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

太武山

太武山是金門地區最高的地方,海拔約二百五十公尺,位於金門島東側,掌握地理軍事要衝。太武山上有兩處著名景點,一是東麓的海印寺,一是西麓的忠烈祠。

基本信息

簡介

1

太武山,又名仙山、北太武山,在金門島中部,為島上最高山。面積約4平方公里,海拔247米。有海印寺、成功洞、太武岩、蘸月池、眠雲石、一覽亭和地下劇場等景致。太武山是金門地區最高的地方,海拔約二百五十公尺,位於金門島東側,掌握地理軍事要衝。太武山上有兩處著名景點,一是東麓的海印寺,一是西麓的忠烈祠;海印寺建於明朝,寺前有“毋忘在莒”勒石,風光明媚;忠烈祠建於1953年,立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在金門各個戰役喪生的將士都葬在此地,並有祠堂祭祀。太武山另規劃有太武公園,園內拱形石橋下,水流清澈,兩旁的杜鵑、櫻花夾道,是健行的好地點。

建築

山巔的海印寺又名太武岩寺,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1960年重修。寺周岩石峻拔,林木蔥鬱。寺院建築精巧美麗,右側有一石門,上題“海山第一”四字,寺後有首任住持美發上人坐化之處。寺內原祀樂山通遠仙翁,現供奉如來佛、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為當地佛教勝地,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日,人潮如涌。

成功洞為山頂的天然岩洞,深約30米,高4米,寬6米,洞內有石桌、石椅。相傳鄭成功經營金門基地時,常在此觀兵書,或與幕僚下棋,因此又稱“明延平郡王觀兵弈棋處”。

象徵

毋忘在莒

毋忘在莒的碑石位太武山頂,這四字是金門軍民精神象徵,碑石下有中興亭及太武亭,嶺東有蔣緯國提款之「梅園」,植梅百株藉以增色。碑石高約4丈、寬約2丈。是民國41年先總統 蔣公巡視金門時所提頒,取意惕勵全體同胞記取歷史教訓。開創中興復國的契機。

海印寺

海印寺在太武山兩最高峰間凹地,原名為太武岩寺,始建於宋度宗鹹淳年間,是一創建達八百多年的古剎,經過幾次重修,於民國47年「八二三炮戰」時遭炮火毀壞,民國49年由國軍重建至今。

位於山腹的地下劇場名擎天廳,1962年開始建造,長50米,寬18米,高11米,內設電影院,可容千餘人。

登一覽亭可憑眺大陸風光。有盤山公路直達山頂。

風景

該山位於龍海縣港尾鄉,距漳州城區55公里,與金門的北太武山相對峙,故亦稱南太武。山海拔560米。東北瀕臨大海,與廈門、金門鼎立相望。

太武山,亦作太姥。據舊志載,山上有太武夫人壇。祥符《漳郡圖經》引前記稱:“閩中未有生人時,有夫人拓土而居。”山上景色幽雅,古蹟薈萃。主要景點有浴仙盆、石眼泉、百丈石、彌陀石、仙人跡、安樂窩、雲根洞、九霄岩等24景。

從太武山南麓沿石徑而上,在海拔300多米處,有一塊光潔平淨的石板,上面凹入3口大小不同、形狀似浴盆的石窟,名曰浴仙盆。其中較大的,直徑2米多,深30厘米,盆中水常滿,清徹透明,傳說為八仙雲遊沐浴用具。在浴仙盆百步處,有一塊兀立的巨石。巨石中間有一直徑8厘米的泉眼,四周雖無泉源,卻有一條直瀉而下的流水痕跡,故稱石眼泉。在石眼泉旁的岩下,是24景之一的彌陀石。經彌陀石東上,過棋盤石、日月石、象徑、石屏、煙霧石,直達山巔。傳說上有石城殘基,據《海澄縣誌》載:“巔有石城,稱建德城。”相傳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派路博德將軍率兵10萬攻入南越。南越王趙建德率數百人與丞相呂嘉連夜從海道逃至南太武山,築城屯兵。此城現已無存。

福興寺建在山中,曾有僧侶在寺中修道。寺內供奉三寶佛。頂峰原有一座四方形7級石塔,名延壽塔,建於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該塔四方形,7層,高20米,中空,內可坐十數人。從前航海以它為航標,遊人亦可登塔頂觀賞海山勝景。1967年拆毀,現僅存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鐫刻的“普明延壽之塔”石匾和塔基遺址。

百丈石在山巔之北。巨石從山巔直插海底,石上鐫有“萬丈丹梯”4個大字。前人有詩讚曰:“聞說丹梯有萬尋,幽崖迢遍旦出陰。誰能從此凌雲上,直入蟾宮抱月吟。”

在疊岩深處是安樂窩。洞深3米多,廣15米多,高近3米。洞頂由一塊約50平方米的巨石板覆蓋,洞口鐫有“天然安樂窩”5個大字。洞中空氣清幽,洞外翠竹蒼鬱,如在仙境。

從漳州城區至南太武山,可驅車直達山下。

搭車資料

可至山外車站,搭27路往金剛寺或藍1路往金城公車前往,在太武公墓站下車,往玉章路步行登山約三十分鐘即達,班車間隔約三十分鐘。

也可至金城車站,搭藍1路往山外公車前往,在太武公墓站下車,往玉章路步行登山約三十分鐘即達,班車間隔約三十分鐘。

旅遊季節

金門的旅遊季節是春秋兩季,尤以10月至11月為佳,此時氣溫在22.2℃-24.2℃左右,陰雨天氣也比較少,舒適宜人。台北屬於均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雨多集中於四至八月,颱風多生於七、八月,全年風向東風占8個月,每年五至八月為東南風及南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