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中藥]

大戟[中藥]

京大戟,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大戟 Rupr.的乾燥根。秋、冬二季採挖,洗淨,曬乾。

生理特性

本品呈不整齊的長圓錐形,略彎曲,常有分枝,長10~20cm,直徑1.5~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縱皺紋、橫向皮孔樣突起及支根痕。頂端略膨大,有多數莖基及芽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類白色或淡黃色,纖維性。氣微,味微苦澀。

產 地

主產於江蘇、四川、江西、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

炮製方法

1、京大戟: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醋京大戟:取淨京大戟,照醋煮法(附錄ⅡD)煮至醋吸盡。(每100kg京大戟,用醋30kg)

性 味

味苦,性寒。

歸 經

歸肺、脾、腎經。

功 能

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作用。

主 治

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癧痰核。

相關配伍

1、《活法機要》:用大戟與大棗同煮,去大戟不用,食棗,治水腫腹水。

2、《傷寒論》:與甘遂、芫花等峻下逐水藥同用,如十棗湯可治水腫腹水。

3、《本草匯言》:配當歸、白朮、生半夏為丸服,治頸間癰疽。

用法用量

1.5~3g。入幾散服,每次1g;內服醋制用。外用適量,生用。

禁 忌

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相關論述

《臨床常用中藥手冊》:京大戟苦寒下泄,通利二便,為瀉水逐飲之峻藥,其作用和甘遂相似而力稍遜,適用於水腫喘滿、痰飲積聚等實證。消腫散結,外用於癰腫瘡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