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樑。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線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在上海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裡,外白渡橋仍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後,外白渡橋便是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橋樑簡介

外白渡橋外白渡橋

上海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位於中國上海市區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附近的一座鐵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的橋樑,也是當今中國唯一留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式橋。該橋目前為鋼架結構下承式橋,有兩孔,全長106.7米,跨度52.16米,南向北單向車行道三根,共寬1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6米,載重為20噸。該橋北為黃浦路大名路、長治路和北蘇州路,南為中山東一路和南蘇州路,橋北有上海大廈和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橋南是黃浦公元園。2009年2月25日上午,修舊如舊後的外白渡橋開始“回家”,從民生路碼頭到蘇州河口原橋址,外白渡橋北跨橋首先“坐船”回歸。

人文歷史

名字由來

外白渡橋外白渡橋
關於橋名“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論,現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其中最為廣泛認可的解釋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則為外。”在學者薛理勇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築》一書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這種用法至今仍舊可見於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於此類。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裏白渡橋,而位於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

而之所以稱之為白渡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後,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因此是“白”渡。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處於蘇州河下遊河口,瀕臨黃浦江,是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風雨歷史呢?

現今的外白渡橋,其實已經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橋

外白渡橋外白渡橋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洋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洋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樑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樑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

第二代橋

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 ,並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後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裡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後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橋”,於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再後來,歷史走到今天,這其中的“涵括”早已經不止是一座橋的名字。

第三代橋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 代替。籌建時曾有鋼橋、木橋兩種設計圖紙與預算方案供工部局參考。兩種橋樑寬度相同,設計要求都能承受一級城市橋樑通常能夠承受的載重。其中,木橋使用壽命20年,造價8.3萬兩,每年維修費用按造價的4%計算為3320兩。鋼橋使用壽命50年,造價20萬兩,每年維修費按造價的0.35%計算為700兩。工部局工程師兼測繪師查爾斯·梅恩認為雖然鋼橋先期投資較大,但外白渡橋位置重要,日常交通量大,又需鋪設複線電車軌道,建造鋼橋可以得到長久的好處。同時英商電車公司表示願意為鋼橋改建費用捐助3500英鎊。通過對擬建中的鋼橋、木橋不同造價及按照複利年利率6%計算50年後所獲款項的比較,工部局選擇了鋼結構橋,並刊登廣告徵求

新橋設計和承建招標書。在17份投標書中,最後由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萬英鎊中標,並由英國達林頓市克利夫蘭橋樑建築公司製造鋼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國監督加工製作。

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新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於法國艾菲爾鐵塔十一年。橋寬60英尺(其中車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長171英尺,為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工業革命的成果,科學技術的發展,鐵架橋樑興起於18世紀的英國,鋼架橋樑興起於19世紀的美國。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樑,由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整座橋樑的設計和架構。 類似的鋼結構橋,在當時,除了上海,還有橫跨天津海河的萬國橋(今名解放橋),建於1902年,比外白渡橋的建成時間還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國橋”。

橋樑價值

上海外白渡橋上海外白渡橋

建於1907年的外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所有鋼材料均由英國進口,整座橋樑的技術和工藝也是由英國人完成的。專家介紹,用現在的眼光看,這種鋼材質量已不是最好的,建造過程中採用的鉚接技術也早已被淘汰。但外白渡橋作為當今中國唯一留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式橋型,留有濃郁的時代特徵,極具文物保護價值。

藝術形象

文學

外白渡橋曾多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例如:

茅盾1933年的作品《子夜》,開篇的時候便提到:“暮靄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

2004年,以色列詩人培迪在詩中提到“穿過外白渡橋”

影劇

根據著名影評人威廉·阿諾德的說法:“在租界時期,上海的中心便是這座橫跨蘇州河口的花園橋。它是著名的上海外灘的北部標誌。並且由於它的公共性,因此必定出現在與這座城市有關的影視作品中。”

1980年,25集電視劇《上海灘》。

1987年,史蒂芬·史匹柏的作品《太陽帝國》,展現的是1941年的上海。影片中出現了在外白渡橋上逃難的人群和過橋的日軍。

2000年,婁燁導演的作品《蘇州河》,故事的結局就發生在外白渡橋上。

2001年,瓊瑤的作品《情深深雨濛濛》,其中有個場景便是趙薇扮演的陸依萍,從外白渡橋(車墩影視基地)上跳下。

2004年,香港電影《大城小事》,一開場黎明就開車駛過鋼架結構的外白渡橋。

2006年,電影《上海倫巴》。

2007年,由李安執導,根據1979年張愛玲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劇中出現了兩次外白渡橋。

2008年,周杰倫出演的《大灌籃》。電影的主角方世傑在電影的開頭踏腳踏車跨過外白渡橋。

另外《飛虎神鷹》《新上海灘》《五號特工組》《上海王》等 電視劇使用的是上海影視城裡仿的外白渡橋。

2013年,電影《小時代》顧源和顧里的分手戲(當顧源把禮物丟進黃浦江,當顧里踩著高跟鞋留著她的自尊與顧源擦身而過,地點即為:外白渡橋)。

2014年,電影《一步之遙》中馬走日和完顏英吸了大煙,之後二人同乘車穿越外白渡橋。

解讀代表老上海的50個符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