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良戰役

奧爾良戰役

奧爾良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著名戰役。在聖女貞德的領導下,被困多年的法蘭西南部重鎮奧爾良得以解圍,從而為法國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本信息

簡介

貞德率軍攻擊奧爾良城外英軍堡壘貞德率軍攻擊奧爾良城外英軍堡壘

英法百年戰爭中一個重大的也是最後的轉折點-奧爾良戰役,是指發生於1428年10月12日-1429年5月8日之間,英國軍隊對法國城市奧爾良的圍攻戰。

1428年10月,英軍包圍;通往法國南部的門戶﹑羅亞爾河畔重鎮奧爾良,妄圖一舉吞併整個法國。

英軍在奧城外圍的十個據點,建築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壘。尤其在正對羅亞爾河的南門上所興建的橋頭堡,稱為瞭望台,極其堅固。它長寬約各三十公尺的小規模建築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築,四周並設有戰壕和城牆。

受圍困達半年之久的法軍,在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鼓舞下,士氣大振,最終英軍落荒而逃。奧爾良之圍得到解除。這次勝利是百年戰爭的轉折點,對交戰雙方的震動很大。法國人民熱愛貞德,稱她為“奧爾良的女兒”。

英軍最終損失約4000人,而法軍防守反擊方損失僅200餘人。

背景

十五世紀初葉,正值英法百年戰爭的末期,英法兩國之間民族矛盾日益加深。1415年8月,英軍在諾曼第登入後,迅即占領了法國首都巴黎以北的大片法國屬地,兵災所至,地荒人亡。而法國軍隊不戰而潰,一敗塗地,慌忙向南方退卻,致使法蘭西的半壁河山,淪入英軍的鐵蹄之下。

但是,法國廣大人民是不甘心作亡國奴的。在英軍占領區,人民民眾自動組織起來,利用自己的武裝,採取各種鬥爭方式,不斷地打擊英國侵略軍。特別是人民民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給予法國政府軍以極大的援助。

1428年10月,英軍繼續向南挺進,並開始圍攻法軍占領區的最後一座要塞城市--奧爾良。

奧爾良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是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如果法軍萬一失守,英軍就獲得了鞏固的後方,從而可以更加無憂無慮地向南直下,這樣,法蘭西就有可能全部淪入英軍之手。奧爾良如能固守,將首先成為法國抗英戰爭的精神支柱,也是法國能否取得戰爭勝利的唯一希望。

然而,以法國王子查理(即查理七世)為首的法國宮廷上下的王公貴族們,都被嚇得噤若寒蟬,沒有一個人敢於率兵前去解救奧爾良城,整個宮廷陷於一片惶恐與癱瘓的狀態中,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危在旦夕。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1429年春,一位年方十九歲的少女--貞德,卻女扮男裝,求見國王,請求領兵去解奧爾良之圍

1420年6月,英王亨利五世同法王查理六世的女兒凱賽琳結婚,並公開宣稱,自己是法蘭西王位的繼承人。此後,法國的半壁河山便落入了英國貴族手中。在亨利五和查理六世幾乎同時去世後,法蘭西出現了兩個國王分治的局面。北部是亨利五世之子亨利六世的天下,餘下的地盤是查理六世之子查理七世的統治區域,而當時法國廣大人民則支持查理七世登上法國國王的寶座,以便統一法國。根據法國歷來的傳統,國王登位必須在蘭斯大教堂加冕,而蘭斯當時尚在英軍手中。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聖女貞德

貞德(1412-1431年)是法國數千年歷史上眾多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之一,特別是不畏強暴,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中的傑出代表。

1412年1月6日,貞德降生在法國香檳和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裡。貞德的家庭無力提供她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從幼年起,貞德便開始了牧童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貞德經受了各種鍛鍊,使其逐漸成長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於鬥爭的少女。

由於杜列米村地處交通要道,因此南來北往的文人、學士、商人以及士兵非常多,這些過客們說東道西,給這個村子經常帶來各種各樣的信息,使小小的貞德感到饒有趣味。這個沒有上過一天學的小牧童,逐漸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產生了廣泛、濃厚的興趣,同時,把自己對大自然的關注延伸到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思索。

1425年夏,貞德剛剛十三歲那一年,英國侵略軍的鐵蹄已經踐踏過她的家鄉。英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慘狀目不忍睹,村農紛紛外出逃亡。這一切,貞德看在眼裡,銘記心中,並十分注視著戰局的發展。後來,戰火愈燒愈烈,美麗的法蘭西被摧殘得不成樣子。這些,都更加激發了貞德保家衛國的熱忱。“解放蘭斯,擁立太子”的強烈願望,象火一樣在貞德胸中燃燒。此時此刻,大敵當前,國難當頭,貞德腦海里早已萌發的棄牧從戎的念頭更加強烈了。

1428年初的一天,貞德的父親從沃古勒爾城歸來,告訴大家一個訊息:沃古勒爾城防司令依然忠於王太子,並同其保持直接聯繫。貞德喜上眉梢,決定設法通過這位城防司令去見王太子。

五月的一天,貞德來到沃古勒爾,受到城防司令波德黎庫爾的接見,她說明來意,請求司令官派人把她送去見太子。司令官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爾後又感到此事太荒唐了,因此匆匆結束了會見,沒有答應貞德的要求。希望落空了,但貞德沒有灰心喪氣,報國的堅強決心,使她精神煥發,意志如一。

戰役前奏

1428年10月,英軍開始圍攻奧爾良城。貞德再也不能平靜下去了。她於第二年一月再度來到沃古勒爾城,求見城防司令波德黎庫爾。司令官還是無法理解這位愛國少女之心,再次拒絕了她。幾天之後,貞德再一次來到波德黎庫爾面前,鄭重表示希望儘快趕到希農,謁見太子,並陳述救國大計。此時,波德黎庫爾也動開了腦筋,首先,他從未遇見過象貞德這樣堅決要求報國的熱血青年;其次,貞德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貞德果然能夠成氣候,無疑司令官本人也有推薦之功勞。所以,他一面派人向太子報告此事,一面傳令貞德靜候旨意。

期望已久的回音終於盼到了,太子歡迎貞德前往。1429年2月22日,貞德一行七人,踏上了去希農的征途。

從沃古勒爾到希農,一共有十二天的路程。一路上,貞德向陪同她的官兵學習了許多有關戰爭的知識,對於軍隊的編制以及如何制定作戰計畫等具體問題,也都仔細地作了探討。

當時,法國朝廷的官員們對貞德的到來持兩種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認為,應當充分利用貞德對國家和民族的熱忱,用以提高法軍的士氣;另一部分人則極力反對,認為去求救於一個農家少女,以解國家之危,實在不成體統。

法國王太子當時處境也非常困難,因為時值奧爾良城萬分危急之際,一旦失守,法蘭西的前途將不堪構想。他已經作好了逃亡國外的準備,因此,現在來自任何方面的援助都是迫切需要的,所以,貞德的到來,使他如魚得水,深感及時。

正是迫於形勢上的需要,3月8日晚,王太子接見了這位不尋常的來客,親自詢問了貞德的來意。貞德斬釘截鐵地回答,請給我軍隊,我要立即去解救奧爾良城!這氣壯山河的聲音,使王太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重新看到了一線希望。接著,太子的顧問機構--皇家會議委託一些議員和神學教授,組成審查委員會,對貞德進行了嚴格的“審查”。三個星期後,審查委員會做出鑑定,大意是認識沒有必要推開和拋棄貞德。

1429年4月27日,法國王太子查理授予貞德“戰爭總指揮”的頭銜,貞德報國之心如願了。她手持王太子贈給的寶劍,騎著白色戰馬,統率七千名法軍,開始向奧爾良城逼進。

奧爾良城被英軍重重包圍已有半年之久,城內守軍糧盡援絕,天天都在盼望著南來的援軍。然而,除去密密麻麻的圍英軍以外,只剩下沮喪和失望。英軍則一面日益緊縮包圍圈,一面投入相當的兵力來挖掘通往城內的地道。他們想方設法,逼迫奧爾良獻城投降。

戰役經過

法軍總指揮貞德對於打好這一戰役,做了通盤考慮。她認為,擺在法軍面前的是一場極為嚴峻的考驗。要想扭轉戰爭局面,首先,必須把握戰機,爭取首戰取勝;其次,她分析了奧爾良城當前的情況,了解到圍城的勃艮弟大門守備力量不足,是英軍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決定集中全部兵力攻擊圍城英軍這個弱點,突破包圍圈,沖入奧爾良城。

作戰計畫確定後,貞德一馬當先,以萬死不辭之勇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兵向勃艮弟大門實施猛烈的突擊。法軍排山倒海而來,銳不可擋。貞德挺矛揮劍沖入英軍陣地,經過一場激戰,終於殺開一條通往奧爾良城的血路。圍城的英軍見法軍來勢兇猛,難以抵擋,便放棄陣地四散逃竄。這時,城內守軍也趁勢殺出城來接應,並與援軍會師城外。貞德率領法軍,於29日晚8時,在一面面錦旗前導之下,順利入城。

法軍攻入奧爾良,並不意味著這座城市的解放,因為它仍然處於英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但是,援軍的入城,給予奧爾良的人民以極大鼓舞,人們手持火把,傾城出動,歡迎法蘭西民族女英雄的到來。

貞德率法軍入城以後,英軍立即再次縮小了包圍圈,並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了圍城的工事。

5月2日,貞德親臨前沿陣地視察,並調整部署,準備迎接新的戰鬥。在細緻的勘察中,貞德發現了英軍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各個圍城部隊都在各自的堡壘或要塞中閉關自守,相互間聯繫不多,難於迅速集中兵力。

5月4日,貞德率領法軍,並加入了奧爾良市民武裝部隊,聯合攻打英軍在城東的桑魯要塞。貞德指揮果斷,身先士卒,臨危不懼,法軍士氣大振,一個個奮勇當先地投入戰鬥。狡猾的英軍看到桑魯要塞已經難以守備,便立即抽調奪西堡壘的部分兵力前去援助。這支援軍企圖攻打法軍的側後,迫使法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以解桑魯要塞之危。貞德鎮定自若,命令一部分兵力組成一道牢固的防線,死死頂住西邊來的敵軍,她自己則率兵以更猛的攻勢,繼續對付桑魯要塞。此次戰鬥,英軍受到較為沉重的打擊,有一百六十七人被擊斃,四十多人被俘虜。而奧爾良城內則鐘聲大鳴,人民歡欣鼓舞,熱烈慶祝被圍困以來的再一次勝利。

奪取桑魯要塞的勝利,意義十分重大:法軍從此控制了盧瓦河上游地區,為解除奧爾良之圍開闢了通路;同時,首戰的勝利大大提高了法軍的士氣,使全體軍民增強了戰勝英軍的信心。

在盧瓦河下游,英軍還有一座牢固的要塞--屠棱要塞,其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5月6日,法軍在貞德指揮下,向屠棱方向運動。7日晨7時,攻打屠棱要塞的戰鬥打響了。貞德依舊手執軍旗沖在最前面,當接近要塞後,貞德率先爬上攻城梯。總指揮作出了榜樣,法軍官兵增添了無限的勇氣和力量。這時,守城的英軍萬箭齊發,貞德不顧這些,冒著箭雨衝到城牆最高處,英軍慌忙集中大部分火力對準貞德一人,不幸,貞德被擊中了肩部,從攻城梯上跌落下去。總指揮身負重傷,但毫無懼色,她從容地拔掉箭頭,忍著巨痛,重新投入了戰鬥。法軍全體將士目睹了這一切,都被總指揮這種視死如歸的頑強精神所感到,人人振奮,個個爭先,繼續猛攻。

擔任要塞守備的英軍也是困獸猶鬥,拚死抵抗,致使戰局犬牙交錯,法軍屢攻不克。於是,英、法兩軍陷入長時間的對峙狀態中。法軍的一些將領也喪失了信心,準備下令收兵,改日再戰。在這關鍵時刻,貞德振臂高呼:“勇敢地戰鬥吧,勝利就在前面!”她置生死於不顧,奮力向前衝殺,法軍士兵紛紛回響號召,一涌而上,拿出以一當十的拚命精神,終於一鼓作氣奪取了屠棱要塞。此時,夕陽西下,夜幕將垂,經過一整天的浴血奮戰,法軍懷著勝利的喜悅,浩浩蕩蕩地從南門又進入了奧爾良城。

緊接著,5月8日,法軍乘勝連續作戰,一天之內,奧爾良周圍所有的英軍堡壘--大約六十座--被法軍一一摧毀,英軍兵敗如山倒,已無心戀戰,他們焚毀了盧瓦河北岸的所有營房和設施,遺棄了陣地和所有裝備,狼狽逃跑了。

1429年5月8日,是個難忘的日子。被英軍重重圍困長達二百零九天的奧爾良,終於重新回到了法蘭西人民的懷抱。奧爾良城內的鐘聲又一次敲響了,人民載歌載舞,迎接法蘭西軍隊及其總指揮貞德的凱鏇。

影響

奧爾良戰役的勝利,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一舉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進而轉敗為勝,使百年戰爭從此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

奧爾良大捷,有如春風一樣迅速只遍法蘭西大地。它是加速法蘭西民族意識覺醒的一付有力的催化劑,它給法蘭西民族帶來了新的希望,它進一步增強了法國人民必勝的信念。

奧爾良戰役勝利以後,貞德並沒有停止戰鬥,她繼續揮師北上,連續收復了許多英軍占領的城市,其中包括重鎮蘭斯。並於1429年7月7日親自陪同王太子查理來到蘭斯大教堂,舉行了傳統的加冕典禮,使查理正式繼承法國王位,成為法國國王。

奧爾良戰役至今已經五百餘年。法國人民,尤其是奧爾良人民珍重地把貞德的輝形象和不配業績銘記在心,稱之為“奧爾良的女兒”和“奧爾良的英雄”,特別是每年的5月8日,奧爾良人民都要以隆重的方式紀念自己偉大的女兒--法蘭西傑出的女英雄貞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