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盛象塑膠管業有限公司

天津盛象塑膠管業有限公司

天津盛象塑膠管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1月,是一家以生產大口徑排水、排污管材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主導產品為環保型綠色產品——埋地用聚乙烯(PE)雙壁波紋管。

基本信息

簡介

天津盛象塑膠管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1月,是一家以生產大口徑排水、排污管材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主導產品為環保型綠色產品——埋地用聚乙烯(PE)雙壁波紋管。此產品是國家大力推廣使用的新型管材,也是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管材之一,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廣泛套用於埋地排水、排污和電信電纜護套等方面,並且產品100%可回收。盛象公司的前身是泰資企業。象是泰國的吉祥物,取名“盛象”,寓吉祥、超越之意。

公司情況

在近百畝的廠區里,井然有序地疊放著直徑從200到1500毫米,黑、白、黃等不同質地的塑膠管材,規模恢弘,人行其中,幾不見影。
生產車間裡,自動流水生產線正“加班”生產。
“我們的產品市場需量大,必須做好充足的儲備。”劉海增說。
這裡生產的是被稱作“城市血管”的地下排水管道,但它與普通意義上的混凝土管或鑄鐵鋼管大不同,是通過高新技術製造的塑膠埋地排水管道。
在我們的地下埋著各種各樣的管道,通訊、燃氣、排水、供水管網中,最大口徑的就是排水管道。
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循環經濟”、“環保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據統計,我國城市地下水源90%以上受到生活廢水及排污管滲漏出的污水污染。
原因是我國過去在市政排污、排水管網中主要採用的是混凝土管或鑄鐵鋼管等傳統管材,這些管材化學性質不穩定,管材接頭連線不嚴,很容易造成管道破損和接頭滲漏,成為污染環境(包括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另外,水泥管道施工不便,施工費用昂貴,使用壽命短(最長為20年)。國際上,許多已開發國家早已套用塑膠埋地排水管道,替代傳統的水泥等管道。
隨著國家對保護環境及節水工作的重視,許多地區已逐步認識到塑膠排水管道的優點,上海、北京、河北、江蘇、浙江等地已開始大量套用,北方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接受和運用相對滯後。
“從發展趨勢來看,塑膠管取代水泥管是歷史的必然。”這為盛象公司創造了發展的機遇。
目前,“盛象”已成為業內的一個強勢品牌。三年時間,劉海增把“盛象” 做成了塑膠排水管材的“華北老大” ,業內有“南國通北盛象”之譽。
2004年,隨著德國總理施洛德和北京市領導揮杴奠基儀式的舉行,盛象為德國賓士北京生產基地8000米管道供應契約正式實施。作為世界汽車的標誌性品牌——賓士,代表著世界最高水準和最嚴格的要求。盛象能成為賓士項目的管道供應商,證明其產品質量已為國際性大工程所認可。
目前,我國雙壁波紋管生產企業主要產品集中在直徑500毫米以下的管材,能生產直徑800毫米以上管材的廠家不足10家。
“盛象”是其中一家。而“盛象”,只做排水管道。
要做就做專業
2005年,劉海增隨天津山西商會訪晉。在晉商國際論壇上,他對山西老鄉——百度公司李彥宏的經營理念非常認同:要做就做最專業的公司。
“做大做全不一定是好事,其中隱藏著很多危機。”
原材料價格增長了一倍,利潤減少了,只有靠規模靠量來取勝。
受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以石油為原材料的塑膠管材業利潤空間見小。在很多企業轉產和降低成本時候,做事認真、追求完美的劉海增仍埋頭於排水塑膠管材領域,堅持以規模取勝、以質量取勝、以型號取勝的專業化路子。?
“我的目標是——做塑膠排水管道的‘全國老大’。只有做強做精,企業才有生命力。”
據一項調查統計,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年。劉海增對這個數字產生質疑的同時,也得到了一些警示。
三年來,盛象的發展在全行業里都算是最快的。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公司的管理步伐卻沒有跟上。劉海增提出,今年盛象進入管理年,著力打造管理團隊,以適應其今後的發展速度。
劉海增謹慎地掌控著公司的發展速度,“絕對不能走別人盲目擴張的路子,要走得穩而快,將企業風險降到最低。”
做事沉穩,不事張揚,以不自滿不懈怠不浮躁為管理標桿的劉海增,設計盛象今後的戰略目標是:走精細創新管理之路,創國內一流塑膠企業。
要做就做長遠
據預測,近期內,國內市場對塑膠管材的需求量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繼續增長。《國家化學建材產業“十五”計畫和2010年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2010年我國埋地排水管道、塑膠管使用量要達到30%。除北京外,山西是“盛象”產品的第二大市場。從2003年起,先後承建了運城機場道路改造工程、山西晉豐煤化工、山西河津鋁廠、山西晉寶碩、太原農牧局、山西運城鹽湖開發區等項目,占到全公司業務量的1/3。
劉海增說:“山西市場對新產品的接受能力還是較快的。‘盛象’在山西的第一炮——‘運城的機場路’已成為當地的樣板。去年,運城和周邊的縣市塑膠排水管材市場正在鋪開。今年我看好我的家鄉——晉中,其市場用量也很大。
一做就成百萬富翁
一路走來,劉海增的步子都非常順。
出生於晉中市太谷縣的劉海增,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晉中金屬材料公司工作。
1993年,他停薪留職下海,靠做卷板生意淘得“第一桶金”——一年純賺100萬。在當時才29歲的劉海增的眼裡,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十年積累下來,通過搞鋼材貿易,他積累了1000多萬的資金。一直想做實體的他,在朋友的介紹之下來到天津,與朋友共同投資,進入他並不熟悉的排水管道領域。
目前,“盛象”已發展成為資產上億的大型企業。盛象的發展速度和出色業績讓同業深感欽佩,也讓旅津的山西商人深受鼓舞。鑒於其對商會事業的支持和關注,天津山西商會將其增補為副會長。劉海增堅信:無論城市、商會、企業還是個人的發展,不僅是為了今天,更是為了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