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之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發生在大沽口的兩次戰鬥。1858年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口,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1859年6月,英、法、美三國公使赴京換約,在大沽口蓄意挑釁,遭到清軍還擊,損失慘重。

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大沽口即白河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門戶,重要的軍事要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此三次抗擊英法聯軍的侵略。

(1)1858年(鹹豐八年)4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和法國全權專使葛羅率英法聯軍2700餘人、艦船26艘到達大沽口外,提出公使駐北京,增開口岸,內地遊歷、傳教自由,賠償軍費等侵略要求,鹹豐帝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與之談判。侵略者無理挑剔譚的談判資格,拒絕談判。5月20日,侵略者做好戰爭準備,限令清軍兩小時內交出炮台。上午10時,悍然向大沽炮台發動猛烈攻擊。守台將士英勇還擊,譚廷襄和直隸提督張殿元等高級官員率先逃跑,軍心動搖,大沽炮台失陷。26日,侵略軍攻入津郊。

(2)1859年為《天津條約》批准書互換期,英、法、美公使拒絕清政府在上海換約的要求,率2000餘人、大小艦隻21艘於6月20日到達大沽口外,又拒絕清政府北塘登入換約的通知,蠻橫堅持經白河入天津進京換約,並要求清政府限期撤除白河防禦。25日,英軍司令賀布率艦隊向大沽炮台發動突然襲擊。但自上年以來清軍已加強了防務,僧格林沁指揮清軍英勇反擊,激戰一晝夜,敵軍死傷400餘人,損失艦船多艘,其中4艘被擊沉,賀布受重傷,終於豎白旗狼狽逃竄。

(3)1860年8月14日英法聯軍占領北塘後,於2日向大沽口石縫炮台和北炮台發起攻擊,守將直隸提督樂善率軍奮力抵抗,激戰一天,守台將士全部壯烈犧牲。駐守南炮台的僧格林沁將炮台交給新任直隸總督恆福,自己率先逃走。隨後,恆福將炮台和全部軍火物資拱手交給敵人,也逃回了天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