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 《中庸》 、《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發表的,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原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就是人們所共有的,(人們)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備的人選舉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只把子女當作子女,讓老年人能可以有養老送終的處所,青壯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來養家餬口的地方,讓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長的地方,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撿起來)卻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一定不是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興起,所以(家家戶戶的)大門都不用關閉,這就是理想社會。
字詞注釋
1. 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 孔子答問的著作。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的一段話。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3.之行:之,助詞取消句子之間的獨立性,不譯。行,施行
4. 為:是,表判斷。
5.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擔任社會職務)。與,通“舉”,推舉,選舉。
6.講信修睦(mù):講信,講求信用。修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它達到和睦。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7.信:誠信。修:培養。
8. 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人;第二個親,父母。
9.不獨子其子:第一個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第二個子,子女。
10.有所終:能夠頤養天年(安享晚年)。所,代詞,指符合年紀能得到照顧與安排,下面三個“所”字同。
11.有所用:能夠為社會效力。
12.有所長(zhǎng):能夠健康成長。
13.有所養:能夠被供養。
14.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或無父母的孩子。獨,年老無子女的老人。廢疾者,殘疾人。
15.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職守,職務。
16.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17.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思是,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wù):憎惡。 藏:私藏。於:介詞,在,到。貨惡:賓語前置。
18.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力惡:賓語前置。
19. 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所以”“這樣一來”。
20.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謀,指奸詐之心。閉,閉塞。興,起,生。
21.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22.故:所以,因此。
23.外戶:從外面把門扇合上。
24.而〔是故謀閉而不興〕:連詞,表並列。
25.閉:用門閂插門,關門。
26.是:這。
27.謂:叫做。
28.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
一、"大道""大同"都屬於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
二、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前一個"親"就有了"以......為親"義,後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通假字
〔選賢與(jǔ)能〕與,通“舉”,推舉,選舉。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古今異義
大道之行也 古義: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義:寬闊的路
男有分,女有 歸古義:女子出嫁
今義:返回,回歸,回到本處
矜、寡、 孤、獨古義 :為兩個字。“孤”指幼而無父的人;“獨”指老而無子的人。
今義:為一個詞,單一,只有一個,指獨自一個人。
盜竊 亂 賊而不 作:
亂古義:造反。
今義:“雜亂”,“搗亂”等含義。
賊古義:害人。
今義:小偷,竊賊。
作古義:興起。
今義:作為。
故外 戶而不閉:
古義:門。
今義:窗。
是謂大同 古義:代詞“這”。
今義:常用於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詞類活用
1 .故人不獨 親其親 (親)動詞作意動用法,以……為親,奉養。
2 .不獨 子其子 (子)名詞作意動用法,以.......為子,撫養。
⒊使 老有所終 (老) 形容詞作名詞,老年人。
⒋ 壯有所用 (壯) 形容詞作名詞,年輕人。
⒌ 幼有所長 (幼) 形容詞作名詞,幼童。
6.故 外戶而不閉(外)名詞作狀語,從外面。
7.選 賢與能(賢) 形容詞作名詞,品德品質高尚的人。
8.選賢與 能(能)形容詞作名詞,能幹的人。
一詞多義
修——講信 修睦:學習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修:長。
為——能以徑寸之木, 為宮室:雕刻 天下 為公:是。
能——選賢與 能:能人 能以徑寸之木:能夠。
分——男有 分 職業 舟首尾長約八 分有奇:長度單位。
歸——女有 歸:女子出嫁 歸來見天子:回 。
一義多詞
是故謀閉而不 興(興起)
盜竊亂賊而不 作(興起)
出自詞語
天下為公
【發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釋】 原意是不把君位當做一家的私有物。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借用來作為對“民權主義”的解釋,意思是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公有。
【出處】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示例】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萬古千秋業,~器。陳毅《湖海詩社開徵引》詩
【近義詞】:天下一家
【反義詞】:天下為家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近義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有所終
【發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釋】 年老者能有個合適的歸宿。
【出處】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矜(鰥)寡孤獨
【發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釋】 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讓年老的各有適當的歸宿,年輕的各有一定的用處,年幼的各有應得的成長條件,鰥寡孤獨和廢疾人,都有受到贍養的權利。這是儒家構想的所謂“大同世界”的景象。)
【出處】 《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釋義】: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天下為公,徹底剷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後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物盡其用
【解釋】: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儘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示例】:這家化工廠大搞綜合利用,做到了變廢為寶,物盡其用。
【近義詞】:人盡其才。
【語法】:緊縮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分層
摺疊第一層
(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摺疊第二層
(第二至三句話)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⒈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
⒉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⒊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摺疊第三層
(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用現實社會跟理想社會中的"大同"社會做對比,指出現實社會中的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取代的將是"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相關介紹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本文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譯文:
昔日,孔子曾參加魯國的蜡祭,祭祀結束之後,孔子從宗廟出在樓台上遊玩,不禁感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在感嘆魯國的現狀。言偃在孔子身邊,問孔子:“您在嘆息什麼?”孔子說:"大道的實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沒能趕上,但仍然對它們心嚮往之。大道實行的年代,天下為世人所共有。選舉賢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講信用,和睦相處,彼此合作。所以人們不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只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更能推延仁愛,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都能貢獻才力,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豐厚的供養。男的各有職務,女的都有歸宿。貨物資源都厭惡丟棄到地上浪費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裡私用。既嫌惡有能力不肯使出來,但也不一定為自己出力才算效勞。因此,人人都能誠實相待,和睦相處,故不會有陰謀詭計發生,也沒有劫奪偷竊殺人越貨的事情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便叫做理想社會了。而今日大道已經不能見到,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人們各自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只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每個人都努力地將財貨據為己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並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確定君臣關係,使父子關係淳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 三代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他們彰昌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 講求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的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就是最高理想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第24課
舊書新解
本文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時,多加了“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並且,本文描述的特徵多被作為理想社會的一種,其實卻是對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歸結起來,不過是老弱有養,年輕人勤奮努力。即社會責任就是讓老弱衣食無憂,年輕人可以承擔更多社會發展的責任。當然,有些已開發國家,100多年前,就提出,政府保證不讓任何一個人餓肚子,這也是更高一級的社會要求。現在,我國也通過養老保險,殘疾補助等措施,進一步達到老弱有養的基本要求。
課外練習
1.從課文中找出與下列內容相關的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3)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2."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試舉例說明?
(1)大同社會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與世外桃源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相似
(2)大同社會的"男有分,女有歸"與世外桃源的"其中往來種作"相似
(3)大同社會的"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與世外桃源的沒有戰亂,和平相似。
重點注釋
1、 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
2..本文從哪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③人人都珍惜勞動成果,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物盡其用,人盡其力)
3、 怎樣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 答:"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4、"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達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寫出表現人人都能關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關愛、能安居樂業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獨(17)親④其親(18),不獨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19),男有分,⑥女有歸。
7,《大道之行也》中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屬於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後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2]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