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螳螂拳

太極螳螂拳

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武術流派,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了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簡介

太極螳螂拳以“亂截”練手梢之勁;以“崩補”演身法之變化;以“八肘”為演全身之勁法;更以“摘要”為綱,重演諸家之手法。“摘要”是該門拳法之精華,由“八肘”拳批手中推演出。太極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武術流派,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了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主體傳承為:梁學香—姜化龍—宋子德—"萊陽三山"(王玉山、崔壽山、李崑山),這一枝傳承下來的梁學香螳螂拳法稱為太極螳螂拳,在煙臺、青島皆有嫡派傳人.如《精武》中所介紹的螳螂拳名家李飛林先生即是"萊陽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再傳弟子.
李飛林先生在演練太極螳螂拳時,其小登山式後腳跟是貼地的,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上就可以看出名家的風範.小登山式後腳跟貼地,其技擊內涵豐富,這樣的步型靈活多變,使得李飛林先生實戰時身法、步法猶如蝴蝶穿花,又似蜻蜒點水,而且勁力均整囫圇,六面渾圓一體.另外,2004年第七期《精武》中的《太極螳螂摘要拳一段(二)》中的插肘與轉身崩捶變玉環之間,與李飛林先生的拳法演示及拳譜相比,漏了一招"崩點變玉環",完整的拳譜及演勢應為"……回身翻車至底、起身朝天一柱香、插肘、崩點變玉環、轉身崩捶變玉環……",兩個"崩點變玉環"動作基本相同,照片也相同,惟"轉身崩捶變玉環"加藝飛天下,桃李滿林

形成發展

太極螳螂拳青島太極螳螂拳俱樂部

此拳據傳發源於明末清初年間(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時一說),一名叫的武術家訪友比武失敗後,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啟發,創立了初期的螳螂拳。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學,並取名“螳螂十八湊”。
王郎善於吸取別家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極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華,融進“螳螂十八湊”。使它在技擊手法、功路和發勁上不斷改進。因此,他活動起來陰陽分叫,上、下肢時時轉動劃弧,還具太極拳的特點。上肢上下轉動,四面環繞,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發勁時“張如弓”,發勁結束和靜止時“縮如球”,兼有蛻簿活動之長,所以後來又改名為“太極梅花螳螂拳”,後人也稱為“太極梅花”,也有人簡稱為“梅花螳螂”,實際上都是指的同一種拳術。

主要流派

太極螳螂拳七星螳螂拳

螳螂拳主要流傳於山東膠東各地。主要流派有“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動作的組合結構上更為相近。這兩種螳螂拳的許多套路名稱,動作組合,攻防辦法等方面都大同小異。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拳。“梅花”名主要來自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多以幾招連貫為伍,強調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遇回為高,加之步法的靈活變換好比朵朵梅花迎雪開。由於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較比七星螳螂拳在剛柔相濟等方面更為深化些,所以有人稱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屬於象形拳,講究臂肘出擊靈活,變化多端,動作敏捷,剛柔相間。集技擊與修身於一體,活學活用,配合實戰教學,攻防自如,實用性更強!其主要流派如下:①七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這一流派的基本架勢以“七星步”作基礎,勁力剛脆,橫裹,直撞。練功分 3部分:其一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樁、拍打功等;其二為套路技術,包括小組合與套路,套路有插捶、翻車、蹦步、攔截、摘盔、雙插、十八梭、銼鋼、 柔靈、摘要 、螳螂九轉十八跌、白猿出洞、偷、獻、入洞、拆手拍按等;其三是拆練,包括碰樁、踢打沙袋、排練周身十二捶、散打等。②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講究出手成撮,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迂迴為主。魚鱗步靈活變化,恰似朵朵梅花。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練功內容和七星螳螂拳大體相似。套路有翻車、蹦步、攔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傳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與前兩種流派差異較大,動作、勁法更傾向於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論中所載的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要領,強調以“意變”導“形變”,意會身隨,以人之勁為勁,引進落空,要求活似機輪,圓似鋼球,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勁力分剛、柔、 明、暗、 滑五勁。

風格特色

太極螳螂拳太極螳螂拳-螳螂展翅
太極螳螂拳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在武術各拳類中具有顯著的獨特風格。螳螂拳是在少林長拳攻防技術的基礎上,吸取了螳螂的許多特長編制的一類優秀拳術。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又廣泛地吸收其它拳術的一些優點加以改造,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獨立拳派。

特點: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 山吞托式,禦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糖儲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棍等、其手法有掌、勾、、指五種。手法概括有十二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暴發力及寸勁最多。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肘、撲肘、朝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樸實、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連招帶打。真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連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擊上總的要求。欲達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招式動作

太極螳螂拳招式動作
太極螳螂拳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摟、采、掛、刁、纏、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虛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頂頭、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靈活,臀以下要穩固,即所謂"枝搖根固"、"只動腰、不走胯"。勁法講究柔纏、剛發,脆快抖彈。一般都是纏圈與抖髮結合為用。發勁多通過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運動特點取螳螂擋車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勢連環。講究隨其勢打,尋其隙打,見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為守,實劈硬砸。拳法有砸、彈、劈、挑、蹦、勾等。套路結構嚴謹,銜接巧妙。發勁剛而不僵,柔而不軟,短中寓長,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鬆緊結合,富於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雙鉤等。

技擊原則

螳螂拳雖屬“象形拳”類,但從總體來講是“重意”不“重形”。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 即眼快、手快、身快。演練要式快招連、一招三變,氣勢逼而又變化莫測,處處表現出剛柔相濟、長短互用,勇猛潑辣,機智靈活,變化多端的風格。螳螂拳各種不同派別,在演練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六合螳螂就是取意的典型。少林螳螂對形體更加講究一些。這只是偏重的不同,事實上都是講求形意合一。形是載體,意是本質。

螳螂拳譜:五門六法
五門:即軟、硬、斜、串、隨(亦稱五個門頭)是本拳功法、勁法配合的技擊方法的集中體現。
六法:即鷹眼、猴手、狼盤、雷炸、龍形、狗腰。

學習要領

太極螳螂拳太極螳螂拳
功力練習的方法,主要有幾種:
1、抓鐵球練習。
2、抓罈子練習。
3、推磚或推啞鈴練習。
4、擰千斤棒練習。
5、拍打座沙袋練習。
6、皮條練習。
7、插小豆桶練習。
8、打踢吊沙袋練習。
9、舉石擔或舉啞鈴練習。
學習螳螂拳的七長八短
七長:鑽、劈、崩、 橧、掛、圈、漏
1、拉鑽直捅謂一長 2、里處翻牽謂二長
3、崩捶側擊謂三長 4、插橧破打謂四長
5、圈曲窩炮謂五長 6、斜圈泠橫謂六長
7、勾漏纏鞭謂七長
八短:頂、榜、枕、采、懇、隨、格、貼
1、側後頂腆是一短 2、跛腿陽榜是二短
3、跛腿枕肘是三短 4、進步采肘是四短
5、入手懇肘是五短 6、隨肘護中是六短
7、格肘遮身是七短 8、貼肘護肋是八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