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足綱

多足綱

多足綱節肢動物門單枝動物亞門的 1綱。本綱動物體節成對地癒合成重體節,絕大多數重體節都具 2對步足,所以稱又為倍足類。全世界已記載約8000種,估計總數有1.5萬種。多足綱動物行動緩慢,性喜陰暗潮濕,常棲息於樹皮、落葉、石頭或苔 蘚下面洞穴中常見。在長江以北,除幾種山蛩外,個體較小的帶馬陸類較多。另外,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等亞熱帶地區還發現圓馬陸類。唇顎亞綱:體壁堅硬,含有鈣質。雄性具有特化為生殖肢的步足,根據其位置分為後雄總目和前雄總目。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徵

體長形,分頭和軀幹二部,一般背腹扁平。頭部有1對觸角,多對單眼。口器由1對大顎及1~2對小顎組成。軀幹部由許多體節組成,每節有1~2對前足。用氣管呼吸,排泄為馬氏管。多足類為陸生動物,棲息隱蔽,已知10000多種,常見的包括蜈蚣、馬陸等。

生態分布

多足綱動物行動緩慢,性喜陰暗潮濕,常棲息於樹皮、落葉、石頭或苔 蘚下面洞穴中常見。多以腐爛的植物,黴菌和其他真菌為食。居住在洞穴中的種類也有以動物屍體為食的若干種類因吃植物新生的嫩芽、嫩根而成為農業的害蟲。

多足綱多足綱

具有臭腺的多足綱在處於危險的時候,由臭腺孔放出分泌物以驅逐敵害;無臭腺的蟠形類把身體捲曲成球形,以堅固的背板抗拒敵害的攻擊。當生存條件不適宜時,多足類常成群遷徙。

中國常見的大型多足綱動物多屬於異蛩類和山蛩類,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在長江以北,除幾種山蛩外,個體較小的帶馬陸類較多。另外,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等亞熱帶地區還發現圓馬陸類。

形態適應性

①多體節與多對附肢利於多足綱動物在土壤、石縫中穿行,且行動相對緩慢;

多足綱多足綱

②堅硬的大顎利於咀嚼有機腐殖質和撕裂食物

③臭腺和背板顏色鮮艷是一種主動防禦方式。

多足類大都具有毒性,但在中國醫學中,馬陸與山蛩都可入藥。

多足綱分類

多足綱包括2亞綱2總目7個目:

多足綱多足綱

觸顎亞綱:體長不過幾毫米,體壁柔軟,不含鈣質,全身具有

各種式樣的剛毛,因而俗稱毛馬陸(圖a)。全體由頭部和11~13個體節組成,具有13~17對步足。

唇顎亞綱:體壁堅硬,含有鈣質。雄性具有特化為生殖肢的步足,根據其位置分為後雄總目和前雄總目。

①後雄總目,生殖肢位於身體末端,與雌性交尾時只起扶助作用。包括:蟠馬陸目(圖b)和蛞形目(圖c)。

②前雄總目,生殖肢位於第7體節。包括:績馬陸目、帶馬陸目、姬馬陸目和畸顎目。

代表動物

蜈蚣

體扁平,每體節有1對步足,分石蜈蚣、蜈蚣和地蜈蚣三類,約有2 800種。石蜈蚣類軀幹有18個體節,步足15對;蜈蚣類為15~27體節,步足21~23對;地蜈蚣類體節多,變化大,步足31~170對。蜈蚣軀幹部第1對附肢特彆強大,形成顎足,末節成為毒爪,顎足內有毒腺。蜈蚣肉食性,以毒爪刺入捕獲物體內,注入毒素使之麻痹,再咬破體壁,攝食體內組織器官等柔軟部分。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ilans),為習見種類,一般長100毫米,最大可達150毫米,背側深綠,有光澤,頭及第1體節背板紅色。生活在潮濕陰暗處。整體乾制,可入藥。蚰蜒(Thereuonema),步足15對,細而長,易脫落,俗稱“錢串兒”,室內有時發現。

蜈蚣蜈蚣

馬陸

體圓

馬陸馬陸

柱狀,軀幹部體節少的10餘節,多的可達100多節。第1體節無足, 第2~4體節各具1對步足,其餘體節各具2對步足,因此屬倍足類。從胚胎髮育上觀察,每一體節實由2個體節癒合而成。習見種如巨馬陸(Prospirobo-lus),體粗大,頭平滑,軀幹部黑褐色。生活在潮濕山林間,運動緩慢。山蛩蟲(Orthomorpha),體帶狀,黑褐色,17~20體節,觸之能曲捲成球。生活在潮濕草叢間或石塊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