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講記

《太上感應篇講記》是2011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淨空法師。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太上感應篇講記

書 名: 太上感應篇講記

作 者:淨空法師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1-1

ISBN: 9787535448170

開本: 16開

定價: 39.80 元

內容簡介

《太上感應篇》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之一,宋理宗在卷首親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此書影響十分廣泛,歷經宋、元、明、清歷代而久盛不衰。也是民國佛門泰斗印宗大師一生最為推崇,刻印最多的三種經典之一。

《太上感應篇》內容從聖賢發心立願,一直落實到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禮儀道德,是修學者“超凡入聖”的階梯,個人“轉禍為福”的關鍵。

當代佛門泰斗淨空法師講解的《太上感應篇》,深入淺出,內容翔實,既是個人修身養性,提升道德的必讀書,也是集體和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必備書。深刻表達了淨空法師悲天憫人的曠世情懷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繫念。

目錄

《太上感應篇》原文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總綱

第三章 示警

第四章 福報

第五章 惡報

第六章 結勉

第七章 答問

試讀章節

第一章 緒論

各位同學,大家好!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我將《太上感應篇》再講一遍。

這一門課程,實在說是非常重要。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特別提倡這個法門。那時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當時定海的知縣到山上禮請印光大師到定海縣講經弘法。大師因為家鄉的口音很重,他是山西人,在當時語言上有隔閡,就派了一位法師到定海縣去講經。去講什麼經?好像是講《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在文獻上看到這些資料都非常驚訝,地方上的長官,請法師講經,法師不講佛經,去講道教的經典。尤其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一類的書籍,所以惹到當時以及後人對祖師很多的批評,這都是凡夫知見。

在佛法裡面,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有這么一句話,“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也許有人又聽過另外一句話,“哪一法不是佛法”?你們想想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實在講,所謂世法跟佛法從哪裡分?從你心上分,法上沒有什麼世間法、出世間法。如果你的心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世間法,你就是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所有一切法都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_法不是佛法?

昨天我們訪問天主教,有一位先生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裡面所講的靈魂,跟佛法所講的法性,差別在哪裡?我很簡單地告訴他,有分別執著的叫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叫法性,他立刻就能懂得、能體會到。是不是一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但是_個裡頭有分別執著,一個是離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著,萬法圓融。所以要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性,《華嚴》上講一個法身。“十方三世佛,多即法身”,這一句話諸位也聽得耳熟,既然共同一法身,你想想看哪一法不是佛法?《感應篇》每么能例外,也是佛法。何況《感應篇》、《陰騭文》自始至終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發明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在佛家是根本法,離開五戒十善,這個人就行邪道了。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是初學,還是羅漢、還是等覺菩薩,你要是離開五戒十善,你就是邪道,那哪裡叫佛法?五戒十善要講得圓滿、講得實在,《感應篇》跟《陰騭文》是好教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