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俱樂部

從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起,有十個國家用自己的火箭發射了衛星。 這就是所謂的太空俱樂部,即具有獨立進入太空(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 與此相應,“太空俱樂部”國家則必須具備將衛星送入軌道的能力。

Space Club
從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起,有十個國家用自己的火箭發射了衛星。他們分別是:蘇聯(1957)、美國(1958)、法國(1965)、日本(1970)、中國(1970)、英國(1971)、印度(1980)、以色列(1988)、朝鮮(1998)、伊朗(2008)。這就是所謂的太空俱樂部,即具有獨立進入太空(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不過由於數十年來的歷史演變,俱樂部成員名單已經悄悄發生了一些變化。蘇聯已經不復存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繼承了蘇聯航天的遺產,他們現在是太空俱樂部中兩個獨立的成員。而法國和英國的航天活動基本上已併入歐洲統一的航天計畫(歐空局),應該將它們合併為“歐洲”這一單一成員。按照這個標準,即使今年以義大利為主研製的歐空局Vega火箭發射成功,也不能將義大利算作一個新的成員。太空俱樂部仍然是十個成員。
那么,誰將成為這個俱樂部的第十一個成員?讓我們先考察一下所謂的“太空門檻”國家吧。我這裡把有能力將火箭(飛彈)送到100公里以上(即亞軌道太空飛行)的國家定義為“太空門檻”國家。與此相應,“太空俱樂部”國家則必須具備將衛星送入軌道的能力。
首先是巴西。巴西很早就發射成功了探空火箭。上世紀80年代,巴西就宣布了它將研製火箭、發射衛星。人們普遍認為巴西將成為印度之後第八個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然而它的進度慢如蝸牛,結果被以色列搶了先。1997年,經過多年努力,巴西終於研製成功VLS火箭。但其首次發射很不幸地以空中爆炸結束。1999年,它又進行了第二次試射,結果第二級沒點火,只能啟動自毀系統。2003年,第三枚VLS火箭還沒有發射,就在發射台爆炸,21名技術精英葬身火海。悲劇發生後,巴西雖然堅持不放棄,但今後兩年內再次試射的可能性並不大。
巴基斯坦也算是“太空門檻”國家。他們有一定的自主研發彈道飛彈的經驗,也有發射衛星的政治需要。只要有資金,加上決策,他們是有可能拿到太空俱樂部會員證的。只是近期內我也看不到這個可能性。順便提一下,伊拉克也曾經是個“太空門檻”國家。它有過雄心勃勃的航天計畫。1989年,伊拉克曾發射過一枚用飛毛腿飛彈捆綁而成的衛星運載火箭,但顯然失敗了。而現在,它連“門檻國家”的資格也失去了。
真正的黑馬是韓國和台灣。也許是受了其他國家發射衛星的刺激或啟發,韓國從幾年前就悄悄開始了它的太空計畫。韓國的KSLV火箭(低軌能力100公斤)的第一級將從俄羅斯引進。不知道俄羅斯是不是賺錢心切,它給韓國的居然是研製中的、連它自己也沒有發射過的安加拉火箭的模組。KSLV裝備液體發動機的第二級則是韓國自己研製的。從來沒有聽說韓國研製過彈道飛彈或火箭發動機,對它迅速具備這樣的能力確實感到很驚訝。按計畫,KSLV的首次發射將在2008年。目前發射場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韓國已經成為第九成員的最大熱門國。台灣則在過去的數年間迅速從一個沒有衛星的地區成為擁有8顆衛星的地區,並建設了國家太空中心。與韓國不同,台灣的火箭則完全依靠自製。從探空一號到探空六號,每一次發射火箭都意味著一次突破。目前,台灣不僅掌握了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也掌握了彈頭分離技術,高溫耐熱材料等關鍵技術,並且在控制方面積累了相當經驗。台灣政府規劃在2012年利用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的運載火箭將台灣的第十顆衛星發射入太空。(第九顆即福衛5將於2009年在美國發射)。目前,台灣正在擴建號稱是東亞最大的飛彈試射場台灣九鵬基地,並計畫將其發展成一個大型火箭發射場。
今年正好是第一顆衛星發射50周年。半個世紀了,太空俱樂部只有十個成員,人類進軍太空步履緩慢。新成員的加入不管怎樣都是好事,無論它是哪個國家。
美國媒體認為,中國為了繞開美國對自己太空發展計畫的重重阻礙,正在利用自己開發中國家的身份優勢組建新的太空俱樂部。
中國日報網環球線上訊息:韓國《朝鮮日報》5月27日載文《中國成為開發中國家“太空俱樂部”領導國》,摘要如下:
被美國、俄羅斯、歐洲視為“技術落後”的國家,被排除在“太空精英集團”之外的中國向開發中國家出口自主研發的人造衛星,逐漸占據了“太空俱樂部”領導國的位置。
14日在中國四川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奈及利亞第一顆通信衛星“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發射成功。從設計到發射完全由中國一手操辦,這是中國出口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2004年,中國在奈及利亞政府國家通信衛星發射項目國際競標中擊敗21個西方衛星製造商,奪下契約。中國通過向奈及利亞政府提供金融援助,以彌補“技術落後”的缺點。中國進出口銀行在3億美元的人造衛星製造、發射費用中,以優惠貸款的方式向奈及利亞政府提供了2億美元。
2005年10月,中國與主要產油國委內瑞拉也簽署了相同內容的通信衛星出口契約。
《紐約時報》23日報導說:“中國通過出口人造衛星,進軍了規模達1000億美元的民間衛星通信市場。”
《紐約時報》表示,一直以來中國的太空開發都受到美國的制約,但中國正在重新制定美國主導的太空開發的國際秩序。中國在2005年與孟加拉國、印尼、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泰國一同建立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就是代表性例子。中國與巴基斯坦就未來5年內共同發射3顆資源探測衛星達成了協定。中國試圖在亞洲取代美國,成為太空開發領導國。
亞太太空俱樂部 明年將在京開張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 來自15個國家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的代表10日在北京共同商討建立亞太空間合作組織,開展以和平利用宇宙空間為目的的空間技術和套用合作,推動亞太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巴西、中國、韓國、伊朗、俄羅斯、泰國、巴基斯坦、烏克蘭、智利、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等15個國家和組織的代表或觀察員出席了在京舉行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章程起草組第二次會議。不久前,這些國家的代表同意將這個擬建組織的總部設在北京。
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在會議開幕式上說,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的建立及所開展的合作,希望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早日建立。
儘管這個組織還沒有正式成立,中國、泰國、巴基斯坦、韓國、蒙古、孟加拉國、伊朗等七個國家已合作開發用於對地觀測和通信的多任務小衛星。這顆衛星預計2005年發射升空。
1992年,中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聯合倡議開展亞太空間技術與套用多邊合作。在有關國家政府和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籌建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次為期三天的會議將結束組織章程的討論,在獲得有關國家政府批准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可望於明年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