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智欽寺

多智欽寺

聞名遐邇的多智欽寺全名為“多智欽大密悉地吉祥光明洲”,它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中《龍欽寧提》傳承的母寺。多智欽寺位於青海省多科山谷之章欽灘,這裡風景如畫、地處三縣交會之地帶。寺院距離色達縣縣城65公里,班瑪縣縣城80公里,壤塘縣縣城130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多智欽寺 智欽寺

多智欽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以前,當時寺院的名字叫做德鄔秋吉貢巴,是一座薩迦派(俗稱花教)寺院。後來,由於蒙古軍隊的入侵,秋吉貢巴中的大多數僧人遷移去了安多地區,留下來的僧人逐漸成為寧瑪派的追隨者。

多智欽的“多”字是以多智欽寺所處的多科山谷而命名的,“智欽”在藏語中是“大成就者”的意思。關於“智欽”二字的出處有很多種說法,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以往蒙古軍隊入侵西藏期間,第一世多智欽仁波切來到桑耶寺朝聖時,當他來到桑耶寺護法殿中向護法神白哈爾的像指責說:“你如果無力擊退蒙古軍隊,你就不是佛教的護法神。”時,白哈爾神像向多智欽仁波切低頭表示聽從命令。其後仁波切到桑耶赫波日山頂做煙祭法事時,煙祭的熏煙升到虛空變成大鵬鳥的形象飄向蒙古軍隊的陣地而擊退了入侵藏地的蒙古軍。第一世多智欽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大成就者,他在藏地顯現了很多神通,故“智欽”是大成就者的含義而命名於寺名。

歷史

多智欽寺,始建於一八一○年,是川、甘、青邊界地區著名的寧瑪派寺院。

多智欽寺的成名不在於寺院建築的堂皇宏大,它只是建在林間谷地,多柯河畔的一座普通寺院。正是這樣一座普普通通的寺院,從建寺至今,先後為藏區培養出了一千多位「大堪布」,稱得上是藏區的高等學府,由此而名聲大震,目前仍有兩位活佛在美國和印度弘法。該寺規模不大,現有僧人九十多位,除了大經堂、講經院、禪修院、大夥房外,還有散落在周邊的數百間僧舍。

歷代住持

寺院建築寺院建築

龍欽寧提》是18世紀由仁增•晉美林巴(持明無畏洲)尊者以掘藏的方式發掘出的“伏藏”法,屬於大圓滿法中最高的極密無上部心髓法門。所謂“龍欽”乃廣大法界之含義也,而“寧提”意為心髓。《龍欽寧提》它凝集了早期心髓法門的精華,將心髓教法推向了最高峰。

第一世多智欽是仁增晉美林巴的主要弟子。他被冠以“法主”之名,這意味著他是龍欽寧提傳承的法座持有者和主要的弘傳者。這就是為什麼多智欽是龍欽寧提傳承中僅次於仁增晉美林巴的最重要的上師之原因。多智欽被認定為《龍欽寧提授記指南》中預言的赤松德贊王之子穆茹贊普的化身。根據授記,《龍欽寧提》是赤松德贊與穆茹贊普共有的法門。

晉美林巴尊者對第一世多智欽仁波切授記了建立法座所在根本道場的地形特徵,指出如果能在找到該地並建立道場,將使得龍欽寧提的法脈興盛不衰。為尋找到上師所授記的聖地,第一世多智欽仁波切回到了故鄉。

由於眾生的業力,多智欽寺的選址和建寺曾經幾經周折。第一世多智欽仁波切最先為多智欽寺選址在西瓊寺附近,此寺藏名為卓登能珠(意為利生事業自然元成)。後來,又曾遷建在色達縣扎欽,寺名雅隆白瑪果,其意為蓮花莊嚴寺,現在雅隆活佛駐錫的殊勝道場,此道場也是很殊勝的清靜道場。最終,多智欽仁波切終於如願在如今班瑪縣境內的章欽灘找到了晉美林巴授記的寶地。此地群山環抱、山水秀美,具足殊勝之徵相。第一世仁波切在這裡創建了閉關房,作為未來建寺的吉祥緣起。

第一世多智欽仁波切圓寂後,他的上首弟子之一,大智者嘉色賢潘塔伊前來擔任了一段時間多智欽的代理住持。嘉瑟在雅礱貝瑪固寺開創了一年一度的為期四十五天的《幻化網秘密藏續》講修法會。第一年時華智仁波切給嘉瑟擔任助教,然後他自己又主持了兩屆這樣的法會。華智仁波切和紐西龍多在色山谷和多山谷多智欽的法座附近待過九、十年左右。

第二世多智欽晉美彭措炯尼降世。他一生的經歷跌宕而坎坷,充滿了神通和奇蹟。在來自法界的空行母的指引以及護法山神的協助下,仁波切來到如今的班瑪縣境內的章欽灘--如今多智欽寺的所在地。在這裡,一位名叫冉邀滾扎的牧民,給仁波切敬獻了一張白色羊毛座墊和酥油及奶渣等,仁波切將此作為很祥瑞的緣起在此建寺,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多智欽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