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板塊

大陸板塊

英文:continental plate 指對海洋地質、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資料進行分析後建立的一種新的大地構造理論。它認為岩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的物質的對流,使板塊在洋中脊處分離、擴大,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俯衝、消失。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首先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後來被證實。

六大板塊

全世界被劃分為 六大板塊:即 亞歐板塊、 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 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和 南極洲板塊。每一板塊均是一種巨大而堅硬的活動的岩塊,其厚度50—250公里不等,它包括 地殼和與地幔一部分。大陸板塊每天都在以微小的變化在運動著,地震、火山爆發、海嘯、 海溝的形成等都是大陸塊運動引起的。

最早板塊

最早的大陸板塊稱之為羅 迪尼亞古大陸,形成於 元古宙—— 中元古代—— 拉伸紀,時間為距今約1000百萬年到850百萬年。拉伸紀期間首次出現大型具刺凝源類,形成了古大陸(羅迪尼亞泛大陸)。

最大板塊

地球上最大的大陸板塊就是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Pangaea或Pangea),又稱「超大陸」、「 泛大陸」,原文為希臘文Παγγα?α,有「全陸地」(all earth)的意思。盤古大陸是指在 古生代至 中生代期間形成的那一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 大陸漂移學說的 德國 地質學家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

現今地球有七塊大陸,更早的六億五千萬年前,相當於地質時代的埃迪卡拉紀(震旦紀)時,曾形成一次超大陸,這個大陸在一億年後開始分裂,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

分布情形

盤古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 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 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 墨西哥灣, 南極和 馬達加斯加邊界的 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終極盤古(Pangea Ult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前形成。

大陸漂移

大陸漂移說認為,在距今2億年前,地球上現有的大陸是彼此連成一片的,從而組成了一塊原始大陸,或稱為泛古大陸。泛古大陸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做泛大洋。在距今1億8千萬年前,泛古大陸開始分裂,漂移成南北兩大塊,南塊叫崗瓦納古陸,包括南美洲、非洲、印巴次大陸、南極洲和澳洲;北塊叫勞亞古陸,包括歐亞大陸和北美洲。以後,又經過上億年的滄桑之變,到了距今約6500萬年前,泛古大陸又進一步分裂和漂移,從而形成了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而泛大洋則完全解體,形成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勞亞古陸,這是由加拿大地盾、格陵蘭地盾、波羅的地盾(包括科拉半島)和西伯利亞地台(俄羅斯地台)組成的。巨大的岡瓦納古陸當時大約位於南極點到南緯30之間。到1.5億年前的時候,岡瓦納古陸又分裂瓦解,其中的印度板塊甚至遠渡重洋,碰撞在古歐亞大陸上,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今天北冰洋的加拿大海盆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而歐亞海盆更年輕,才剛剛0.53億歲。那么泛古大陸和後來的岡瓦納古路為什麼會裂解?岡瓦納古陸在其5億年演化歷史中,是否在2~3億年前曾與勞亞古陸又一次聚合成聯合古陸?它們是怎樣一步步分裂、漂移,又聚合,並最終形成現今地球的海陸格局?地質學家甚至進一步追索更早的聯合古陸是怎樣形成的,聯合古陸以前的幾十億年歷史中,地球是個什麼樣子?他們的思索進而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形成,天體的演化,甚至宇宙的本質。

大陸板塊大陸板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