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化學教程

大學化學教程

《大學化學教程》,由西南石油大學化學教研室編寫,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本書可作為高等工科院校非化工類有關專業學生的教材,還可供職大、函大、夜大等師生及工程技術人員使用、參考。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1

基本信息

作者:西南石油大學化學教研室
ISBN:10位[7502162062]13位[9787502162061]
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未知
定價:¥35.00元

內容提要

本書將原分屬於高等工科院校部分專業的普通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的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對教材內容作了一些充實、調整或取捨。全書共分13章,內容包括:物質的聚集狀態、化學熱力學基礎、電解質溶液和解離平衡、電化學基礎、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單質和無機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相平衡、化學動力學、表面化學與膠體化學、化學與環境保護等。本書反映科技新成果,注重套用,知識面廣,深淺適度。
本書可作為高等工科院校非化工類有關專業學生的教材,還可供職大、函大、夜大等師生及工程技術人員使用、參考。

圖書信息2

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化學教程
ISBN:750258775
作者:張小林//屈芸//金明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定價:38
頁數:369
出版日期:2006-8-1
版次: 1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簡介

大學化學課程作為高等教育中實施化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運用化學的理論、觀點、方法審視公眾關注的環境、能源、材料、生命科學等社會熱點問題。把化學的理論方法與工程技術的觀點結合起來,用化學的觀點分析、認識工程技術、社會現象中的有關問題。
本書共分十六章,第一章至第四章及第七章,以化學反應基本原理及化學反應為主線,介紹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基本知識,論述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及其與能量的關係;揭示物質微觀結構與性質的內在聯繫,並以化學平衡為基礎,討論酸鹼反應、沉澱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和配位反應;同時穿插能源、化學電源及金屬腐蝕。第五章、第六章以物質結構及物質性質為主線,運用化學理論從微觀上介紹原子、分子、晶體的結構與特徵及其與周期性的關係。第八章、第九章介紹元素化學,包括s區、p區、ds區、d區和f區元素。第十章至第十三章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為主線,探討分析過程中的誤差及對分析結果進行正確評價,以化學分析為主,討論酸鹼滴定、配位滴定、氧化還原滴定、沉澱滴定、重量分析以及吸光光度分析。第十四章選擇性地介紹了部分現代儀器分析法,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介紹了分析化學中常見的分離和富集技術及複雜物質分析示例。
本書全面採用國家法定單位制,各章後面均有小結、複習思考題及習題,書後附有附錄及參考文獻。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應化理科、化工及相關工科專業教材。

目錄

第一章化學熱力學與能源1
第一節熱力學基本概念1
一、體系和環境1
二、狀態和狀態函式1
三、化學計量數反應進度1
四、熱和功2
五、熱力學能3
第二節反應熱3
一、熱力學第一定律3
二、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焓3
三、反應標準摩爾焓變的計算5
第三節能源6
一、世界能源的結構與能源危機6
二、潔淨煤技術7
三、核能8
四、新型能源9
五、合理用能的基本原則10
本章小結10
複習思考題10
習題11
第二章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13
第一節化學反應的方向和吉布斯函式變13
一、影響反應方向的因素13
二、反應自發性的判斷15
三、反應的標準摩爾吉布斯函式變的
計算及套用17
第二節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和化學平衡19
一、反應限度的判據與化學平衡19
二、平衡常數與多重平衡規則19
三、化學平衡的有關計算21
四、化學平衡的移動及溫度對平衡常數
的影響23
第三節化學反應速率24
一、濃度的影響和反應級數24
二、溫度的影響和阿倫尼烏斯公式25
三、反應的活化能和催化劑26
四、鏈反應和光化反應26
本章小結27
複習思考題28
習題29
第三章酸鹼反應31
第一節溶液的通性31
一、非電解質溶液的通性31
二、電解質溶液的通性34
第二節酸鹼理論概述34
一、酸鹼的電離理論35
二、酸鹼的溶劑理論35
三、酸鹼的質子理論36
四、酸鹼的電子理論37
五、軟硬酸鹼理論38
第三節酸鹼平衡中有關的計算39
一、溶液的pH值39
二、酸鹼平衡中有關的計算39
第四節緩衝溶液41
一、同離子效應41
二、緩衝溶液41
第五節沉澱反應43
一、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和溶解度44
二、沉澱的生成和溶解46
三、沉澱反應的某些套用49
本章小結50
複習思考題51
習題52
第四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電化學54
第一節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54
一、氧化數54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55
第二節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55
一、氧化數法55
二、離子?電子法56
第三節電極電勢58
一、原電池58
二、標準電極電勢60
三、電極電勢公式63
第四節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和程度65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65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程度67
三、氧化還原反應的速度68
第五節元素電勢圖及其套用69
一、元素標準電極電勢圖及其套用69
二、ΔfGm?N圖71
第六節電解71
一、分解電壓超電勢72
二、電解池中兩極的電解產物73
三、電解的套用73
第七節金屬腐蝕及防護74
一、腐蝕的分類74
二、腐蝕電池的非平衡電勢和腐蝕速率75
三、金屬腐蝕的防護76
第八節化學電源77
一、鋅錳乾電池77
二、蓄電池78
三、微型電池78
四、燃料電池79
本章小結79
複習思考題80
習題82
第五章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85
第一節原子結構的近代概念85
一、波函式85
二、電子云87
三、量子數89
第二節多電子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90
一、基態原子中電子分布原理90
二、多電子原子軌道的能級90
三、基態原子中的電子分布91
四、簡單基態陽離子的電子分布93
五、元素周期表與核外電子分布的關係93
六、元素周期表94
第三節原子性質的周期性94
一、原子半徑94
二、電離能和電子親和能96
三、電負性97
四、元素的氧化數98
五、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98
本章小結99
複習思考題99
習題100
第六章分子結構102
第一節化學鍵參數102
一、鍵能102
二、鍵長102
三、鍵角103
第二節價鍵理論103
一、共價鍵103
二、離子鍵103
第三節分子的幾何構型105
一、價鍵理論的局限性105
二、雜化軌道理論105
三、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107
第四節分子軌道理論109
一、分子軌道的基本概念109
二、分子軌道的形成109
三、分子軌道的能級110
四、分子軌道的套用110
第五節分子間力和氫鍵111
一、分子的極性111
二、分子間力112
三、氫鍵113
第六節離子的極化113
一、離子的極化作用和變形性113
二、離子的附加極化作用114
第七節晶體的結構114
一、晶體的基本類型114
二、過渡型的晶體116
三、晶體的缺陷與非整比化合物116
本章小結117
複習思考題118
習題118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和配位反應119
第一節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19
一、配位化合物的組成和結構119
二、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21
第二節配位化合物的化學理論122
一、價鍵理論122
二、晶體場理論127
第三節螯合物130
一、螯合物的概念130
二、螯合劑131
三、生物學中的螯合物示例132
第四節配位化合物中的解離平衡132
一、配位化合物的穩定常數132
二、配位平衡的移動135
第五節配位化合物及配位化學的套用138
一、在分析、分離中的套用138
二、在冶金方面的套用138
三、在電鍍方面的套用139
四、在生物和醫藥方面的套用139
本章小結139
複習思考題140
習題142
第八章s區和p區元素144
第一節s區元素144
一、s區元素概述144
二、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性質144
三、氧化物146
四、氫氧化物148
五、鹽類150
六、配合物152
第二節p區元素152
一、鹵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52
二、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63
本章小結177
複習思考題178
習題178
第九章d區、ds區和f區元素180
第一節過渡元素180
一、過渡元素原子的特徵180
二、鈦族、釩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80
三、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83
四、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85
五、鐵系、鉑系元素及其化合物187
六、銅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91
七、鋅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93
第二節鑭系元素、錒系元素及其化
合物196
一、鑭系元素、錒系元素概述196
二、稀土元素197
第三節生物無機化學簡介198
本章小結198
複習思考題199
習題200
第十章定量分析化學導論202
一、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202
二、分析方法的分類202
三、分析方法的進展203
四、定量分析的過程203
五、定量分析的誤差204
六、有效數字及運算規則206
本章小結207
複習思考題207
習題208
第十一章滴定分析209
第一節滴定分析法概述209
一、滴定分析過程和分類209
二、滴定分析法對化學反應的要求和
滴定方式209
三、標準溶液的配製、基準物、基準
溶液210
四、滴定分析的計算210
第二節酸鹼滴定法212
一、弱酸鹼溶液中各物種的分布212
二、酸鹼溶液中pH值的計算214
三、緩衝溶液219
四、酸鹼指示劑220
五、酸鹼滴定基本原理221
六、終點誤差224
七、酸鹼滴定法的套用226
八、非水溶液中酸鹼滴定簡介228
第三節配位分析法230
一、配位分析法概述230
二、氨羧配位劑與配位平衡231
三、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235
四、終點誤差237
五、金屬離子指示劑239
六、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241
七、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途徑243
八、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套用244
第四節氧化還原滴定法245
一、概述245
二、氧化還原滴定原理247
三、氧化還原滴定指示劑249
四、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250
五、終點誤差250
六、氧化還原滴定的預處理252
七、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套用252
本章小結255
複習思考題256
習題257
第十二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澱滴定法259
一、重量分析法概論259
二、沉澱重量法沉澱形式和稱量
形式的要求259
三、沉澱的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260
四、沉澱的形成和沉澱的純度261
五、沉澱條件的選擇264
六、有機沉澱劑265
七、沉澱的過濾、洗滌、烘乾或灼燒266
八、重量分析結果的計算266
九、沉澱滴定法267
本章小結270
複習思考題272
習題273
第十三章吸光光度法275
第一節概述275
一、光的基本性質275
二、分子吸收光譜的形成275
三、物質的顏色與光的關係276
四、目視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的特點277
第二節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77
一、透射比和吸光度277
二、朗伯?比耳定律278
三、摩爾吸收係數和桑德爾靈敏度278
第三節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及其儀器279
一、目視比色法279
二、吸光光度法279
三、分光光度計及其基本部件279
第四節顯色反應及顯色條件的選擇281
一、顯色反應的選擇281
二、顯色條件的選擇282
三、顯色劑284
四、三元配合物的光度特性簡介286
第五節光度法的誤差及測量條件的
選擇286
一、對朗伯?比耳定律的偏離286
二、吸光度測量的誤差及測量條件的
選擇287
第六節吸光光度法的套用289
一、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吸光
光度法289
二、多組分分析290
三、光度滴定290
四、弱酸和弱鹼解離常數的測定291
五、配合物組成的測定291
六、雙波長分光光度法292
第七節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293
第八節紅外吸收光譜法294
一、基本原理294
二、紅外光譜圖的表示方法294
三、紅外光譜的特徵吸收頻率及其與
分子結構的關係294
四、紅外光譜圖圖譜解析296
五、紅外光譜法套用297
第九節分子螢光分析法299
一、原理299
二、激發光譜和發射光譜299
三、螢光分析儀301
四、溶液的螢光強度301
五、螢光分析法及其套用302
第十節流動注射分析303
一、概述303
二、分析過程及其原理303
三、儀器設備305
四、流動注射分析的套用306
本章小結307
複習思考題307
習題308
第十四章現代儀器分析法簡介310
第一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11
一、概述311
二、基本原理311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312
四、定量分析方法313
五、特點及套用313
第二節電位分析法314
一、基本原理314
二、指示電極和參比電極314
三、離子選擇性電極316
四、直接電位法318
五、電位滴定法319
第三節色譜分析法320
一、概論320
二、色譜分析法的原理320
三、色譜定性和定量分析323
四、氣相色譜儀及氣相色譜法的特點324
五、高效液相色譜儀及高效液相色譜法
的特點326
本章小結327
複習思考題327
習題328
第十五章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與
富集方法329
第一節沉澱分離法329
一、常量組分的沉澱分離329
二、痕量組分的共沉澱分離和富集330
第二節液?液萃取分離法330
一、萃取分離的基本原理330
二、重要的萃取類型333
第三節離子交換分離法334
一、離子交換劑的種類和性質334
二、離子交換的親和力336
三、離子交換分離操作過程337
四、離子交換法套用示例337
第四節薄層色譜分離法337
一、方法原理338
二、薄層的製備和展開338
三、薄層色譜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339
第五節一些新的分離與富集方法簡介339
一、超臨界流體萃取分離法339
二、毛細管電泳分離340
三、膜分離341
本章小結341
複習思考題342
習題342
第十六章複雜物質的分析示例343
第一節矽酸鹽分析343
一、矽酸鹽系統分析方案343
二、矽酸鹽試樣的分解及測定344
第二節銅合金分析347
一、銅合金試樣的分解347
二、銅鋅的連續測定347
三、鉛的測定347
四、鐵和鋁的測定(硫氰酸鹽法和鋁試
劑光度法)347
第三節廢水試樣分析348
一、金屬元素的測定348
二、有機物污染綜合指標的測定349
第四節中草藥有效成分綜合分析350
本章小結356
複習思考題356
習題356
附錄357
附錄1某些水合離子的標準生成焓、
標準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和標準熵的
數據(298.15K)357
附錄2標準熱力學數據(298.15K,
100kPa)357
附錄3解離常數(298.15K)358
附錄4溶度積常數(298.15K)359
附錄5常見配離子的穩定常數360
附錄6標準電極電勢(298.15K)360
附錄7常用氧化劑、還原劑及其反應
產物362
附錄8常見陽離子、陰離子的主要鑑定
方法363
附錄9國際原子量表(以12C相對原子
質量=12為基準)36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