馬逢迎的、妙語連珠的、一語中的的……)但是,在馮驥才的一則故事裡,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一句話,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好嘴”呢?(板書:楊巴)

(說明:“一句話”與“好嘴”——課始教師就有意製造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利用張力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整體感知

——講述“好”:

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楊巴、楊七、李鴻章。請選擇一個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動,儘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語言風格,用第一人稱創造性地複述故事。

1.學生自讀課文,分頭準備;

2.組內互講,取長補短;

3.班內複述,鼓勵模仿用天津話講述;

4.師生共同點評。

(說明:這種轉換人稱的創造性複述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言“轉化”中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和對人物心理的把握。)

重點研讀

探究“好”

說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就讓他說了一句話。研究這個“好”字,既可以從說話的難度看,從這句話本身看,也可以從說話的效果看,還可以從他人的角度看。請選擇一個角度,分組深入探究:楊巴的嘴到底“好”在何處?

全班討論:

1.從說話的難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亂飛”“潑了一地”,眾官員都“嚇懵了”,情勢緊急,千鈞一髮,這需要“敢說”。二是左右為難:說是芝麻,這等於“罵中堂大人”;不說是芝麻,“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髒東西”,自己要吃大虧,甚至會掉腦袋。這需要“巧說”。三是時間緊迫:必須趕在中堂說話之前說,需要“快說”。

2.從這句話本身看。有兩個關鍵字: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說“猜到”,這兒卻說“不知道”;二是“不愛吃”,前文明明說中堂大人“不知道”,這兒卻說“不愛吃”。這樣說,有兩大妙處:一是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髒東西;二是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沒說是芝麻,也沒說不是芝麻,一個“不知道”“不愛吃”,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3.從說話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轉危為安,而且使李中堂對楊巴“心生歡喜”“賞銀百兩”,從而使楊巴“威名大振”。

4.從他人的角度看。故事開端,並不寫楊巴,而是從誇讚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轉,就讓人明白了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楊巴說話之前,眾官員“嚇懵了”,“一個比一個糊塗”,而楊巴“立時猜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就來了”;楊巴說話之後,李中堂覺得他“機敏過人”,“心生歡喜”,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而楊巴“心裡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師小結:危難之間顯身手。話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適時。作者有意把楊巴放在千鈞一髮的風頭浪尖上去表現,的確收到了以簡馭繁、以少勝多的效果。

(說明:這是文章的重點,力求使學生認識到要從多個角度深入地看問題。)

深入理解

——評價“好”:

作者在文中說:“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你怎樣看待楊巴的這張“好嘴”?

(說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教師小結:這些小人物在封建時代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在謀生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輕視、排斥、剝削和擠壓。這種生存壓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楊巴的回答又是多么無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錯,卻要搶著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著求恕罪。

拓展延伸

——想像“好”:

想像一段故事:楊七和楊巴的相識。模仿文章的“津味”語言風格講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領,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說明:這種補白式的閱讀,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節把握、語言運用的綜合訓練。可以先處理練習二中3、4兩道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津味”的語言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