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殿

大悲殿

古鎮余西大悲殿。作者任俠家。 余西龍城,起於唐代,坐落長江口北岸,古海漕遺水龍游溝之西,范公堤內;呂泗至揚州運鹽河環繞城南而過,谷歌地球清晰可見;地標: 32。02,16.83,,N 121。O9,46.63,,E 北出龍城登瀛門,自衙門口沿北街東行,過嬰堂溝頭、精進書院,至東后街十字路口,達季氏百歲坊山門堂,此乃一諾堂季氏宗祠余西大悲殿山門。

余西古鎮大悲殿。作者江蘇通州市任俠家。
余西龍城起於唐代,坐落長江口北岸,古海漕遺水龍游溝之西,范公堤內;呂泗至揚州運鹽河繞城南而過,谷歌地球清晰可見;地標:
32。02,16.83,,N
121。O9,46.63,,E
北出龍城登瀛門,自衙門口沿北街東行,過嬰堂溝頭、精進書院,至東后街十字路口,達一諾堂季氏百歲坊山門堂,此乃季氏宗祠余西大悲殿山門。
穿山門堂北行,沿夾河車路,過護城河,直至外護城河陰,一路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車路北端,有朝東土地堂,路人藉以小憩,避雨;土地堂後,西延,狹長義冢直抵紅廟宅溝後。
土地廟旁,木橋接通北岸;河陽西行,過土壩,達通州名勝大悲殿。
祠周,河溝環繞,蘆葦茂密,雜樹錯落,野趣橫生,滿眼原生態。
祠前罩壁高聳。前殿朝向殿內,祠門向南開在前殿正中,祠門堂、前殿內,彩繪神像、泥馬,栩栩如生。大殿、後殿供奉佛像,金碧輝煌,香火不絕。西廂房供奉季氏祖先牌位,悠古肅穆,春秋二季隆重紀祀。東廂作廚房,接待室,祠僧起居室;有東北角門供日常出入。
前殿東南角,魁星樓內,供奉魁星,麻臉跛足,單腿踏巨鯉背脊之上;學子到此,皆恭敬瞻仰。
祠內儒、釋、道三教並存,和諧共處;余西三官殿亦然;此乃余西龍城一大特色。
前院東部,兩株千年北宋古梅,一順向西半臥斜傾。西株以鐵柱支撐,東株下砌磚牆順勢墊托。兩株宋梅主幹皆開裂,向上一面,韌皮層及樹幹主體木質部,全朽空,僅剩乾體下部韌皮層及少量殘存木質部維持生存;樹幹滿生青苔,恰似倆蒼龍蜿蜒欲升。然而,兩株宋梅生命力仍極頑強;每年春暖,老乾嫩枝,綠葉叢生,白花帶粉,艷麗動人;初夏陰雨,梅子串串,掛滿枝頭。
穿過前院偏西花崗岩孝子石坊,可至前院西部。有貞孝石坊,鑲嵌在西端南圍牆中。行人穿過大殿東西山牆外磚拱門,可穿行於前、後院之間。祠內滿植奇花異木,四季長青,鮮花滿園。
出後院西北角門,護祠河上砌有石拱橋,橋下活水注入祠牆外金魚池;余西民風純樸,無人私捕金魚。過石拱橋,西北伏假山一坐,古柏蒼翠,小河環繞,滿植荷花,花崗岩石板鋪就四座小橋。攀山頂,樹隙間遠眺,木橋流水,農舍水車,歷歷在目。鄉民到此,讀書,奕棋,閒聊,嬉鬧;革命者藉此喑中碰頭聚會。幼時,常結伴前往,其樂無窮。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余西初級中學遷來大悲殿,不久,余西民中亦合併過來。
其中一株宋梅,被余西國小遷去,枯死!另一株宋梅,余西國中保護不力,亦枯死!痛心!痛心!痛心!欲怒,人微!欲哭,無淚!筆者曾水墨淡彩,塗鴉一畫,謹為龍城二國寶級北宋古梅祭!
宋梅西側,一株古紫微,在改建校舍時被毀。現僅存前院古銀杏一株,獨守校園。
四年前,余西國中合併至海洪國中,余西國小代管大悲殿校舍,部份出租給個體戶,辦玻璃儀器廠。
筆者建議:在曹頂、柳敬亭故里,立即保護大悲殿遺址、古木,並改建為曹頂(曹鼎)、柳敬亭(曹永昌)紀念園;成為地方博物、旅遊、影視、體育、歷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