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伴金村

在奈良縣葛城市,有祭祀大伴金村的金村神社。 “(大伴)金村,仕仁賢朝。 於是,金村奉太子即位。

概況

大伴 金村(おおとも の かなむら),生卒沒年不詳,活躍於5世紀後半期到6世紀前半期的日本豪族(大連)。大伴室屋之孫,大伴談之子。也有的世系圖上表明是大伴室屋之子。大伴金村有子大伴磐、大伴狹手彥、大伴咋。也有的世系圖上表明大伴金村有子大伴磐、大伴狹手彥、大伴糠手古、大伴阿被布古、大伴宇遲古,而大伴咋則是大伴阿被布古之子、大伴金村之孫。
498年(仁賢天皇11年),仁賢天皇死後,大伴金村討伐了平群真鳥、平群鮪(平群氏和大伴氏一樣,是日本古墳時代的豪族)父子,使武烈天皇得以即位,並讓自己登上大連之位(大連是當時日本的最高官職)。506年(武烈天皇8年),武烈天皇去世,直系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大伴金村擁立了越前國的應神天皇玄孫、彥主人王之子繼體天皇,並在以後陸續出仕於安閒天皇宣化天皇欽明天皇等各代天皇。
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512年繼體天皇6年)大伴金村承認了百濟提出的割讓任那4縣的要求,以換來五經博士渡來日本。527年(繼體天皇21年)的磐井之亂之際,任命物部粗鹿火為將軍前往鎮壓。但是,進入欽明天皇的時代後,與欽明天皇結親的蘇我稻目(欽明天皇納了蘇我稻目的兩個女兒為妃)的勢力崛起,大伴金村的權勢開始被削弱。540年(欽明天皇元年),新羅合併了任那地區,大伴金村被物部尾輿以其外交政策的失敗(之前割讓任那4縣時,大伴金村接受了百濟方的賄賂)為理由彈劾而失勢,之後開始隱居。從此,大伴氏勢力衰落。(譯者註:蘇我、物部兩族聯手排擠了繼體朝勢力最大的大伴氏,大伴氏退出了日本的核心政治舞台。)
大伴金村晩年居住在攝津國住吉郡的大伴氏城寨,並在那裡死去。住吉區的帝冢山古墳就是大伴金村或其子的墳墓。
在奈良縣葛城市,有祭祀大伴金村的金村神社。
大伴氏是日本古代的中央豪族之一。五至六世紀時十分活躍,曾統率來目部、靫負部、佐伯部等兵力,侍奉宮廷,參加征服磐井之亂及地方豪族等戰爭。與物部氏同任大連之職,是掌握倭王權軍事力量的強大氏族。
大伴金村,是五至六世紀中葉任武烈、繼體、安閒、宣化、欽明5朝的最高執政官大連。成功地擁立了繼體天皇,開創了大伴氏的全盛時期。欽明天皇時,因朝鮮半島經營失敗,遭到了物部尾輿的彈劾而失勢,後大伴氏逐漸衰落。
《大日本史》對此人的記載如下:
“(大伴)金村,仕仁賢朝。仁賢帝崩,皇太子未即位。大臣平群真鳥陰圖不軌,其子鮪適得罪於太子,金村奉命誅鮪。既而請曰:「真鳥逆賊,並除之。」太子曰:「天下將亂,非希世之雄,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連乎。」即使金村將兵圍真鳥宅,縱火攻之。賊不戰而潰。真鳥伏誅。於是,金村奉太子即位。是為武烈帝。帝以金村為大連。帝崩無嗣,金村首建議迎倭彥王於丹波。倭彥王逃避不出。又迎男大跡王於三國立之。是為繼體帝。金村奏請,納手白香皇女,以為皇后。安閒帝行幸三島,金村從之,使金村問良田於縣主飯粒。飯粒乃獻良田四十町,及納其子鳥樹於金村為家僮。欽明帝元年,幸難波祝津宮,問群臣以伐新羅。物部尾輿曰「新羅蓄怨,實由以任那四縣與百濟。」斥為金村失計。金村 懼,乃歸住吉,稱疾不朝。帝遣青海夫人勾子慰問。金村謝曰:「臣所病非他。今諸臣皆謂:『喪任那,職由臣。』故恐懼不朝。」因以鞍馬贈勾子。勾子還奏。乃詔金村曰「卿久竭忠誠,莫慍眾口。」益優寵之,不復問。金村歷事仁賢、武烈、繼體、安閒、宣化、欽明六帝,為五朝大連。有子曰磐、曰狹手彥【日本紀。】、曰阿被布古,阿被布古承父為大部連公。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8畝(其中:田71畝,地87畝),人均耕地0.5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小麥、大麥、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4702.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畝;荒山荒地330.4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73戶已通自來水,有7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2戶。
該村到六苴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農用運輸車0輛,拖拉機0輛,機車1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0戶;建有小水窖58口。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0.2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1.63萬元,畜牧業收入28萬元,年內出欄肉豬163頭,肉牛33頭,肉羊175頭;林業收入3.31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7.3萬元,工資性收入3.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9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6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2人,在省內務工3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本縣內。2010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2萬元,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73戶,共有鄉村人口287人,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47人。其中農業人口287人,勞動力14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15人,漢族172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5人,享受低保2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六苴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六苴鎮衛生院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六苴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六苴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7公里,距離中學8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1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經濟的收入和支出。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7人,女黨員2人。發展重點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 1、基礎設施差; 2、民眾增收難; 3、村內無教育、科技、文化設施; 4、農田水利設施缺乏,農民增收渠道單一; 5、民眾科學文化素質還較低,缺乏支柱產業;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發展核桃產業60畝; 2、大力發展養殖業(其中豬180頭、牛60頭、羊120隻); 3、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