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射電動態頻譜儀

太陽射電動態頻譜儀是用來對太陽射電進行寬頻帶連續頻譜觀測的一種射電望遠鏡,是研究太陽射電在各頻段爆發的頻譜形態和變化特徵,以及探討太陽射電爆發機制的重要設備。澳大利亞於1949年最先研製成這種儀器。

太陽射電動態頻譜儀

正文

用來對太陽射電進行寬頻帶連續頻譜觀測的一種射電望遠鏡,是研究太陽射電在各頻段爆發的頻譜形態和變化特徵,以及探討太陽射電爆發機制的重要設備。澳大利亞於1949年最先研製成這種儀器。它工作於米波段(70~130兆赫)。隨著太陽射電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無線電電子技術的發展,頻段逐漸向高低兩端擴展。目前,這類儀器的最低工作頻率為5兆赫,而最高工作頻率已接近10,000兆赫。除澳大利亞外,美、蘇、捷、瑞士等國都擁有這類儀器。美國哈佛大學射電天文站在1956年建立了三台動態頻譜儀,分別工作於100~180兆赫、180~320兆赫和 320~580兆赫;現在共有九台,覆蓋 10兆赫到4,000兆赫的整個頻段,對太陽進行常規監測。太陽射電動態頻譜儀一般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①寬頻帶天線系統:頻帶中最高頻率至少比最低頻率高一倍。早期曾使用菱形天線,現在一般使用對數周期振子、螺旋或對數螺旋等寬頻帶天線。在較高頻率,一般均使用一定口徑的旋轉拋物面天線,而將上述的寬頻帶天線作為照明器置於拋物面的焦點。②寬頻帶掃頻接收系統:均採用外差混頻式。目前使用的接收機有一般的低中頻頻率形式的,也有高中頻或零中頻頻率形式的。本機振盪器是一個掃頻振盪器,掃描頻率範圍由接收的頻段和中頻數值決定,而掃描速率則由所需的時間解析度決定,一般為幾赫到一百赫。接收機的中頻頻寬由所需的頻率解析度和靈敏度決定,一般為幾十千赫到幾兆赫。檢波輸出級的時間常數,主要由掃描速率和頻率解析度決定,一般為10-3~10-5秒。 ③顯示記錄系統:採用陰極射線示波管或電視顯像管。早期的頻譜記錄形式是:X軸為頻率,Y軸為強度。現在無例外地使用Z軸,即強度由陰極射線管的亮度表示。X軸代表時間,Y軸表示頻率,加上連續攝影裝置,可以得到清晰的隨時間變化的頻譜記錄,便於進行分析研究。此外,儀器還有校準部分,以便對時間、頻率、強度等進行定標。

為了提高太陽射電動態頻譜儀的頻率和時間解析度,而又不致降低接收靈敏度,近年來,採用多頻道同時接收的系統或聲光調製技術。與此同時,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對天線的起動和跟蹤、接收系統的定時校準、爆發的檢測和報警等,進行自動控制。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