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雙帶小丑

dd
中 文 名: 大堡礁雙帶小丑
俗名別名: 雙帶小丑、新娘
英 文 名: Barrier reef Anemonefish
拉丁學名: Amphiprion akindynos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澳大利亞東部(大堡礁和珊瑚海,以及新南威爾斯北部)、新喀里多尼亞以及羅亞爾特群島(Loyalty Islands)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亞熱帶,南緯10-32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置卵型
食性 雜食性

大堡礁雙帶小丑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0-11條 背鰭軟條(總數):14-17條 臀鰭鰭棘:2條 臀鰭軟條:13-14條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大,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鈍圓形;尾鰭呈截形,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成棕褐色,眼睛前方灰紅色。眼睛後方具一鑲黑緣至白色寬環帶,背鰭中段至肛門間另具一鑲黑緣之白環帶。背鰭棕褐色,胸鰭、腹鰭和臀鰭均為棕黃色,尾柄和尾鰭白色。大堡礁雙帶小丑與阿氏雙帶小丑(Amphiprion allardi)以及太平洋雙帶小丑(Amphiprion chrysopterus )較為相似,區別在於大堡礁雙帶小丑的體色為一致棕褐色,而後兩者則為黃黑色;在體中央的白帶方面,前者為跨越背鰭的環帶,而後兩者的白帶只達至背鰭基部,並不向上穿越。除此之外,大堡礁雙帶小丑與其他雙帶小醜族群的最大區別在於尾鰭的顏色,前者為一致白色,後者則為黃色,很容易分辨。
首先要提供不少於130升水的活動空間,以及營造各種可供躲藏的洞穴。大堡礁雙帶小丑具小許領域性,所以在添加魚兒時,大堡礁雙帶小丑應該安排在中間的批次中。與大部分雀鯛科魚種一樣,大堡礁雙帶小丑很少會啄食珊瑚,所以生態缸的朋友就可以放心了。食物準備上,冰凍魚蝦肉、無脊椎動物以及人工海水魚飼料等均可。大堡礁雙帶小丑對水質和食物的要求都不高,體質強健,非常易養。如果能為其提供奶嘴海葵(Entacmaea quadricolor)、念珠海葵(Heteractis aurora)、紫點海葵(Heteractis crispa)、公主海葵(Heteractis magnifica)、白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haddoni)以及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那么就可以欣賞到小丑魚與海葵共生的妙趣生態現象了。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9cm4

習性 棲息於瀉湖和外礁區水深1-25米之間的水域,與奶嘴海葵(Entacmaea quadricolor)、念珠海葵(Heteractis aurora)、紫點海葵(Heteractis crispa)、公主海葵(Heteractis magnifica)、白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haddoni)以及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主要以浮游生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大堡礁雙帶小丑其他資料
補充說明 大堡礁雙帶小丑在市場上較為常見,價格便宜,購買時注意與阿氏雙帶小丑(Amphiprion allardi)以及太平洋雙帶小丑(Amphiprion chrysopterus )的分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