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香油坊

大慈閣香油坊

大慈閣香油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閣香油坊是我國最古老的香油坊之一。

大慈閣香油概況

大慈閣大慈閣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香油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大慈閣香油坊是我國最古老的香油坊之一。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大慈閣香油特色

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採用的是“水代法”(傳統小磨工藝法)生產,這是一種最優秀的工藝。小磨香油的主要工具就是石磨。芝麻炒熟後,通過石磨的研磨,形成醬坯。在醬坯中倒入一定比例的優質飲用水,利用油水比重不同,將油從醬坯中代換出來,在現行的國家標準中稱為“水代法”。

大慈閣香油的“水代法”工藝具體有四大好處:

一、芝麻胚胎培育

大慈閣香油營養豐富,關鍵在於原料投料前,先將芝麻培育成芝麻胚胎,促進生成對人體有益的芝麻酚、芝麻素、芝麻酚林素等營養物質。經科學研究,這一技術與現代生命科學高度吻合。這是其它工藝所不具備的。 

二、傳統石磨磨製

石磨磨製過程是低溫、低壓,過程溫度僅60—65℃,所以不會破壞香油中的芳香味物質及功能性營養成份。而金屬榨油設備生產過程易產生高溫、高壓,過程溫度高達260℃,香油中芳香味物質及功能性營養成份被完全破壞。 

三、傳統水代法取油

大慈閣香油採用優質飲用水輕鬆實現油胚分離,取油過程無需添加任何化學溶劑,所以不存在任何化學溶劑殘留。因此,用這種方法製取的香油是完全健康的。

四、專有物理淨化技術  

大慈閣香油採用專有物理過濾技術,以天然植物纖維作介質,經恆溫自然沉澱、物理過濾,濾掉香油中雜質、異物,淨化後大慈閣香油外觀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

千年古寺大慈閣

大慈閣建於宋元時期(公元1227年),是一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古寺。

大慈閣千年古寺大慈閣

據載,大慈閣為元代蔡國公張柔所建,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築。大慈閣重檐三層,歇山布瓦頂,底岐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登上三層閣樓,可以鳥瞰保定全市景致。

歷史上曾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古詩句讚美大慈閣。

大慈閣是一組壯觀的古建築群體,坐北向南。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慈閣和關帝廟。

天王殿門前置石獅一對,門楣上嵌“真覺禪寺”橫額。天王殿內梁架上遺存有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繪製的龍棉枋心墨線小點金彩畫痕跡。穿過天王殿,東西有鐘鼓二樓對稱而立,迎面是主體建築---大慈閣。

鐘鼓二樓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兩層。

大慈閣通高31米,閣前是22級台階,移目閣內,觀音菩薩矗立於蓮瓣須彌座上,神態安然。觀音像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種法器。閣內兩側有壁畫十八羅漢及經變故事,為清末作品,尚清晰可見,神態各異,是閣內藝術珍品。二、三層皆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閣內藻井、檁枋均繪旋子彩繪,四周作圍廊,依欄鳥瞰,市井民宅歷歷在目。登上三層,憑窗極目,西部群山盡收眼底。

大慈閣背後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關帝廟,原名“漢壽亭侯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為歇山式建築,前置卷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稱倒座關帝廟,在全國罕見。

2006年,大慈閣作為古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