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夾江的環境適合竹類生長,當地在唐代即開始以“竹料手工造紙”,竹紙製作技藝興於明,盛於清。自唐代以來,夾江即享有“蜀紙之鄉”的美譽,夾江紙以質量佳、品種多、規模大、技術精著稱,曾被清康熙帝指定為貢紙。而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手工造紙博物館、全國十大專業博物館之一。座落在夾江縣漹城鎮千佛岩景區內佩玉泉旁,前臨青衣江,後枕千佛山,依山傍水,另具一格。占地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58平方米。館藏文物和實物標本2300餘件,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明代以來手工造紙的86個品牌、130多個花色樣紙,張大千30年代在夾江研製、改良並監製的“大風堂造”書畫紙和古板本契約也彌足珍貴。

基本信息

簡介

夾江縣手工造紙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1996年搬遷至千佛岩景區內佩玉泉旁。展館主要是利用縣內遷建的關帝廟、金龍寺大殿、二殿、蔡倫廟古建築修建而成。建有《功垂千古》、《作范後昆》、《古涇流風》、《蔡倫紀念館》等四個展館。整個展館面積800平方米。紙博館藏品有794件,上展線的有451件。其中紙質展品有366件。現場操作表演機具一套,造紙工具模型8件,傳統造紙工具43件,連環畫22張,照片12組。主要採用傳統陳列方式展出。

夾江手工造紙歷史悠久,傳統造紙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自建立以來,接待了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及港、澳、台等國內外眾多的遊客參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也相繼被定為縣、市、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的百家博物館,成為中國最具魅力的百家博物館之一。2003年參加中國西部博覽會。2004年9月參加川、京經貿合作周活動期間,四川省委書記張學忠、省長張中偉親臨現場參觀,對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文明,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展館介紹

(圖)從最早的結繩記事開始,人類一步步走向文明 從最早的結繩記事開始,人類一步步走向文明

造紙博物館共分四個展廳:“功垂千古”展示了手工造紙的歷史沿革,“作范後昆”以夾江手工造紙的工具、原料等實物表現了手工造紙的工藝流程,“古徑流風”展出各類紙品、紙加工品、史料已經使用夾江紙的各類書畫作品、書記報刊等,“蔡倫紀念館”塑有蔡倫坐像並陳列有反映夾江手工造紙的碑刻。並陳列有數百品種的古今中外名紙和全國著名書畫家的數十幅夾江書畫紙作品。

為使人們更真切地了解夾江手工紙生產神秘有趣的技術,博物館設有手工紙生產操作表演坊,收集陳列有原始的抄紙機具,遊客在作坊內可親自參與抄撈紙,體會這項神奇工藝的生產樂趣。

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集歷史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以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躋身於獨具中國特色的九個專業博物館的行列,是歷史教育、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歷史

2005年7月初,夾江縣千佛岩景區管委會啟動了手工造紙博物館維修整治工程。

夾江手工造紙歷史悠久,位於千佛岩景區的手工造紙博物館為中國特色博物館之一。但由於年久失修,館舍已近腐朽的立柱危及到房屋的安全,館舍牆壁外部油漆斑駁,內部展件破損嚴重,既不利於文物保護,又影響了造紙博物館的整體形象。千佛岩景區管委會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啟動維修整治工程,對造紙博物館進行全面的維修翻新。

據了解,在對手工造紙博物館的集中維修整治中,將翻新匾牌、展品說明牌,重新製作《殺青圖》、《造紙術傳播圖》,修補第三館的國畫,對書畫作品重新塑封,更換一批照片資料,全面清理展櫃,增設防火防盜設施,對館舍牆體、牆壁進行全面更新粉飾,對地面進行整理修補。

整個維修整治工程計畫在7月底全面完工,維修整治後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中外遊人的參觀遊覽。

館長

館長:何波

風景欣賞

(圖)大門 大門
(圖)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元代竹料紙
(圖)造紙鼻祖--蔡倫 造紙鼻祖--蔡倫
(圖)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地理位置

(圖)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地址: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漹城鎮千佛岩景區內佩玉泉旁

郵編:614100

門票

(圖)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門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