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希夷巷和小希夷巷

“大希夷和小希夷”二巷地處泉州市舊城區東北部,今泉州市一中和西面,二巷彼此連線,大希夷巷與環城北路相連,小希夷巷接梅石路。此處原有大、小二個希夷宮,是泉州人為了祀奉宋代賜號希夷先生而建的,二巷因此而得名。

“大希夷和小希夷”二巷地處泉州市舊城區東北部,今泉州市一中和西面,二巷彼此連線,大希夷巷與環城北路相連,小希夷巷接梅石路。此處原有大、小二個希夷宮,是泉州人為了祀奉宋代賜號希夷先生而建的,二巷因此而得名。

希夷先生姓陳名摶(音同團),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五代、宋初著名道士,毫(音同舶)州真源(今安徽毫縣)人,另一傳說是普州崇龕(音同勘) (今四川安岳)人。據《宋史》傳載,陳摶在後唐長興中(公元9 30~9 33年),舉進士不第,深感仕途子難於插足,遂絕意官場,並作詩明志日: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綬縱榮曾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終於‘‘攜取舊書歸舊隱”,隱居於武當山。據傳服氣、辟穀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後又遁跡華山。據載云: “能一睡百餘日不起,當時遠近都認為其經久修煉,道行高超,能知未來過去,又因其所讖(音同趁)言多驗,益使遐邇奉服,比之於活神仙”。宋太宗常召其詢問國家大事,答多不虛,便賜號為: “希夷先生’’,蓋取老予道德經所云: “視之不見名日希,聽之不聞名日夷’’,意為陳摶的道行之高,已經進入老予所謂薜無視無聽力之境界了。陳摶一生著有《無極圖》 (刻於華山石壁)、 《先天圖》、 《指玄篇》等。認為萬物一體,只有超絕萬有之“一大理法’’存在。其學說後經周敦頤、邵雍加以推演,成為宋代理學組成部分。《指玄篇》言導養、還丹之事。陳持還擅於“鎖鼻術”常閉門臥睡,累月不起,道教中稱之為。‘‘陳摶老祖”。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宗教,魏晉時傳入泉州。陳摶卒後,宋廷為之建宮、建亭立碑等,其後,各地百姓聞風回響,仙壇遍布全國。宋元時期,是泉州對外貿易最為活躍的時期,很多國內外商人在此經商貿易,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宗教和文化。泉州人思想上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的浸染,非常敬仰這位全國著名遣士,就在原泉州舊城城北朝天門外右側建立了一座“希夷宮’’,來祀奉這位道行高超的道士。初建時的希夷宮規模甚小,難以容納人們進宮禮拜,香火不旺。及至元代末年,另於城北地勢高曠的地方建一規模較大的的新宮,新宮廟宇軒昂,仍取名“希夷宮’’,原先小廟不忍拆毀,後人遂按廟的大小稱之為“大希夷宮”和“小希夷宮’’,後來由於人們沿宮附近建房,形成了街巷,於是人們就把所在的巷稱之為“大希夷巷”和“小希夷巷’’,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