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瓢蟲

大紅瓢蟲

大紅瓢蟲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長5.0一6.0毫米;體寬4.6-6.8毫米。是瓢蟲的一種,在農業上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害處,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價值。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大紅瓢蟲 中文名稱: 大紅瓢蟲
屬名稱: Rodolia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吹綿蚧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形態特徵

體長5.0一6.0毫米;體寬4.6-6.8毫米。體周緣近於圓形,鞘翅肩角部分最寬,呈半球形拱起,密披金黃色細毛。複眼黑色,頭部、前胸背板、小盾片、鞘翅全為單一的鮮紅色。腹面及足為黃紅色。頭部及前胸背板的刻點細密而單一,鞘翅上的刻點在細刻點之間還有稀疏的粗刻點。複眼橢圓形,小盾片近於多邊三角形。前胸腹板中部拱起,縱隆線伸達前緣。在中部分叉。

生物學特性

大紅瓢蟲大紅瓢蟲
下旬至翌年5月下旬,日均溫14.2-31.4℃時,產卵46.0-197粒,平均141.1粒。卵產在吹綿蚧幼蚧腹下,卵囊上或體側,一般每處產卵1-2粒,多則6粒,每天可產卵11-41粒。在重慶6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日均溫21.6-32.5℃時,卵的孵化率為1.8-40.8%,平均為95%。
幼蟲共四齡,多在吹綿蚧產卵雌成蟲的體下或卵囊內或蠟質物中,這些場所既能穩妥隱藏,又可就近取食。蛹喜倒懸於陰涼的葉背面,在高溫天氣下,老熟幼蟲多於枝葉蔭蔽處化蛹,溫度降低後,則在枝葉尖端向陽處化蛹。
捕食量,成蟲和幼蟲的食料,高度專一化,非特殊情況不取食吹綿蚧以外的其它昆蟲。每頭成蟲平均每小時可食卵2.1粒,食幼蟲則為1.3頭。每頭3齡幼蟲每小時食幼蚧1頭,四齡幼蟲食幼蚧5.6頭。成蟲和幼蟲均有自相殘食現象,在食料缺乏時,尤為常見,幼蟲準備化蛹時被食尤多。
對溫度的適應範圍
大紅瓢蟲原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要求最度較高,成蟲交尾產卵最適溫度為日平均溫度26-20℃。平均氣溫在15℃以下,即停止產卵。在陰天無陽光直射的條件下,22-23℃即停止活動,但飢餓2-3天,即使在16-23℃的天氣,也還取食。越冬後活動所需的溫度較低,在陽光照射下,19-20℃即能活動。氣溫達35℃時一表現騷動,急行亂爬。高溫時選擇茂密林中棲息。由於它適應的溫度範圍較窄,在溫帶地區,活躍的時間較短,以四川柑桔產區而言,活躍期為5-9月,在這個期間,遇到酷熱天氣,也減少活動,如果沒有適當的隱蔽場所,往往難以存居。

飼養繁殖

引移方法

據四川經驗,引移老熟幼蟲是最易成功的。將四齡末期幼蟲和蛹連同寄主植物的葉片或枝條剪下,放進盒內,任幼蟲尾部附於盒壁或頂蓋下,即可包裝起運或郵寄,在路程一周左右的,可用此法。如1954年四川省自湖北宣都引移814頭,經過1星期以上的旅程,存活率為99.6%,1955年由浙江黃岩航運兩批大紅瓢蟲,存活率為97.6%及93.0%。

繁殖方法

野外自然繁殖是經濟而有效的。在大紅瓢蟲活動期間,選擇生長茂密、吹綿蚧嚴重的柑桔園,把成蟲集中放到位置適中吹綿蚧最多的樹上,放後注意防止螞蟻的侵襲。蟲口過多時人工幫助它轉移,就能迅速收到效果。四川瀘州市農場在1955年7月25日開始放瓢蟲,到9月14日先後放成蟲2995頭,到9月底檢查,瓢蟲數估計已達198000頭。在福州,1955年5月22日在300株5年生柑桔上放46頭(其中成蟲漢22頭),至7月21日檢查,己達5300頭。收到瓢蟲之後,要集中繁殖到一定數量,才能分發到各處防治吹綿蚧。在室內繁殖則要有充足吹綿蚧作為飼料。

釋放時期和數量

釋放大紅瓢蟲的時期,在其活動期內,是愈早愈好。放蟲數量,隨季節遲早而不同,放蟲早的,每500株被害柑桔樹,一般放200-500頭成蟲;放蟲遲的,則應加大放蟲量。樹葉稀少或經吹綿蚧為害較久、樹勢衰敗的柑檣樹,散放瓢蟲的效果不大,解決的方法是提早放蟲,加大放蟲量,使其未到7月高溫期已繁殖到應需蟲口數量,同對還可在樹枝上多掛闊葉雜草,人為造成郁蔽條件,以利於瓢蟲的生存和繁殖。

保護越冬

大紅瓢蟲以成蟲越冬,越冬期內需要補充營養,否則不利於長期潛伏。所以在越冬時,不僅要有避風寒的處所,同時要在潛所附近有充足的吹綿蚧,以便天氣溫暖時就近取食。一般在柑桔園內,不易有理想的越冬地方。根據湖北及四川經驗,人工保護越冬是有必要的。湖北宜都在果園內掘一地窯,窯頂用覆蓋物阻擋風雨,窯內溫度可在7-10℃之間,相對濕度75-85%之間,瓢蟲在地窖內由11月到次年2月仍存活81%。四川省曾試用地窖、鐵紗籠、一般房屋的樓上及樓下四種場所,作為瓢蟲越冬場所。由12月27日到次年3月19日,存活瓢蟲數分別為47.5%、78%、83%及83%。在四川環境條件下,一般說來溫度對大紅瓢蟲越冬關係不大,較重要的是濕度,高達85%是不相宜的。同時人工越冬,既要供充分新鮮食料,還要根據體色鮮暗,選留新羽化的第4代成蟲,作為越冬主體。
此外,越冬期間食料不足時,可餵下列混合飼料;雞蛋黃1.5克,瓊酯1.25克,白糖10克,蜜糖1-2克,瓢蟲成蟲喜食,可維持生命,但幼蟲則不喜食。在解決人工保護越冬的基礎上,移殖大紅瓢蟲於分布區北限的外緣,也能發揮其防治吹綿蚧的作用。長期的抗寒馴化,也有可能使大紅瓢蟲定居下來。
又據四川宜賓的經驗,在室內早春進行大紅瓢蟲的升溫繁殖,也可取得安全越冬的良好成績。方法是從11月起將在田間採集的越冬代大紅瓢蟲的成蟲,放入溫度25-26℃、濕度80-85%的溫箱內,用成活的吹綿蚧飼養,到次年1月初,即開始產卵,再經10日左右即可出現初孵幼蟲,1月23日可見蛹,2月3日即可出現第1代成蟲。至5月24日第2代成蟲進入產卵盛期。又如果遲至1月初才將室內變溫情況下飼養的瓢蟲改為定溫飼養,把蟲放入,將溫度升至24-27℃,濕度保持75-80%的溫箱裡,則10天后,成蟲即產卵,至1月29日即可見到初孵幼蟲,2月21日可見到蛹,28日就可見到成蟲。此後又取這批成蟲繼續飼養於同樣溫濕度條件之下,則完成1代約需58天,平均每頭越冬代成蟲可以得到其所繁殖的下一代成蟲約66頭,這可算是比較成功的人工飼養技術。
採用大紅瓢蟲在越冬期升溫飼養的方法,則在早春供應蟲種的時間,就可以比在室內不升溫飼養的要提前,從而可以增加較多的供應數量,用以解決早春種蟲少和趕不上控制早春吹綿蚧大肆活動的矛盾局面。當7-8月銹壁虱的發生為害高峰出現時,必須進行化學防治,如果此時吹綿蚧由於早期放瓢蟲而被控制下去了,則可因此而解除用藥與保護瓢蟲之間的矛盾。

瓢蟲

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艷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