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疊鞘石斛

2、附主選擇夾江疊鞘石斛為附生植物,附主對其生長影響較大。 種在岩石或樹上的夾江疊鞘石斛,常常會有雜草滋生,直接與夾江疊鞘石斛競爭養分,為保證疊鞘石斛的生長,必須隨時將其拔除。 每年春季發芽或採收夾江疊鞘石斛時,應剪去部分老枝和枯枝以及生長過密的莖枝,以促進新芽的生長。

夾江疊鞘石斛概況

1、名稱:夾江疊鞘石斛
夾江是地名,石斛又稱黃草、栽秧花,之所以稱為疊鞘石斛是由於這種石斛葉鞘層層堆疊。夾江疊鞘石斛是指在夾江地域範圍內種植培育的一種蘭科植物。
2、類別:中藥材
3、地域範圍:樂山市夾江縣現轄行政區域(含鄉鎮)。

歷史淵源及發展

1、歷史淵源

夾江縣歇馬鄉與洪雅縣天宮鄉接壤的尖峰山,是夾江縣境內最高山巒之一,屬峨眉山余脈。
自1840年(清道光庚子年)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的吏治腐敗,蠹書狼役,擾累地方,政以賄成,刑以錢免,府廳州縣縱盜殃民,廣大農民無路可走。殘酷的盤剝、無情的壓榨,在廣大的人民心中聚集和萌發了要推翻清朝統治的強烈願望。1859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下,李永和、藍朝鼎秘密聚會,焚香結盟,於10月初發動了反清起義。由於連續的清軍合圍,起義農民經常發生頭痛腦熱和心速加快,病痛長期折磨著起義軍的身體和心智,在此絕境下,一名起義農民意外發現了一種生長在大樹樹杈和陰暗潮濕的地表岩石上的圓柱狀野生植物,並嚼食服用之後,頓覺生津止渴、滋陰養胃、神清氣爽。自此以後,農民義軍多服用這種圓柱狀野生植物以生精養肺,治療惡疾。這種生長在大樹樹杈和陰暗潮濕的地表岩石上的圓柱狀野生植物,就是今天的疊鞘石斛。由於它獨特的療效和保健功能,用來入藥和製作藥膳的方法也就從那時開始流傳開來。因其生產於夾江縣,故謂之“夾江疊鞘石斛”。
其實,在夾江縣歇馬鄉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有一隻鳥兒偷吃了盤古的果實,在途經歇馬的途中將果核吐在歇馬的一顆樹上,後來這顆果核就長成了夾江疊鞘石斛。
夾江疊鞘石斛的種植歷史則起源於隋唐時期,最早長在梨樹、桑樹、核桃樹、李樹、櫻桃樹、麻柳樹、黃桷樹的樹杈上。石斛當時叫栽秧花(又名:吊蘭花、還魂草),生命力極其旺盛,有捆草、鐵草、馬棒草等品種。據《夾江縣誌》記載,清朝嘉慶年初,夾江疊鞘石斛就開始廣泛種植。
1978年,歇馬鄉尖峰村成立了“尖峰藥場”,主要生產、加工各種中藥材,夾江疊鞘石斛也就是在這時開始進入醫藥領域。
1988年,樂山中藥材公司李國俊前來歇馬考察,看到歇馬的石斛種植情況他們便一起去看了尖峰村王喜之和王喜成的石斛。當時,王喜之家種植有45株石斛,王喜成家種植有42株。李國俊回去後,就立即給樂山中藥材公司匯報說,夾江縣的石斛“由野生變成了家養”。於是,中藥材公司開始在歇馬大規模發展黃草種植。在歇馬大力發展石斛種植的同時,該公司還逐漸在周邊市縣,比如眉山市、雅安市、峨眉山市、洪雅縣、丹稜縣、榮經縣以及名山縣等地到處宣傳、組織種草。後來,該公司又多次組團赴雲南等地尋找石斛品種,中藥材公司組織引進的石斛有幾百斤,農戶自己引進的更是不計其數(當時,300株為一畝,大概有500畝左右)。種草拿回來之後就種植在石頭上,經研究,種植石斛須用60%的牛糞,40%的泥土,且不占耕地、不費時間、不施肥料。當時,500畝的石斛種植規模吸引了樂山中藥材公司、四川中藥材公司、南京金陵製藥廠、浙江藥物研究所、峨眉中藥學院(現峨眉醫學院)、重慶藥物研究所等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

2.資源的現狀

現如今,夾江疊鞘石斛已經進入規模化發展的道路。在夾江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夾江疊鞘石斛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集種植,技術指導,銷售為一體的種植模式。截止到2011年底,全縣從事石斛種植的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1個,農戶1200餘戶,石斛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種植石斛3000萬叢(按每畝600從計算),畝產值7000餘元。
根據樂山市醫藥行業有關人士介紹,曾產量較高的馬邊縣、峨邊縣已經近20年未收到野生線葉石斛,這不僅嚴重製約了大量相關藥品的供應,而且對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疊鞘石斛野生資源在我國已近枯竭,已被國家列入重點保護的野生藥材品種名錄,並被禁止國際貿易,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把石斛列入重點推薦發展的39種中藥產品之一。
疊鞘石斛生長環境特殊、生長緩慢、生長期長、繁育係數低,資源一旦被破壞,將難以恢復。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夾江疊鞘石斛野生資源不但未得到有效保護,反而遭到長期的、不斷的掠奪式採集,夾江疊鞘石斛資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流失非常嚴重,在偏僻的社區還能發現野生疊鞘石斛,但數量不多,目前已經難以發現野生疊鞘石斛成片分布。我地疊鞘石斛分布於海拔400米~1300米左右,由於長期的連根拔起的採集方式,夾江疊鞘石斛資源陷入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的惡性循環之中。

產地的地理特徵

1、地理環境

夾江地處川西斷褶區,位於成都斷凹,龍泉山熊坡背斜斷褶帶,江油蘆山斷褶帶、峨眉山斷塊的交接處,地質構造複雜,地貌分異明顯。縣城以東大部份地區為夾江向斜,位於龍泉山背斜與熊坡背斜,三蘇背斜之間。為雅安礫石層冰水沉積物所沖填形成的70餘平方公里的�甘大壩和220多平方公里的老沖積黃泥台地。縣境中部,任山背斜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全境,背斜兩翼構成壟崗狀丘陵地貌,多饅頭山。青衣江以西的華頭、木城片區的大部份,屬於峨眉山余脈,山峰突起,山巒連綿與任山背斜相接,構成我縣低山區地貌類型。地跨東經103°17'~103°44';北緯29°38'~29°55'。幅員面積748.47平方公里。縣域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全縣平壩、低山、丘陵分布較為均勻,3種地形各占三分之一。縣域內水資源豐富,以青衣江為代表的大小河流共有20餘條。野生石斛附生於高山岩石、樹幹上,喜溫暖和雨量充沛的濕潤、陰暗的環境。因此夾江多山、多河流的地理環境特徵為夾江疊鞘石斛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本條件。

2、氣候特點

夾江縣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據氣象資料記載,年平均氣溫16.9℃,年降雨量充沛,為1324.9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3%,最小相對濕度23%,年均日照時數1032.7小時,日照率24.3%,年平均積溫6250.6℃,年平均無霜期307天。全縣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季略長於冬季,分別為99天和96天。最熱月是7月,基本上無酷暑;最冷月是2月,冬暖霜雪少,基本上無嚴冬。春季氣溫回暖快,但不穩定,秋季降溫快,有綿雨。縣境內各地氣溫的差異,由東南向西北,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年平均風速僅1~2 m/s,累年各月均以靜風最多,西北偏北為縣內的次多風向。縣內陰天多,日照的分配也不平衡,實感光照不足但夏季比例大,夾江石斛在5~35℃的條件下即可生長旺盛,加上雨水多,因此夾江溫和、濕潤的氣候十分有利於疊鞘石斛生長。

3、土壤特徵

夾江縣域內土壤母質大致可分為九大成土母質,第四系新老沖積母質占一半以上,因此土壤質地的組成以壤土為主,其中重壤占一半,中壤占三分之一。
根據2009年完成的夾江縣耕地地力評價報告,夾江土壤pH 值介於2.6~8.2之間,平均5.7,包括強酸性、微酸性、中性和鹼性4個等級,其中適合竹類生長的強酸性和微酸性土壤面積共占全部耕地面積的80.1%,中性土壤面積次之,占全部耕地面積的15.6%,而鹼性土壤面積最小,僅占全部耕地面積的4.3%。土壤有機質含量介於4.7~123.7 g/kg,平均27.2 g/kg。全氮含量0.03~3.89 g/kg,平均1.61 g/kg。鹼解氮含量29~297 mg/kg,平均146 mg/kg。速效磷含量0.6~99.1 mg/kg,平均17.9 mg/kg。速效鉀含量23~298 mg/kg,平均97 mg/kg,土壤養分含量十分豐富。特別是在歇馬鄉、華頭鎮、麻柳鄉等盛產夾江疊鞘石斛的地方,由於當地森林覆蓋率廣,樹木落葉堆積腐殖層腐殖質含量高,為疊鞘石斛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適宜疊鞘石斛生長的土壤PH值在7~9左右,加之,在青衣江大小支流的沿途關灌溉下,土壤含水量充足,為疊鞘石斛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從而奠定了夾江疊鞘石斛的發展。

4、品質特色及產地

夾江疊鞘石斛多種植於夾江縣歇馬、麻柳、華頭等鄉鎮。在青衣江的沿途澆灌下,該地區每年降雨量充沛,土壤濕潤,為疊鞘石斛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野生疊鞘石斛多生長在大樹樹杈和陰暗潮濕的地表岩石上,而在歇馬等鄉鎮,山區樹木繁殖茂盛,多年來形成了成片山林,為夾江疊鞘石斛提供著眾多天然的附生環境,常年的落葉堆積形成了營養豐富的腐殖質層,更是為石斛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生長條件。
與此同時,夾江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6℃,加之全年307天的無霜期為夾江疊鞘石斛的生長保駕護航,避免了草本植物在極端天氣下難以存活的現實狀況。
近些年來,隨著夾江縣政府不斷出台對石斛資源的保護政策,夾江疊鞘石斛的繁殖栽培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夾江縣政府的努力牽頭下,一批批專家來到夾江對石斛進行研究,其中省農業廳張紅非處長,四川農業大學葉萌教授,樂山農科院趙鑫院長等專家都對夾江疊鞘石斛的種植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奠定了夾江疊鞘石斛的優良品質。

藥理作用

明代張景岳《本草正》概括了疊鞘石斛的功效特點,“用除脾胃之火,去嘈雜善飢及營中蘊熱,其性輕清各緩,有從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養陰,除煩,清肺下氣,亦止消渴熱汗”,具清養肺胃之功。《藥品化義》謂其“主治肺熱久虛,咳嗽不止”,《本草綱目拾遺》載疊鞘石斛能“解暑”,結合本品滋陰退熱之功,常以之與清暑益氣生津之品配伍,用於暑熱症的治療。如《濕熱經緯》的“清暑益氣湯”,其與西洋參、麥冬、竹葉、西瓜翠衣等同用,主治暑熱淚盈眶症,熱傷氣陰,症見發熱、口渴汗多、體倦少氣、脈虛數者。《名醫名方錄》的“消暑生津湯”,其與石膏、竹葉、知母、生地、蘆根、西洋參等同用,主治小兒暑熱症(小兒夏季熱),症見小兒夏季長期發熱不退、口渴多飲、多尿、少汗者,皆有滿意療效。又謂其“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清代末期,《本草思辨錄》認為:“疊鞘石斛,為腎藥,為肺藥,為腸胃藥”。疊鞘石斛為臨床清養肺胃之佳品。疊鞘石斛為中醫常用的滋陰除熱,養胃生津之要藥。主要用於胃陰虛症、腎陰虛症、虛熱症等疾患。
石斛以“千金草”之譽馳名中外,被藥物界稱為“藥界大熊貓”,被道家稱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將其列為上品,具有滋陰清熱、生津養胃、潤肺止咳、延年益壽之功效,它含有24種人體不可缺少的胺基酸,是當今國際飲料市場的重要原料。
近年研究表明,石斛又是提取治療心、腦血管病藥物的主要原料,加之全世界對石斛藥用、食用功效的不斷認可,其套用範圍迅速擴大,市場需求很大,價格上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價格十分昂貴,夾江疊鞘石斛長期處於無貨供應狀態,是一個發展前景十分看好的中藥品種。著名的產品有“石斛夜光丸”、“鮮石斛露”、“西楓斗”、“金耳環”等。同時,疊鞘石斛植株還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
現行版《中國藥典》與歷版藥典及其它藥品標準一樣,正式收載的僅五種最常用者,即馬鞭石斛、鐵皮石斛、環草石斛、黃草石斛、金釵石斛。夾江縣歇馬鄉種植的石斛品種主要有疊鞘石斛、金釵石斛、馬鞭石斛和鐵皮石斛等,共種植了4500畝,年產鮮草14.9萬公斤,占全省產量一半以上。2001年,該鄉成立了“歇馬鄉石斛協會”;2004年,該鄉開始籌建建設“千畝石斛觀光園”;2008年建成石斛撫育生產基地,並於2010年完成驗收。

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夾江疊鞘石斛生產採用人造石梯、石地仿野貼石栽培,繁殖技術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大類,目前人工栽培主要採用以下四種無性繁殖方法。(1)分株繁殖
在春季或秋季進行,以3月底或4月初疊鞘石斛發芽前為宜。選擇長勢良好、無病蟲害、根系發達、萌芽多的1~2年生植株作為種株,將其連根拔起,除去枯枝和斷枝,剪掉過長的鬚根,老根保留3 cm左右,按莖數的多少分成多叢,每叢須有莖4~5枝,即可作為種莖。
(2)扦插繁殖
在春季或夏季進行,以5~6月份為好。先取3年生生長健壯的植株,取其飽滿圓潤的莖段,每段保留4~5個節,長15~25 cm,插於蛭石或河沙中,深度以莖不倒為度,待其莖上腋芽萌發,長出白色氣生根,即可移栽。在選材時,多以上部莖段為主,因其具頂端優勢,成活率高,腋芽數多,生長發育快。
(3)高芽繁殖
多在春季或夏季進行,以夏季為主。3年生以上的疊鞘石斛植株,每年莖上都要萌發腋芽,也叫高芽,並長出氣生根,成為小苗,當其長到5~7 cm時可將其割下進行移栽(採用多元素微量肥料,作根外施肥)。
(4)壓條繁殖
在春季或夏季進行,以5月份為宜,選取3年生生長健壯的植株,沿平地壓於河沙中,露鞘端5公分在沙面上,待其莖上腋芽萌發,長出白色氣生根至秋後,剪下小苗即可移栽(苗長勢優於扦插)。

2、附主選擇

夾江疊鞘石斛為附生植物,附主對其生長影響較大。夾江疊鞘石斛是靠裸露在外的氣生根在空氣中吸收養分和水分生長,其載體是岩石、礫石或樹幹。
(1)選岩石附主栽培,應選擇沙質岩石、石壁或亂石頭之處,並要相對集中,有一定的面積;而且陰暗濕潤,岩石上生長有苔蘚,周圍有一定闊葉樹作為遮蔭。
(2)選樹幹為附主時,則應選樹冠濃密,葉草質或蠟質、皮厚而多縱溝紋,含水分多並常有苔蘚植物生長的闊葉樹種。
(3)選擇蔭棚栽培石斛時,則應選在較陰濕的樹林下,用磚或石砌成高15 cm的高廂,將腐殖土、細沙和碎石拌勻填入廂內,平整、廂面上搭100~200 cm高的蔭棚。
(4)夾江疊鞘石斛栽培前要先進行地塊整理,其基本要求是:在大塊的岩石上在中石斛時,應在石面上用鑽按株、行距30 cm×40 cm的間距打窩,窩深5~10 cm。打的石花放在石面上,在石面較低一方打一個小出水口,以防積水引起基部腐爛,打窩時應保護石面上其他部位的苔蘚。
在小礫石上栽種石斛時,將雜草、雜枝除去,預留好遮蔭樹,將過多過密的小雜樹清除,以利增加透光度和太陽的斜曬力度。
此外,還可選擇適宜場所進行樹栽、牆栽、盆栽,或種於石縫、岩壁及其人工栽培基質上。

3、栽培方法

目前,夾江疊鞘石斛的栽種方法通常有貼數栽種法、蔭棚栽種法和貼石栽種法、營養袋栽種法。
貼數栽種法
在高山闊葉林中,選擇樹幹粗大、水分較多、樹冠茂密、樹皮疏鬆、有縱裂溝的常綠樹(台烏桕、柿子、油桐、麻櫟、青岡、香樟、楠木、楓楊等),在較平而粗的樹幹或樹枝凹處或每隔30~50 cm用刀砍一淺裂口,剝去一些樹皮,然後將已備好的疊鞘石斛種苗,用竹釘或繩索將基部固定在樹的裂口處,再用牛糞泥漿(用牛糞與泥漿拌勻)塗抹在其根部及周圍樹皮溝中。為防止風吹和雨水沖刷,一般應在竹釘釘牢或用竹篾等繩索捆上2圈綁牢,以固定疊鞘石斛鬚根和植株於樹幹或樹丫上,使其新根長出後沿樹體昆密密攀沿生長。在結上栽種時,應從上而下進行,已枯朽的樹皮不宜栽種。
營養杯、袋栽種法
將多元土、牛糞等有機肥混合裝入營養袋或杯中,待營養土長出苔蘚時,將裝好的營養土杯、袋放在石板或混泥土地面上,即可栽苗。
蔭棚栽種法
將小礫石、小量細沙(焦泥灰和細沙)作成寬40 cm、長120 cm、高17 cm的高畦,將夾江疊鞘石斛種苗分株後栽於畦內,密度以20 cm×20 cm一窩,在上面蓋7~10 cm厚的細沙或小礫石壓平。畦上搭1.7 cm的蔭棚,向陽面掛一草簾,以利調節溫度和通透新鮮空氣,並經常保持畦面的濕潤。

4、田間管理

(1)澆水
夾江疊鞘石斛栽種後應保持濕潤的氣候條件,要適當澆水,但若澆水過多,會造成積水爛根。
(2)追肥
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栽培的夾江疊鞘石斛,其施肥水時間都要在清晨露水乾後進行,嚴禁在烈日當空的高溫下施用肥水,否則將會嚴重影響疊鞘石斛的正常生長。
(3)除草
種在岩石或樹上的夾江疊鞘石斛,常常會有雜草滋生,直接與夾江疊鞘石斛競爭養分,為保證疊鞘石斛的生長,必須隨時將其拔除。一般情況下,夾江疊鞘石斛種植後每年除草2次,第1次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2次在11月間。除草時將長在夾江疊鞘石斛株間和周圍的雜草及枯枝落葉除去。在夏季高溫季節,不宜除草,以免影響夾江疊鞘石斛的正常生長。
(4)調節蔭蔽度
貼數栽培的夾江疊鞘石斛,隨著附主植物的生長,蔭蔽度不斷增加,每年冬春應適當修剪去除其過密的枝條,以控制蔭蔽度為60%左右為宜,過於蔭蔽不宜疊鞘石斛的生長。蔭棚栽培的夾江疊鞘石斛,冬季應揭開蔭棚,使其透光,以保證疊鞘石斛植株得到適宜的光照和雨露,利於更好的生長發育。
(5)修枝
每年春季發芽或採收夾江疊鞘石斛時,應剪去部分老枝和枯枝以及生長過密的莖枝,以促進新芽的生長。

5、病害防治

夾江疊鞘石斛生長發育過程中,一般來說病蟲害較輕,通常出現的病害主要有:
(1)黑斑病:病害時嫩葉上呈現黑褐色斑點,斑點周圍顯黃色,逐步擴散至葉片,嚴重時黑斑病在葉片上互相連線成片,最後枯萎脫落。該病害常在初夏(3~5月份)發生。
(2)煤污病:病害時整個植株葉片表面覆蓋一層煤菸灰黑色粉末,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發育不良,3~5月份為本病害的主要發病期。
防治方法: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40%樂果乳劑1500倍液噴霧1~2次。
(3)炭疽病:受害植株葉片出現深褐色或黑色斑病,嚴重的可感染至莖枝。1~5月份為本病害的主要發病期。
防治方法: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以預防並控制對新株的感染。

6、蟲害防治

夾江疊鞘石斛的蟲害一般不嚴重,目前發現的主要蟲害是疊鞘石斛菲盾蚊,害蟲寄生於疊鞘石斛植株葉片邊緣或葉的背面,吸取汁液,引起植株葉片枯萎,嚴重造成整個植株枯黃死亡,同時還可引發煤污病。
防治方法:害蟲5月下旬是孵化盛期,以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1~3度石硫合劑噴殺效果較好。已成盾殼但量少者,可採取剪老枝葉片集中燒毀或捻死的辦法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