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帝

大行皇帝

大行皇帝,人物稱謂名詞。是中國封建社會對皇帝死後且諡號未確立之前的稱呼。大行皇帝是中國封建時代,在皇帝去世直至諡號、廟號確立之前,對剛去世的皇帝的敬稱。公元979年,因丁朝開國君主丁部領(Đinh Bộ Lĩnh)與其子丁璉同時遭到宮廷侍衛杜釋行刺身亡,繼任君主丁璿年幼無法處理朝政,黎桓趁此跟丁部領遺孀楊雲娥太后私通並逐漸奪權,攝朝政,自任副王。公元997年,宋朝又加封其為“南平王”(Nam Bình vương),標誌著“黎家政權”得到宋朝的承認。

漢語詞語

讀音

DàXíng HuángDì

解釋

大行皇帝大行皇帝

大行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對皇帝死後且諡號未確立之前的稱呼。

詞類

人物稱謂名詞

說明

大行皇帝是中國封建時代,在皇帝去世直至諡號、廟號確立之前,對剛去世的皇帝的敬稱。

“大行”就是永遠離去的意思。

大行皇帝的諡號、廟號一旦確立,就改以諡號或廟號作為正式稱號,不能再稱“大行皇帝”。

出處

最早見於《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相關

1.梓宮:君王的棺槨以梓木製成,因而得名。

2.大行皇后、大行皇太后、大行太皇太后:和大行皇帝相呼應,分別是對死後且諡號未確立之前的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稱呼。

3.嗣皇帝:嗣位的皇帝。

4.大行天皇:日本天皇死後的稱呼。

5.先行殿下:朝鮮半島古代君主死後且諡號、廟號未確立之前的稱呼

前黎皇帝

人物簡介

黎桓(越南語:Lê ),越南前黎朝(Nhà Tiền Lê)開國君主,因即位時的稱號是“大行皇帝”(Đại Hành Hoàng Đế),故後世稱他為黎大行(Lê Đại Hành)。

生平事跡

黎桓的先祖來自廣西桂林陽朔縣,其父黎寞(或黎覓)。

他原任丁朝(Nhà Đinh)軍隊的最高統帥“十道將軍”。

公元979年,因丁朝開國君主丁部領(Đinh Bộ Lĩnh)與其子丁璉同時遭到宮廷侍衛杜釋行刺身亡,繼任君主丁璿年幼無法處理朝政,黎桓趁此跟丁部領遺孀楊雲娥太后私通並逐漸奪權,攝朝政,自任副王。

丁朝舊臣定國公阮匐、外甲丁佃、范盍等人不滿黎桓的逾越行徑而起兵反抗,並發布公告曰: “黎桓將不利於孺子, 吾奉受國厚恩, 若不早圖, 以安社稷, 何面目見先帝(指丁部領)於地下乎?”,結果被掌握朝廷兵力優勢的黎桓一一擊敗並消滅。

公元980年黎桓被朝臣擁立為皇帝,建立前黎朝,稱號“大行皇帝”,尊號“明乾應運神武昇平至仁廣孝皇帝”(Minh Càn Ứng Vận Thần Vũ Thăng Bình Chí Nhân Quảng Hiếu Hoàng đế)。

宋朝聞訊丁朝君主被權臣篡位,起兵南下征討,卻被黎桓大軍擊潰。

之後,黎桓為求宋朝冊封,與宋朝通好。

公元993年,宋朝封其為“交趾郡王”(Giao Chỉ quận vương)。

公元997年,宋朝又加封其為“南平王”(Nam Bình vương),標誌著“黎家政權”得到宋朝的承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