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塔

天寧塔

天寧塔,坐落於位於江蘇省儀征市城河南岸,與城河北岸的鼓樓遙遙對峙。二者並稱真州“雙壁”。該塔始建於唐代景龍年間(公元709年),毀於五代十國,宋代重建,又毀於宋元戰火,歷代屢建屢毀。現存塔身為明代初年建築,塔高47.2米,仍為江蘇省境內最高之塔,是歷代文人來儀征觀光的景區。

基本信息

位置

天寧塔,位於江蘇省儀征市。座落在城河南岸,與鼓樓對峙,隔河相望,與鼓樓並稱為真州“雙壁”。

沿革

始建於唐代龍年間(公元709年),毀於五代十國,宋代重建,又毀於宋元戰火,歷代屢建屢毀,現存為明代初年建築。近年,在天寧寺舊址(現為真州糧庫)的一口井上發現鐫有“古慧日泉”、“光緒十二年重建”字樣的井欄,井水亦尚清冽,現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天寧塔天寧塔

特點是: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殿內三尊主佛身高5米。大雄殿二側牆上嵌有石刻羅漢五百幅,其藝術水平之高更為罕見。寺內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和其他建築。塔身外部為正八面形仿樓閣形狀,外部層層有徊廊,磚木結構建築;塔體內部為正方形,層層收宿,交錯上升,總體氣勢十分壯觀,現僅存塔身,高47.2米,仍為江蘇省境內最高之塔。是歷代文人來儀征觀光的景區。

歷史

最初是唐代景龍年間一位泗州和尚集資建造的,距離現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建塔時,說是為了鎮壓白沙,可見離江不遠,周圍的市面也不繁盛,塔後只有一個簡陋的永和庵供和尚居住。到了宋代,真州成為漕運的中轉樞紐,南方各地的糧食從長江進入運河,都要在這裡卸落,然後轉運到北方的汴京去,加之淮南的產鹽又在這裡集散,這就大大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宋時,現今的東門、南門一帶興建起很多糧倉、鹽棧,還有河道通向城內,簡陋的永和庵也換成規模宏大的報恩光孝禪寺,後來又改名天寧萬壽禪寺。塔以寺名,從此便稱天寧塔。寺前有河,河上有橋,原名文惠橋,因為附近多糧倉,江淮發運使衙門也在附近,於是又叫倉橋。塔、河、橋相映成景,這就是倉橋塔影。當年,卻是畫棟飛檐,金碧輝煌。無論是旭日東升,夕陽西上,還是月白風清的夜晚,你佇立橋上,仰觀古塔的雄姿麗采,俯視塔影搖曳于波光瀲灩之中,確是各具特色,目迷神怡。尤其是在火樹銀花的燈節,塔的七層飛角上掛起紅燈,又有九連燈垂直而下,遠遠望去,分不清是塔上的燈,還是燈做的塔;而這燈塔倒侵在一片清虛之中,水上水下,燈光閃爍輝映,形成了倉橋塔影的另一佳境。登臨天寧塔,也是過去儀征人的一個遊覽項目。前人留有登塔詩:“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攜歷絕巔。面面揮飛開日月,重重務兀鎖雲煙。南來王氣金陵滿,東下長江碧漢連。披豁消然塵慮滌,恍疑身在鬥牛邊”。據說,登七層最高處,不僅全城在望,還可遠眺鎮江、揚州、六合以及煙波浩渺的洪澤湖、高郵湖。塔下原有慧日泉,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寺內讀書寫經時曾飲用此泉水,書寫鐫刻“慧日泉”三字於井欄上。歷代很多文人學士慕名到這裡品泉飲茗,清代詩人王漁洋就有“自憐五載真州客,初試東坡慧日泉”的詩名。近年,在天寧寺舊址(現為真州糧庫)的一口井上發現鐫有“古慧日泉”、“光緒十二年重建”字樣的井欄,井水亦尚清冽,現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