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學家

大哲學家

書名:大哲學家作者:(德國)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0年01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卡爾·雅斯貝爾斯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大哲學家》是其所構想三卷巨著中僅完成出版的一卷。在《大哲學家(修訂版)(套裝共2冊)》中,雅斯貝爾斯跳出尚以歐洲為中心的存在主義哲學框架,而以哲學家著作的獨創性和相似的思維方式為取向,將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學家劃分為思維方式的創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創性形上學家三種類型。《大哲學家(修訂版)(套裝共2冊)》是大手筆寫大家的學術典範,資料豐富,層次分明,學術性強,思想深刻,分析精闢,評論準確,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大哲學家》是哲學大師雅斯貝爾斯晚期所構想的三卷巨著中僅完成的一卷,於1957年在德國出版。在本書中,雅斯貝爾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歐洲為中心的存在主義哲學框架,也突破了哲學史的編年史的寫作方法,而是以哲學家著作的獨創性和相似的思維方式為取向,將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學家劃分為思維方式的創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創性形上學家三種類型,詳細地闡述了他們光輝的哲學思想。本書確係大手筆寫大家的思想風範,學術性較強,資料豐富、層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闢。

編輯推薦

卡爾·雅斯貝爾斯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大哲學家》是其所構想三卷巨著中僅完成出版的一卷。在本書中,雅斯貝爾斯跳出尚以歐洲為中心的存在主義哲學框架,而以哲學家著作的獨創性和相似的思維方式為取向,將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學家劃分為思維方式的創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刨性形上學家三種類型。本書是大手筆寫大家的學術典範,資料豐富、層次分明、學術性強、思想深刻、分析精闢、評論準確,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卡爾·雅斯貝爾斯:20世紀德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存在主義大師。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哲學》(3卷本)、《大哲學家》、《尼采其人其說》等。

目錄

前言

導 論

一 關於人類的大人物

二 哲學家與其他大人物的區別

三 大哲學家的標準

四 大哲學家的挑選和編組

(一)編組的必要性及其在歷史上的變化

(二)將哲學家分成的三大組

(三)尋找分組中的原則

(四)為學習者的選擇

五 與哲學家的交往

六 關於大哲學家的爭辯

七 對大哲學家的疑問

思想範式的創造者

蘇格拉底

一 生平資料(公元前469-前399年)

二 思想發展

三 對話

四 蘇格拉底生命的本質

五 法院的起訴

六 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美化

七 影響史

八 蘇格拉底不朽的意義

佛陀

一 生平述略

二 教義與禪定

三 教義的陳述

四 對佛陀創新問題的探討

五 發展史

六 佛陀與佛教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孔子

一 生平

二 孔子的根本思想:借對古代的復興以實現對人類的救濟

三 孔子的道德、倫理規範

四 根本知識

五 孔子的極限意識

六 有關孔子的人格

七 孔子及其反對者

八 影響史

耶穌

一 宣告

二 耶穌的生平

三 對耶穌人格的看法

四 耶穌的影響

有關思想範式創造者的討論

一 闡釋的方法

二 為什麼單單是這四個人

三 這四位大師的共同點和差異

四 我們對待四大哲學範式創造者的態度

思辨的集大成者

柏拉圖

一 生平和著作:理解柏拉圖的前提

(一)柏拉圖的生平(公元前428~前347年)

(二)柏拉圖的著作

(三)理解柏拉圖的前提

柏拉圖的哲學

(一)柏拉圖的思想

(二)可表達的問題

(三)理念、辯證法、厄洛斯

(四)柏拉圖思想的特殊領域

三 特色與評論

(一)柏拉圖的總體評價

(二)柏拉圖的局限性

(三)柏拉圖對我們的意義

四 歷史影響

奧古斯丁

一 生平和著作

二 從哲學到信仰的認識

(一)皈依基督教

(二)在遵循天啟思想基本原砬疤嵯攏懶⒌惱薴枷氳母謀?

(三)奧古斯丁思想的發展

三 奧古斯丁思想的方法

(一)生存之光與聖經的詮釋

(二)理性和信仰的真理

(三)上帝和基督

(四)啟示信仰中的哲學思想

四 特徵和批判

(一)在首次全部觀點中的人格

(二)與克爾愷郭爾和尼采的比較

(三)基督教思想

(四)奧古斯丁的矛盾

(五)作品風格

(六)人格

五 歷史地位、歷史影響和現實意義

(一)歷史地位

(二)歷史影響

(三)奧古斯丁對我們的意義

康德

原創性形上學家

阿那克西曼德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

柏羅丁

安瑟爾謨

斯賓諾莎

老子

龍樹

附 錄

一 雅斯貝爾斯年表

二 《大哲學家》德文原書目錄中譯文

三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前言

半個世紀以來,哲學雖然從學術的羈絆中被解放出來了,但同時給人感覺哲學在墮落。在眼下無政府主義偶然論思想之獨斷專行的風暴之中,如若歷史的本質能衝破哲學習俗之表象、並且我們也能由此得到啟示的話,那么我們便贏得了一次機會,從而為把握我們時代的本質而奮鬥。我希望能藉此書參與到這場變革的進程這中去。 哲學之世界歷史乃是由黑格爾首次提出而為公眾所意識到的,但今天談到這一點概念時其內涵跟黑格爾時代卻是完全不同的,它已經變成了當代哲學思考的一大要素。 一方面,哲學是需要其歷史的。當代的思想可以在它的過去中獲知,由它與過去的關係,可以勾勒出其思想之本質。當代思想當然也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