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父母

失獨父母

失獨父母,是指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他們大多50歲以上,很難再生養孩子。在中國,失獨家庭每年以7.6萬的速度增長,正在成為一個日益龐大的群體。

基本信息

概述

一位失獨母親在網上紀念館給兒子送完午餐哭了起來。兒子去世後,家裡已失去歡樂。一位失獨母親在網上紀念館給兒子送完午餐哭了起來。兒子去世後,家裡已失去歡樂。

“與死亡俱來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駭人:呻吟與痙攣,變色的面目,親友的哭泣,喪服與葬儀……”(弗蘭西斯·培根《論死亡》)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許比誰都明白培根的話。他們的年齡大都五十開外,20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準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

他們由此陷入常人無法想像的痛楚當中:年齡太大,他們再次生育幾無可能,每到合家團圓的節日,為免觸景生情,他們只好躲親避友;但兒女的音容幾乎每時每刻都歷歷在目,這讓他們總是眼含淚珠。社會稱他們為:“失獨父母”。

據專家估算,目前全國失獨家庭已超百萬,與此同時,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失獨父母”一方面承受著失去子女的悲痛,另外都面臨著養老、醫療等難題。國家計生委原巡視員、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原理事長苗霞說:“如果我們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就是對人民的不負責任。”

失獨父母,這一曾被忽略的群體,正在進入公眾視野。

他們,大多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趕上八十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獨子夭折。專家估算,我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

北京市計畫生育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5月,北京失獨父母人數為7746人,其中農村1269人,城市6477人,“這一人群年齡偏大,精神和身體狀況欠佳,有一定的生活困難”。

這些積極回響國家政策的“光榮一代”,除了喪失愛子的孤苦外,如今更擔心疾病、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但相關幫扶、保障體系滯後。

如何為這一群體提供有效的幫助,如何接手他們原本寄希望於子女身上的未來,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待解的課題。

北京措施

一名失獨母親,舉著她寫給女兒的書《你曾來過》,背後是女兒的鋼琴和畫像。一名失獨母親,舉著她寫給女兒的書《你曾來過》,背後是女兒的鋼琴和畫像。

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計畫生育協會表示,針對失獨家庭的幫扶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政策幫扶,包括給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為止。同時可享受特別扶助的,按較高標準執行。

二是精神幫扶,即以“親情牽手”項目為載體的親情撫慰。

2006年開始,北京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在全市範圍開展了生育關懷親情牽手活動,鼓勵大學生、部隊官兵等青年群體,與失獨家庭結為國策親戚,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親情撫慰。

此外,“暖心計畫”以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為目標人群,為其提供養老保險疾病身故保險、意外傷害身故保險、意外傷害醫療保險、殘疾保險、燒傷保險以及女性重疾保險,重點解決這些家庭的養老和醫療困難,真正保障了這一人群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同時,安康計畫和服務計畫與暖心計畫相配套,對於沒有發生意外理賠的家庭提供體檢等服務,最大限度加大保障力度。

悲劇事例

董毅去世

一名失獨父親,滿是皺紋的手裡,捧著兒子小時候玩的玩具。一名失獨父親,滿是皺紋的手裡,捧著兒子小時候玩的玩具。

“兒子,好好看家,我們出去玩兒啦!”
房間空蕩,整潔,甚至像賓館一般一塵不染。
“兒子,我們回來啦!”
房間依然空蕩,整潔,甚至像賓館一般一塵不染。
董毅去世14年了。
心中難過時,董毅父母會離開北京去旅遊。每次離開和返回,都會對著空蕩蕩的房間打招呼。
習慣以“某某媽媽/爸爸”相稱
孩子離開後,董毅的媽媽通過網路,結識了許多同命相憐的家庭。北京的幾家時不時聚一聚,“我們的痛,旁人怎么能了解?”尚未坐定,幾位失獨母親的聲音顫抖起來
她們習慣以“某某媽媽/爸爸”相稱,很少提及姓名。
“別人這么叫我們的時候,就感覺孩子還在。”57歲的“小男媽媽”,隨身總帶著一塊手帕,“不知什麼時候眼淚就流下來了。”
“董毅媽媽”挺羨慕“小男媽媽”,“孩子是因病離開的,好歹陪著走完了最後一程。”
1998年,20歲的董毅在去同學聚會的路上遭遇車禍,沒有留下一句話。
“小男媽媽”也會羨慕“董毅媽媽”,董毅去世後,骨灰放在家中,“可以天天守著。”
小男去世後,很快入土為安。6年過去,每當颳風下雨,“小男媽媽”還有止不住的淚,“他一個人在荒郊野外、日曬雨淋,我心疼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