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的形狀有利於聲波能量的聚集、收集聲音,還可以判斷聲源的位置。外耳道是聲波傳導的通道,一端開口於耳廓中心,一端終止於鼓膜,長約25 mm,同時它也是一個有效的共鳴腔,能使較弱的聲波振動得到加強,並引起鼓膜振動。

基本信息

耳廓

耳廓耳廓

耳廓(auricle)位於頭部兩側,其前外側面呈不規則凹形,周緣捲曲稱耳輪,下端連

於耳垂。耳輪前方有與其平行的弧形隆起,稱對耳輪。耳輪和對耳輪之間狹長的凹陷,稱耳舟。對耳輪前方的深窩稱耳甲,其被耳輪腳分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門。耳甲腔前方的突起稱耳屏,後方的對耳輪下部的突起稱對耳屏;耳屏與對耳屏之間有一凹陷,稱耳屏間切跡。

耳廓除耳垂由脂肪和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外,其餘部分以彈性軟骨為支架,外復軟骨膜和皮膚。耳廓皮膚較薄,缺乏皮下組織,但血管神經豐富。

耳垂曾是臨床上取末梢血進行化驗的常用部位,但因操作不便而被棄用。耳郭穴位豐富,中醫常行耳針或局部穴位貼藥法治療某些疾病。

結構

外耳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耳廓收集聲波,經外耳道作用於鼓膜,引起鼓膜振動。

1、耳廓(auricle)位於頭部兩側,前凹後凸,利於收集聲波。耳郭的上方大部分以彈性軟骨為支架,復以皮膚構成,皮下組織少,富含血管和神經,感覺敏銳;下方的小部分富含結締組織和脂肪,柔軟而無軟骨,稱為耳垂,曾是臨床上取末梢血進行化驗的常用部位,但因操作不便而被棄用。耳郭穴位豐富,中醫科常行耳針或局部穴位貼藥法治療某些疾病。

2、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是外耳門至鼓膜間的彎曲管道,成人長約2.0—2.5cm,其外1/3部為軟骨部,是耳郭軟骨的延續,可被上、下拉動;內2/3為骨部,位於顳骨岩部內,兩部交界處較窄。外耳道由外向內,其方向先向前內上,繼而稍向後內上,然後彎向前內下,故活體上檢查成人鼓膜時,需將耳郭拉向後上方,使外耳道變直後,方可窺見;在嬰幼兒時期,外耳道短而直,且曲度不同於成人,故檢查鼓膜時,應將耳郭拉向後下。了解外耳道的走向,有利於臨床檢查鼓膜的發育情況。

3、鼓膜(tympanic)是位於外耳道底與中耳鼓室之間的橢圓形半透明薄膜,邊緣附著於顳骨鱗部和鼓部,向前下方傾斜,與外耳道下壁之間約形成45°~50°交角。鼓膜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較小,約占鼓膜的1/4,僅由上皮層和黏膜層構成,呈三角形,薄而鬆弛,稱為鬆弛部,在活體上呈粉紅色;下部較大,約占鼓膜的3/4,由上皮層、纖維層和黏膜層構成,堅實而緊張,稱為緊張部,在活體上呈灰白色,是鼓膜振動的主要部分。鼓膜整體呈碟狀,凹面對向外耳道,凸面對向中耳鼓室。中央的凹陷稱為鼓膜臍,與錘骨柄末端相連。錘骨柄緊貼鼓膜內面,由外耳道可見錘紋。錘骨柄的上部內側有一條細的神經橫跨而過,即為鼓索。鼓索在面神經出莖乳孔之前發出,向前上穿過骨質至黏膜深面跨過錘骨柄內側,向前穿岩鼓裂與舌神經聯繫。在鼓膜臍的前下方有一反光發亮的三角形區域,稱為光錐(cone 0f light),系外來光線被鼓膜凹面集中反射而成。當鼓膜內陷時,光錐會不同程度變暗或消失。臨床上,行耳鏡檢查術可判斷鼓膜是否內陷。

功能

外耳好像喇叭,能起到收集聲音和辨別聲音方向的作用。耳廓俗稱耳朵。耳廓除了耳垂外,其內部由軟骨組成,具有一定的彈性。耳廓的後面平淺微凸,前面有些迴旋凹陷,這些凹陷也起到聚焦和反射聲波的作用。

低等哺乳動物的耳廓長而大,附著豐富的肌肉,可向不同的方向鏇轉,以便測定聲音的方向並做出逃避或進攻的準備。人的耳廓運動幾乎全部退化。人的耳廓雖然不動,但從前方或側方傳來的聲音,可直接入耳。而從後方來的聲音雖受到耳廓的影響,但只要將頭轉到合適的位置仍能判定聲音的方向。實際上,準確分辨出聲源的方向,需要兩側耳同時傾聽,才能辨別清楚。

從耳廓向里的管道是外耳道,呈S形,長約2.5厘米~3.5厘米。其外側1/3由軟骨組成,內2/3是骨質。軟骨與骨部交界處最窄,稱為峽部。由於外耳道彎曲,故能防外物進入,可保護中耳。在軟骨皮膚上長有很多小細毛,並有皮脂腺、耵聹分泌油性物質,潤滑外耳道,還可預防鼓膜乾燥。耵聹具有殺菌和抑制真菌生長的作用,也可粘住進入外耳道內的小蟲及異物,所以具有保護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