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河橋

奈河橋

奈河橋是中國道教觀念中鬼魂歷經十殿閻羅旅途後,準備投胎的必經之地。在奈何橋上,會有一名被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傳說死者到了奈河橋,生前有罪的要被兩旁的牛頭馬面推入“血河池”遭受蟲蟻毒蛇的折磨,而生前行善的死者過橋,卻非常簡單。

基本信息

概述

關於此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種叫做奈河橋,另一種叫做奈何橋。二者有一定的聯繫,但是有區別。

神話建築

“奈河”,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若到陽間,切須傳。

民間傳說

人死亡後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酆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現實存在

酆都奈河橋

現在,人們也將奈河橋的中間一座橋用來驗證好人和壞人。年輕單身者須三步跨過橋面,男性先邁左腳,女性先邁右腳。夫妻或戀人手牽手一起九步走過橋面(男左女右,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必天長地久。年幼者或年長者可三步以上跨過(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但必須是單數,如5步、7步、9步等等。如平安跨過者為好人,則死後魂靈就不會落入血河池,順利通過奈河橋,免受銅蛇鐵狗狂咬之苦。左邊橋是金橋,右邊橋是銀橋。下山時,請各位朋友走兩邊的橋,過“金橋”的能升官,走“銀橋”的會發財。右上角圖片中的奈河橋是重慶市豐都縣名山寥陽殿前的,有並列的三座石拱橋。三座橋均建於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橋寬僅四尺許,兩側護以雕花石欄,橋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鋪砌,兩端各有兩級踏道。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明朝蜀獻王朱椿建在寥陽殿前的觀瞻物,距今已500餘年,後被佛教徒改為“奈河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

泰山奈河橋

奈河橋奈河橋

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從周朝末年便有了關於神仙的傳說,東漢時,由於道教的產生,社會上隨之出現了“泰山治鬼說”,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殺大權,古代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殿。再以後,人們甚至把泰山周圍的奈河及奈何橋附會古代傳說中位於陰間的同名河流和建築。過去泰山的下面,古城的西南邊,有一個小山坡叫蒿里山。史載,蒿里山,又名高里山、英雄山,海拔198米。位於泰山火車站南,為古代帝王的禪地之所。漢以前稱作“高里山”。《漢書》中多處記載了漢武帝“親禪高里”。約到魏晉時期,出現“蒿里”之稱。自元至清,蒿里山神祠的修建一直在繼續。元甲申,先是原東平行台嚴實委張志純重修毀於金時兵亂中的蒿里山神祠,未完而嚴實去世;玄門掌教祁志誠又助志純繼續葺修,建成祠宇百二十楹,並募資塑七十五司神像。至是翰林集賢學士徐世隆為撰《蒿里山神祠記》中,敘述了蒿里山陰曹地府的歷史。明成化,鄉眾重修蒿里山神祠;光緒十九年,泰安知縣毛澄重修岱麓蒿里山神祠。近代以來,軍閥混戰和歷次戰爭徹底毀掉了蒿里山。查典籍可知:1928年奉系張宗昌據蒿里山挖戰壕、設炮兵陣地,毀山林並文峰塔。1931年,十五路軍馬鴻逵部在蒿里山頂修“烈士祠”和“紀念碑”,擬建“泰安公園”(未成),山林部分損壞;同年,蒿里山曾出土唐玄宗、宋真宗禪地玉冊,今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前者15枚(分為三版),每簡長29.2-29.8、寬3、厚1厘米,刻字填金一行書,為白色大理石(漢白玉)。後者16枚,每簡長29.5-29.8、寬2、厚0.7-0.75厘米,刻字填金一行書,為白色閃玉。兩者都是唐宋時期的一尺簡。1938年,日軍侵占泰安,於蒿里山設瞭望所、碉堡群,山林盡毀。在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圍繞泰城,共進行四次爭奪。蒿里山成為主戰場,山林全毀於戰火。新中國建立後,為紀念泰安古城的最終解放,泰安市地方政府將蒿里山,更名為為“英雄山”。蒿里山曾建有規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羅殿。世人皆知重慶豐都為鬼城,殊不知,在佛教傳入中國前,蒿里山已然是典型的鬼城代表。在佛教未傳入前的傳統信仰認為,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嶽大帝為冥界主宰。後來認為豐都為冥界入口之一。 從泰安古城西南門出去,到達蒿里山,在蒿里山的左邊,有一條小溪,就叫奈河,而且在這條小溪的一個支流上有一座橋,就叫奈河橋。古代人認為。一旦經過此處的奈何橋,進到那個區,就屬於陰間了。十八層地獄,閻羅王——過去這個地方塑造了這樣一些東西。這個叫陰間地府了,現在這沒有了,就剩個蒿里山。過去皇帝祭地的時候,要在蒿里山祭的,祭地在下面祭。因為蒿里山這個主要是佛教觀念搞出來的,佛教有陰間,道教沒有這一說。這樣就把這個泰山形成這樣,陰間人間。

相傳

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河水煮,“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此橋為界,開始新的一個輪迴。

青石橋面,五格台階,橋西為女,橋東為男,左陰右陽。“誰若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千年的回眸,百年的約定。也許這一世的夫妻情緣,開始於斯,恩斷於此。

奈何橋下幾千丈,雲霧纏繞,等待來生的是什麼道,誰也不知。來生的約定,只是此生的一種後續,喝過了孟婆湯,已經把所有忘卻,來生的相見,只是一種重新的開始。

奈何橋,奈何今生的相見,無奈來世的重逢。

“孟婆湯”是一個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迴反覆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程往事的孟婆湯。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也是這座連線各世輪迴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來歷

橋可通神、通仙、通天國,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獄。從民間文化的層面看來,橋樑及其象徵性甚至更多地被人們用來在人與鬼、生與死之間建立聯繫或形成過渡與中介。

與“神話”與“仙話”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民間口碑文學中,另有一類獨特的“鬼話”。雖然我們常用“鬼話連篇”,來形容某人所言荒誕不經或不足為信,可是在民間“鬼話”里反覆出現的“橋”,卻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看來,它並不荒誕。在中國民間信仰里,“鬼”是由於死亡而產生的一類消極的超自然存在。中國各地流傳的許多鬼話中,橋樑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沒之所。

那些水死或從橋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總是在橋樑上下或左右橋頭,為自己尋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夠托生而轉世。在這個意義上,橋樑既是死者的鬼魂脫離陰間,轉生到陽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斷續出,由陽間去冥途的所在,生命與死亡的交替和轉化,是以橋為中介而實現的。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靈,徘徊於橋上,常在“橋普請”時,弄歪橋板使人落水的說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話中雖然不能馬上託身轉世為人,卻往往能夠在冥府升官,或最終總能感動冥府閻王,甚至得到閻王的特許轉生為人。

有一則題為“陸阿唐”的鬼話,說寶山境內練祁河上原本有座陸家橋,橋南為陸家宅,橋北為唐家宅,兩姓人共利此橋,故雙方協定於每年的三月份要輪流維修此橋。有一年,陸家修橋時,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這個水鬼拖唐家修橋者落水為替身,使自己轉世回到了陽間。從此,每年三月修橋時,總要有人落水死亡,人們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該橋淪於荒廢。後來,有一個從唐家入贅陸家,名叫陸阿唐的人,自願成為替死鬼,讓大家放心去修橋。陸阿唐成了水鬼後,不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還在橋下保佑修橋者。於是,他備受陸、唐兩姓的奠祭與供性。後來,凡路過此橋者,均要先在橋頭拱手,表示對陸阿唐的尊敬,然後才過橋。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橋時,人們供奉給陸阿唐的香火便更加興盛,最後終於驚動了陸、唐兩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後,玉帝封陸阿唐為陸橋的橋神,並賜給他一根打鬼棒。從此以後,陸家橋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會被淹死,因為陸阿唐受封為橋神以後,一心為民除害。有時候,有人被鬼驅趕,但只要跑到橋上,就會受到橋神陸阿唐的保護。

從這則鬼話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生與死之間的聯繫,還可以看到玉帝與閻王之間的聯繫、“人柱”與橋神之間的聯繫,以及橋在兩姓人之間形成的聯繫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關於橋的鬼話里,還常有女鬼在陰間生子,又為嬰孩求食於橋上或橋頭的情節。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嬰孩被命名為橋,後來還中了頭名狀元。此外,甚至還有閻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陰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為人們搭架浮橋,從而將功贖罪的鬼話。

在有關鬼府豐都的文學描寫中,除了夢筆生的《金瓶梅》之外,另一則關於明代名士王世貞游地府的鬼話說,陰府的茶亭王婆,只給出鬼城過橋的人喝茶,而不給過橋進鬼城的人喝。王世貞來到橋上,但見橋下泛著七色浪花,變幻莫測,他想這大概就是情慾禍水了。王婆以橋下之水煮茶,讓投胎之鬼吃了,就會使之情慾迷心,良知頓失。…這則鬼話中的“橋”,或者就是奈何橋的另外一種說法吧。

孟婆的碗

有這樣一個傳說你知道嗎?說的是人死後要經過黃泉路,投胎轉世要經過奈何橋,奈何橋上有位慈祥的老奶奶叫“孟婆”,不停的在煮著一鍋以“遺忘”為調料的湯。凡是要投胎轉世的人必須喝下孟婆煮的湯,喝了這碗孟婆湯,就會將前世的一切忘得乾乾淨淨!所以,人總是不記得上輩子的事。

由剛剛踏上黃泉路的那一刻寫開去,一個孤單的靈魂“走”在黃泉路上——腳步輕飄的失去平衡,你在哪裡我喊著你的名——用盡全力想要呼喚那個刻骨銘心的名字,卻發現,無論如何也發不出聲音,無助,極度的無助彌散在字裡行間,也縈繞於聽者耳畔……

總結歸納

中國各地關於奈何橋的說法,有很多異傳。或說陰間有奈河,河上有橋為奈河橋;或說在去陰間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橋名為奈何橋。據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講,人們甚至把奈河及奈何橋附會確指為山東泰安附近的一條實在的河流。

由上可見,奈河橋是地道的佛教術語,而奈何橋是中國人的特有產物,是融合了中國人的“地獄”觀和佛教轉世輪迴觀的產物。

那么,何時使用奈河橋?何時又使用奈何橋?根據各位網友提供的資料,可以得出未經嚴格考證的初步結論:如果涉及佛教,且偏重於過橋時要受罪,或是過橋要通過重重考驗、若未通過則墜入橋下不能重生,則使用奈河橋,同時奈河橋後面緊跟著的不是望鄉台和孟婆婆的湯,而是六道輪迴或是無法重生的血水池;如果只是過橋到陰曹地府的閻王殿報導,則使用奈何橋。雖然過奈何橋依然要受苦,但奈何橋貌似已經弱化了受苦的含義,成了進陰間必經之地,而且強調了尚未進到陰間的半人半鬼的靈魂的無奈和對人間的留戀。奈河橋是沒有這層含義的,奈河橋只會讓人望而生畏,起到的只是篩選善惡鬼的作用。

有關橋聯

關於重慶豐都的奈何橋,有兩幅橋聯分別為:

積德修行,奈河橋易過

貪心造孽,尖刀山難逃

三步跨過奈河橋,知爾是善是惡

一氣走通金銀道,賜汝發福發財

有關詩詞

黃泉路

奈何橋上道奈何,

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無對錯,

望鄉台邊會孟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