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寬上窄,辟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台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倖存。不久,樓為消防隊占用,作為瞭望台。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樑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天津鼓樓
此鍾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鍾鈕鑄成交尾雙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螭的兩個頭和四隻腳,連線著鐘體,另四隻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鍾肩倒覆蓮瓣二重,沿鐘身周圍分隔成八塊長方形框格,上下兩層。鐘的腰部鑄著雲龍和折枝花卉連續紋樣,作為裝飾。鐘口八個蓮瓣的凹處,各鑄一個八卦符號。從鐵鐘的下框格間所鑄"袞(究)州長老院"五字可知,此鍾原為建於宋朝元佑年間的克州長老寺的東西,最晚鑄於明末清初,是後來移到天津鼓樓懸掛的。這口大鐘現在放在邃園迴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品,可供人們觀賞、聯想。
鼓樓大鐘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
天津鼓樓
此鍾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鍾鈕鑄成交尾雙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螭的兩個頭和四隻腳,連線著鐘體,另四隻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鍾肩倒覆蓮瓣二重,沿鐘身周圍分隔成八塊長方形框格,上下兩層。鐘的腰部鑄著雲龍和折枝花卉連續紋樣,作為裝飾。鐘口八個蓮瓣的凹處,各鑄一個八卦符號。從鐵鐘的下框格間所鑄"袞(究)州長老院"五字可知,此鍾原為建於宋朝元佑年間的克州長老寺的東西,最晚鑄於明末清初,是後來移到天津鼓樓懸掛的。這口大鐘現在放在邃園迴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品,可供人們觀賞、聯想。
鼓樓歷史
修築
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天津設衛築城,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
天津鼓樓老明信片模樣,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並於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鼓樓城台建有木結構重層歇山頂樓閣,上層樓內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為唐宋制式。大鐘初用以報時,以司晨昏,啟畢城門,早晚共敲鐘108響。鼓樓北面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拆除
1900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天津城牆被迫拆除。由於遭兵燹之災,鼓樓日漸頹圮。1921年(民國十年),有拆建鼓樓之議,並於年內完成。重建的鼓樓,用舊城四門樓之名,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書,鐫於鼓樓四門,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拆除。
重建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
天津鼓樓夜景
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於2000年11月25日開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重建後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倍數,因為“9”為陽數之極,有吉祥內涵。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殿式鏇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桿,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穿心門洞,四拱門上方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鐘的體量增大,高2000毫米,寓意為2000年製作。鐘的材料為響銅,重及三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型為繁體魏碑。
鼓樓高聳,迎八方來客;鐘聲悠遠,送四海賓朋。新建的鼓樓位於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後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牆面,白玉欄桿,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樑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新的旅遊勝地。
文化氣息
新建的鼓樓位於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後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牆面,白玉欄桿,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樑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新的旅遊勝地。
新建的鼓樓商業街全部為仿清建築,占地約20萬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以新鼓樓為中心的鼓樓廣場,長寬各81米,作敞開式設計,周圍分南街(天津風情街)、北街(古董珠寶街)、東街(精品購物街)等幾個部分,具備旅遊、購物、娛樂、展示、休閒等多項功能。街內還建有天津傳統民俗博物館。格格府便是其中之一,此館為天津出生的香港商人臧秀雲女士投資修建的私人博物館,坐落於天津鼓樓南街,占地1.9畝,由兩進四合院組成,四合院之間由箭道連線,是典型的晚清時期天津風貌民宅建築。因其曾是清光緒年間和碩格格在天津的居所,故名格格府。
和碩格格本名裕德齡,1886年生於武昌,其父裕庚為清庭駐日、法使臣,其母為法國人。裕德齡自幼隨父旅居國外,精通八國外語及外交禮節。1903年,17歲的德齡隨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作為御前女官為慈禧太后做翻譯工作,由於深得慈禧喜愛也因為外交需要,裕德齡被封為和碩格格。1907年,裕德齡與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撒迪厄斯•懷特結婚,並隨夫去美國,從事寫作,筆名德齡公主。代表作有《紫禁城兩年》、《清末政局回憶錄》等。抗戰期間,裕德齡追隨宋慶齡在海外從事愛國救亡運動,為給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貢獻。1944年11月22日,裕德齡在加拿大死於車禍,享年58歲。
史料記載,1904年秋裕德齡偶然聽到慈禧與榮祿的談話,得知太后欲將她許配榮祿之子巴龍,裕德齡滿心的不願意但她深知慈禧的脾氣,逐向光緒皇帝求救。光緒便以春節臨近,讓裕德齡去天津替自己為太后辦理西洋年貨為由,把她派到天津,以此拖延賜婚日期。1905年,其父裕庚患病,裕德齡便由天津直接去上海陪伴父親,再沒回宮。
格格府博物館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過程中保留了院落原有的格局,地磚、牆磚、門窗等。前院及後院的東西廂房作為展館,設瓷器、字畫、珍寶、青銅器、格格起居、雜項6個展區。一期展品包括春秋蟠龍紋圓鼎,戰國時代措金帶鉤、扣環,雍正熊窯(俗稱胭脂紅)琺瑯彩盤等,總計258件,集中展示了臧秀雲女士20餘年古董收藏的精華,其中不乏從世界各地回購的中國文物。
鼓樓還與周圍的廣東會館、上倉門口教堂以及臨近的食品街、古文化街、估衣街等老天津景觀串成全新的旅遊觀光路線。鼓樓商業街為十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該街以青磚瓦房的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奏跌宕起伏的樂章。整個布局分為三部分:北街為北方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市場;東街為精品購物街;南街是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
其人文景觀表現在牌匾、楹聯、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也多採用上述形式。字型有真、行、草、隸、篆、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徵四類。各種燈飾、燈具、掛燈、燈籠等富有傳統特色。燈籠主要採用中式串燈和宮燈、圓燈籠。燈箱以方燈箱為主,配有傳統花飾木欞如萬字不到頭、雲紋、回紋、棋格等。霓虹燈雖為現代燈飾,但突出中式圖案,如傳統的吉祥植物、動物、器物、符物等。
現凡節假日或農曆新年鼓樓都會不定期舉行具有民族特色的交流會,如台灣小吃街,風味小吃節。
重建的鼓樓
1994年本市開始的危陋房改造使擁有天津三宗寶之首的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重建鼓樓於2000年11月25日開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重建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三倍數。“9”為中國傳統陽數之極,泛指多數或多次。在我國古建築中,“9”或9的倍數實例比比可見。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現代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墨線小點金帶火焰球的殿式鏇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筒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桿,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開拱形穿心門洞,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四拱門上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重建的鼓樓是利用現代技術和材料與傳統建築形成的完美結合。
鼓樓商業街
鼓樓商業街為十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該街以青磚瓦房的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奏跌宕起伏的樂章。整個布局分為三部分:北街為北方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市場;東街為精品購物街;南街是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
人文景觀表現
其人文景觀表現在牌匾、楹聯、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也多採用上述形式。字型有真、行、草、隸、篆、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徵四類。各種燈飾、燈具、掛燈、燈籠等富有傳統特色。燈籠主要採用中式串燈和宮燈、圓燈籠。燈箱以方燈箱為主,配有傳統花飾木欞如萬字不到頭、雲紋、回紋、棋格等。霓虹燈雖為現代燈飾,但突出中式圖案,如傳統的吉祥植物、動物、器物、符物等。
公共運輸
乘坐1、37、863、865、855、635、651、652、657路公交可達。
薊縣鼓樓
薊縣鼓樓位於薊縣文昌路,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鼓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1986年由政府撥款進行修繕。鼓樓由下部城樓式基座和上部單層歇山屋頂建築組成,下部城樓式基座用青磚砌築,門洞為五券五伏鍋底券,體現了精湛的磚券工藝。上部建築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兩間,周圍出斗拱迴廊,屋頂為青色筒瓦。鼓樓南邊正面懸一橫匾,上書“古漁陽”,為康熙年間知州張朝宗所書;北邊懸匾“畿東鎖鑰”。
歷史上的鼓樓
鼓樓是漁陽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城樓。同時,也是城內布局之軸心,十字街中心分界點。民國《薊州志》載:城內向以舊鼓樓分界,東至東門為文化街,西至西門為武定街,南至南門為太平街,北至種植園為拱星街。
鼓樓,原為鐘鼓二樓,故又稱鐘鼓樓,是古代報時、鳴更的地方,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但屢遭天災人禍,可謂屢修屢圮,六百餘年曆經六次重修。明天順乙卯年(1439年)守備指揮劉楠將鐘鼓二樓並為一樓,名鼓樓。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明陸樹聲在《重修鼓樓記》中記載,嘉靖二十六年六月開始對鼓樓進行再次重修,嘉靖二十八年七月竣工。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屠城,連日燒殺,鼓樓被燒毀。清順治間,薊州牧黃家棟修復了鼓樓。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地震,鼓樓坍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薊州牧張朝琮重建,並題“古漁陽”“畿東鎖鑰”兩匾懸其上。乾隆十一年(1746年),鼓樓又被燒毀,僅存其基。九十年之後,道光十六年(1836年)薊州牧華浚重建鼓樓,南北正面仍懸“古漁陽”“畿東鎖鑰”二匾,此乃華浚手書張朝琮之額文。但有意思的是,落款卻不同,“古漁陽”的落款是“州牧山人張朝琮”,而“畿東鎖鑰”的落款則是“州牧丹徒人華浚”。
1966年,樓閣上二匾被毀。1983年,對鼓樓重新維修,複製二匾懸於其上,使鼓樓重放異彩。
今天的鼓樓
薊縣鼓樓矗立在城中心高高的城台上。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兩間、四周十根粗大的紅漆明柱,周圍出斗拱迴廊,青瓦九脊歇山式屋頂。鼓樓南邊正面高懸匾額,上書"古漁陽"三個蒼勁渾厚的楷體大字,是清朝康熙年間薊州知州張朝琮題寫。背面匾額用相近字型上書"畿東鎖鑰",落款為清朝道光年間知州"華浚"。城台上周圍有垛口,城台下中間開拱形門洞,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反映出薊縣城的古老特色。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鼓樓商業街前牌坊
鼓樓匾額"古漁陽"三字,充分概括了薊縣的古老歷史。天津薊縣在春秋時期曾建無終子國。秦代置無終縣。漢高祖元年,項羽封韓廣為遼東王,建都於此。隋代大業初改名漁陽。唐朝詩人杜甫《後出塞》有"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詩句,白居易《長恨歌》有"漁陽鼙鼓動地來"詩句都指此地。在唐、遼、金、元各朝,薊縣都叫漁陽。明洪武初年,漁陽名稱才被薊州代替。
"畿東鎖鑰"的題匾,則概括了薊縣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以來,薊縣即為北方重鎮,軍事要衝,兵家必爭之地。西漢燕王臧荼殺遼東王韓廣,東漢大將呈起殺幽州牧苗曾,東晉時後燕孟廣平斬李朗,都在無終(今薊縣)這裡發生。在後趙、契丹、遼代、元、明、清直到抗日時期,這裡都曾是戰場。薊縣以北,古為遊牧民族聚居之地,他們不斷興兵侵擾。因此,唐代、遼代、明代等歷代統治者都在此設定重兵把守,並早已築城設防。東漢時無終即為右北平郡"四城"之一。明朝遷都北京以後,薊縣正是京城東鄰,是拱衛京城的鎖鑰重地,因而更要在此加固城防。明陸樹聲《薊州重修城樓記略》說:"薊州為京畏要鎮。……枕山帶河,重關復鎮,遞為應援,以翼蔽畿輔。……故崇墉巨屏,特設守備,宿勁兵,豐儲峙,以顓城守。"這些都說明了薊縣地理位置的重要。
薊縣城原先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將土城包以磚石,周圍九里十三步。城北有山岡阻擋,沒有設門。城的東、南、西三面設門,門上建樓,城的四角建角樓。鼓樓建在城的中心。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入薊州,城被拆毀,鼓樓被焚。清朝順治年間、康熙年間、道光年間,曾幾次按明時原樣重修,但或因地震、或因大火、或因年久失修,又幾次毀壞。到抗日戰爭結束時,薊縣城上角樓全塌,城垣拆盡。城中鼓樓也破爛不堪。現在人們看到的薊縣鼓樓,是1983年以後幾年內,由薊縣人民政府幾次撥款修復的。
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鼓樓卻倖存下來作為瞭望台。民國時期,鼓樓得以重建,樓頂大樑上覆以綠瓦,煥然一新。解放後,由於城市發展,鼓樓遂被拆除。
天津鼓樓簡介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可見天津鼓樓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
天津鼓樓位於城中心,是在天津設衛築城時修起來的。即距今近500年歷史。名為鼓樓,實為鐘樓。有人說,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是天津市的發源地。
“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不久,樓為消防隊占用,作為瞭望台。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樑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天津鼓樓特色: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此鍾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鍾鈕鑄成交尾雙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縭的兩個頭和四隻腳,連線著鐘體,另四隻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這口大鐘放在邃園迴廊的水泥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