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布依銅排鼓

晉人裴淵在《廣州記》中寫道:“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 ”房玄齡《晉書·南史》:“廣州夷人,寶貴銅鼓。 ”唐代杜佑《通典》:“銅鼓,鑄銅為之,虛其一面,覆而擊其上。

巨型銅鼓“夜郎布依銅排鼓”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隴腳布依族鄉月亮河布依族生態園落成。夜郎布依銅排鼓由主鼓和6個副鼓組成,主鼓厚1.4米,底徑3.64米,腹徑3.60米,面徑3.33米。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諸方國(包括夜郎國)的重要禮器。
關於銅鼓,范曄的《後漢書·馬援傳》中有:“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 這是對銅鼓的最早記載。晉人裴淵在《廣州記》中寫道:“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 面闊丈余。”房玄齡《晉書·南史》:“廣州夷人,寶貴銅鼓。”當時的廣州地域很大,包 括今兩廣絕大部分。駱越系秦漢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個部族,即今之壯族。隋唐以來的文獻 中,更多見到兩廣、滇、黔、川和湘西等地有關銅鼓的記載。《隋書·地理志》:“自嶺以 南,二十餘郡……並鑄銅為大鼓,初成,懸於庭中,置酒以招同類。”唐代杜佑《通典》:“銅鼓,鑄銅為之,虛其一面,覆而擊其上。”提到只有一個鼓面。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 》中描寫銅鼓形象時寫道:“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一頭有面,鼓圓二尺許,面與 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勻,厚二分以外,爐鑄之妙,實為奇巧 ,擊之響亮,不下鳴鼉。”南宋詩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 鼓皆細花紋,極工致,四角有小蟾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