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體

天城體

天城體,印度文字之一。成熟於公元7世紀。天城體字母有符號48個,其中14個代表元音,34個代表輔音,現在天城體用於書寫印度的官方語印地語(Hindi)以及Marathi語等語言。

點擊查看大圖
 

天城體解釋

天城體(devana-gari-),印度文字之一。經歷了婆羅米字母→笈多字型→悉達字母→天城體的演變過程。成熟於公元7世紀。

天城體字母有符號48個,其中14個代表元音,34個代表輔音;此外還有visarga、anusva-ra、anuna-sika等符號,從左到右書寫(字母表參見圖片)。元音字母只在句首或部分詞頭出現,在字中則使用元音號;每一個輔音字母在不跟元音字母拼合的時候,都本身帶上短元音a。在形體上,天城體的顯著特點是以“T”形的筆畫作為字母的骨架,字母頭頂有一條橫線。
 

具體介紹

天城體字母是北印度的主要文字之一,它最早用於書寫梵語。梵語是古印度的標準書面語;在今天雖然它的日常生活用語功能雖然已經消失,但在宗教、文學作品等場合,仍然有使用梵語的。印度也有一些報紙、書刊,使用梵語。除此之外,現在天城體還用於書寫印度的官方語印地語(Hindi)以及Marathi語等語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