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考古發現的道家典籍]

太一生水[考古發現的道家典籍]

"神明者

一、簡介

一九九三年秋,荊門市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在沙洋縣紀山鎮搶救性清理髮掘了郭店一號楚墓。該墓雖小,發掘前又曾兩次被盜,但隨葬器物卻很豐富,有禮器、樂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器、料器、竹簡等,根據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戰國中晚期,其身份為上士。郭店楚墓隨葬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八百餘枚竹簡,一經公布於世,即在海內外學術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許多專家學者為之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郭店楚簡經過專家們長達五年的艱辛整理,確定為十六篇先秦時期的文獻,其中道家典籍兩篇,分別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別為《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語叢四》,這批典籍除《老子》、《緇衣》見諸傳世本,《五行》見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外,其餘皆為兩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太一生水》篇共存簡一四枚,竹簡兩端平齊,簡長二六·五厘米,兩道編線,其間距一○·八厘米。篇末有篇號,作墨塊;篇中有句讀號,作短橫;有重文、合文號,均作兩短橫。文獻及思想理解,參看丁四新《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兼對當前〈太一生水〉研究的總體批評》。
《魯穆公問子思》是郭店楚簡的儒家文獻之一,本篇存簡八枚。竹簡兩端均削成梯形,簡長二六·九厘米。編線兩道,編線間距九·六厘米。篇中有章號,作墨塊;句讀號,作短橫肉;重文號,作兩短橫。
書中記錄了魯穆公,子思及成孫弋三人的對話,所變內容為:什麼樣的臣可稱之為忠臣,即忠臣之道。

二、原文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 1.1

太一生水1太一生水1
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1.2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 1.3
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 1.4
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 1.5
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熱. 1.6
凔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 1.7
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1.8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 2.1
濕燥者,凔熱之所生也. 2.2
凔熱者,四時之所生也. 2.3
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 2.4
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 2.5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2.6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2.7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 3.1
太一生水2太一生水2
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 3.2
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 3.3
此天之所不能殺, 3.4
地之所不能埋, 3.5
陰陽之所不能成. 3.6
君子知此之謂..... (缺簡) 3.7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 4.1
下,土也,而謂之地. 4.2
上,氣也,而謂之天. 4.3
道以其字也. 清昏其名. 4.4
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 4.5
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 4.6
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 4.7
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 4.8
地不足於東南,其上...... 4.9
不足於上者,有餘於下. 4.10
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4.11

三、校對文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太一生水3太一生水3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也。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于堅,以輔柔弱。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 而謂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低以弱。不足於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四、解文

太一者,道之別名也。水者,太一之形像也。世人非借形質之物不能解道之內涵,故以水之形示之喻之。太一非化萬物不可識辨,謂之玄牝。水亦其所化,故曰“太一生水”。然太一為何者,無人知識,以水喻,可悟不可言。“太一”、“水”者,亦名也。名者,像謂也。

太一生水4太一生水4
“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太一水性,水之性者,極陰則凝寒冰,呈固木之像,極陽則化炎氣,展虛無之態,常居萬物之下,至柔以潤萬物,至強以彌四方,太一之性同也。太一性靜者,聚而化濁氣,成地之形,太一性烈者,散而化輕氣,成天之像。天地者,太一形像也。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靜動相持,乃以成勢,勢成則形動,是以生人。神明者,人也。唯人有神識明目,是以能觀摩萬物,後成像於心,托之以名,是以天地定位,陰陽互別,萬物歸類,道始長也。非名,萬物不分,天地常合,陰陽難辨,心智蒙沌;然常名,萬物難覓其宗,心智迷於幻像,乃致太一不識,大道遁隱,紛爭並起。故曰:名可名,非常名,又曰:一得一失。天地萬物汝及余等皆太一生也,亦太一形像也,非神識之別及異名之謂,汝與余及天地萬物何不同哉?同也。然不同者多矣,佛曰“分別心”是也。心者,神識也。
“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相輔者,混雜互動也。陰陽四時及其餘者,形像也。非人不可識天地陰陽四時,不可識滄熱濕燥寒暑。此等異名之指萬物者,皆太一化生於神識明目之像,故謂“為萬物母”;此等異名者,其源亦皆太一,隨天地之變而循環復始,天地者,太一也,故謂“為萬物經”。生滅者,乃像之生滅。太一者,不生不滅。
“天道貴弱”,人言也,非天道貴弱也。天道無方自然是從,得勢以強馳天下,去勢以弱隱己身。雷鳴電閃,風雨大作,強之形也;天簌傳音,星月爭輝,弱之態也;天道恩威並重,殺養齊發,豈以貴弱一言以蔽之?世人常觀之以弱示人,以弱養萬物,誤為弱貴,非為弱也,勢不及也。貴賤之別者,唯人依己之利害而言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