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佚事

《外灘佚事》是由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的紀錄片電影,由周兵執導,金士傑、許瑋寧領銜主演。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外灘佚事》講述的是一個長達一百多年精彩的上海故事。外灘從一個泥灘成長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港口和金融中心,這裡發生著人類歷史上最傳奇的財富故事。我們在這部紀錄電影中將講述五個人在這座城市裡的經歷。他們中有英國人赫德、來自日本的李香蘭、中國的葉澄衷、杜月笙和周璇。在他們身上分別承載著人類共同的夢想,那是關於金錢、權力、愛情的夢想。在這部紀錄大電影裡,我們不僅講述這五個人的命運和情感的變化,還會展示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上海這座城市以及外灘從19世紀50年代直到今天,它的城市面貌的變化都將在這部紀錄片裡得到展示。在細膩的人性情感表達中,本片將帶給大家一段魔幻和史詩的外灘歷史。

海報賞析

檔案信息

片 名:外灘佚事
原 名:外灘
又 名:外灘側影
類 型:紀錄
地 區:內地
英文片名:Wai Tan
導 演:周兵
出品公司:上海廣播電視台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片長:90分鐘
對白語言:滬語(上海話)、英語、國語、日語
公映日期:2010年10月19日

演職員表

製片人:黎瑞剛 高峰
總監製:陳梁郭本敏
總策劃:應啟明
總製片人:李濤
藝術顧問:爾冬強
攝 影:李建明
原創音樂:張廣天
美術指導:陳布穀
燈光指導:馬立志

演員表

主演:
金士傑杜月笙
許瑋寧李香蘭
高斯周璇
郝光葉澄衷
Dave Earl 飾 赫德
羅瑤飾 葉澄衷妻子
共演:
崔傑黃金榮
郝平嚴華(周璇丈夫)
陳美行飾 阿玉 (赫德妻子)
客串:
于洋王人美

導演簡介

周兵
原籍江蘇蘇州,出生地甘肅蘭州。1968年4月1日出生。是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
主要影視作品:
1993年10月,《中國畫大家》系列、《工藝美術大師》、還編導製作了《冰心》、《貝聿銘》、《楊振寧》、《丁肇中》、《孫越崎》、《吳樹青》、《周谷城》、《葉喬波》、《李國安》、《龍永圖》等總計百餘期“東方之子”;1995年8月,參與編導製作了中國最早一批 “真實再現”的實驗節目《忘不了》。
1996年,任大型系列紀錄片《周恩來》的編導
1997年底開始試驗製作以“真實再現”為主要影視探索手段的人物紀錄片《梅蘭芳1930》,嘗試用電影的技術手段和運作方式製作電視節目;
1999年7月由《東方時空》和中視股份聯合投資拍攝30集大型歷史人物紀錄片《記憶》,任總編導。該節目對中國二十世紀一百年來傑出人物進行電視化的梳理和創作,其中包括《黃興》、《蔡鍔》、《魯迅》、《梅蘭芳》、《梁思成》、《沈叢文》、《阿炳》、《晏陽初》、《宋慶齡》、《盧作孚》等總計30位歷史文化名人,播出後在電視理論界和廣大觀眾中都引起強烈反響;
2000年9月,任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紀事》欄目製片人;期間策劃、組織播出了一百多期紀錄片;
2002年5月,負責策劃、組織、主持了“中國電視紀錄片20年回顧暨展映”大型學術活動。這次學術活動有評論認為是“20年來中國電視紀錄片界最重要的三次會議之一”。同年,中央電視台總編室研究處舉辦《中央電視台課題研究報告》會----電視紀實節目中的“真實再現”,任主講人。
2003年5月,任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與央視進行全面開放式的合作。也是共同紮實梳理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一次規模空前的電視化創作。
2004年參與策劃大型紀錄片《抗戰》
2005年執導大型紀錄片《梅蘭芳》
2005年,任大型紀錄片《敦煌》總導演
2006年,任大型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總導演
2007年1月,任大型紀錄片《台北故宮》總導演
2007年8月,導演大型舞台劇《敦煌》
2007年底,任大型高清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總導演
2008年,任中英合拍高清紀錄片《The Emperor’s Secret Garden》(《皇帝的秘密花園》)導演
任紀錄電影《人民至上――5・12大地震紀實》策劃
2009年,任系列高清紀錄片《外灘》及紀錄電影《外灘》總導演
任《九州方圓》欄目 監製

相關新聞

前天,斥資1300萬元、由知名紀錄片導演周兵帶領《故宮》團隊拍攝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外灘》在上海開機。周兵介紹,此次拍攝將用情景再現模式講述老上海的生活,還將首次在紀錄片裡啟用明星陣容出演作家張愛玲、電影明星周璇、黑幫老大杜月笙等名人,“講述”外灘滄桑變化。《外灘》將在明年4月上海世博會開幕前推出。
分電影電視兩版本
周兵執導的紀錄片《故宮》曾蜚聲海內外,他認為,如果《故宮》是一個國家的公共記憶,那么《外灘》應該是一個充滿多種夢想的寓言。此次拍攝分電影和電視兩個版本:“5集的電視版中有很多大事記,90分鐘的電影版則著重講述命運感情故事。”
請明星演風雲人物
《外灘》拍攝最大的亮點是啟用明星出演杜月笙、周璇、張愛玲、李香蘭等真實歷史人物,這在我國紀錄片拍攝中尚屬首次。周兵介紹,他已經與多位明星接觸,檔期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目前扮演杜月笙、周璇這些重要人物的演員都尚未確定:“紀錄片追求真實,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借用電影化的技術手段來提高影像的品質。但增加紀錄片的可看性有可能偏離真相,所以我們面臨一個如何真實表達歷史信息的問題。我的原則是,一旦演員傷害了真實,那我寧可放棄選用這名演員。”
人物語言大有講究
周兵在台詞方面做了仔細研究。“杜月笙一開始不會說上海話,我們考證下來他最初說的是浦東話(浦東話是本地話,上海話是本地話糅合了寧波話的方言)。張愛玲也有口音,我們到時候也會如實呈現。洋涇浜英語(指發音不標準的中國式英語)和在上海的猶太人、英國人、法國人說的語言,都將一一呈現。語言的區分是《外灘》的一大特色。 ”

幕後花絮

1.外灘是一個象徵,彼岸,沒有執於過去,也不追求未來,而感受當下的感動和力量。外灘是上海的象徵,靈魂。
2.上海是一個美麗而精細的城市,充滿魔力的城市,也同樣充滿著瑣碎和計較。在匆忙的人群中,人們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忙,這裡面也有許多懷揣夢想,有熱情活力和激情的年輕人。一百多年來,他們雖歷經不同的時代,但夢想的腳步都從未停止。上海是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
3.中國人喜歡宏大敘事,而少關注個體。我們應該在歷史中學習東西,但不能被歷史束縛。
4.外灘如同上海的一個註腳,地理區域並不寬闊,卻包容了上海乃至中國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如果說《故宮》是一個國家的記憶,一個公共的記憶,那么《外灘》應該是無數個體的記憶,我希望圍繞著人,人的情感,人的命運和命運變化中的細節去尋找屬於外灘的答案。甚至有一種衝動,我希望把固化的外灘當成一個生命體去創作,經歷了一百年的她就像人生充滿起伏,很多個體夢想和國家夢想交織在裡面。
5.外灘,她影響中國,連線世界。我們將嘗試尋找上海與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和孟買等世界城市的內在精神氣質上的聯結,站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進程的角度來解析外灘的歷史文化內涵。
6.紀錄片講求非虛構、真實,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借用電影化的技術手段來提高影像的品質,包括這次我們計畫邀請明星出演真實歷史人物,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但是,由於我們拍的是紀錄片,所以面臨一個如何真實表達歷史信息的問題。我的原則是,一旦有演員傷害了真實,那我寧可放棄。
7.一個紀錄片導演既要擔任公共媒體的責任,又如何保持個體創作的獨立性和特色?在一次創作結束後,永遠會有這個問題浮現出來。我總結了紀錄片導演應該遵守的三種關係:“你受僱的機構要求的基本價值觀永遠不能忽視”、“我們電視的作品是為誰服務的?”、“做紀錄片需要你導演鮮明的個性和情感的表達”。
8.我為什麼講幾個夢,在上海外灘這一百多年在輪迴,關於個人的事業,精神、財富、年輕人的愛情,每個人在不同的時代有夢想,他用他的行為實現夢想的時候,我提出疑問,我們擁有這些夢想之後還有什麼,這是上海今天面臨的問題,所有的城市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電影相關

7月22日,有史以來的最大紀錄片投資--紀錄大電影《外灘》邀請滬上數十家主要平面媒體共同觀看了20分鐘的精華版《外灘》, 該版本作為世博特別版也將在世博文化中心世博影院循環播映,給世博遊客一次上海歷史文化的體驗與享受。
看片會上,《外灘》的出品方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發行方五岸傳播總經理何小蘭分別介紹了《外灘》目前的製作和發行進展,著名影評家石川真情流露暢談了個人觀感和思考。

應啟明:讀懂情人牆,就讀懂外灘

會前,應啟明剛剛才從北京返回,去參加《外灘》電影版修改和電視版的初步編輯。此前作為MIDA開幕影片的《外灘》長達120分鐘, 而最終進入院線上映的版本將是90分鐘,結構上也會從原來的六個人物縮減為五個。應啟明透露,主要是刪掉了法諾這個人物,原因是上海觀眾對於法諾並不熟悉,也沒有很大了解的欲望,再衡量篇幅的原因,只好割捨了。
90分鐘的電影版《外灘》是5*50min的電視紀錄片《外灘》套拍的一個作品,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電影版具有更強可看性,充分利用了"真實再現"這一形式,讓紀錄片變得平易近人,老少皆宜。應啟明透露,國家地理頻道已簽約投資改編60分鐘《外灘》海外版,將在國家地理的全球分布網路中播出,將大量保留電影中"真實再現"的部分,畢竟,這種故事的表達方式容易被世界接受,賣得好。而電視版的《外灘》更重視紀錄片本身內涵,情景再現很少運用,比較像賈樟柯的《海上傳奇》,大量採訪配合歷史資料。
為什麼要拍外灘?這個話題現場又被談起。應啟明談到,都說,中國100年歷史就看上海。但外灘背後到底是這座城市怎樣的一種精神?比如在電視版《外灘》的最後一集,聚焦了60年代盛況空前的外灘"情人牆",對於"情人牆"現象也有了新的解讀。雖然這段歷史在電影版《外灘》中沒有來得及呈現,這是因為電視版和電影版的分工不同,最後的表現形式也不一,電影需要滿足的審美需求更大些,面臨市場的檢驗也更嚴苛。但是,誰能讀懂外灘的"情人牆",也就讀懂了上海。
關於人物的選擇,應啟明談到,赫德代表了最早來到中國的一批西方人,他們的出現對中國有觸動,並引發了一定程度上自身改造;葉澄衷的第一桶金就來自外國資本家,他的經歷也代表了這一時代的中國商人與西方的獨立競爭;周璇是個孤兒,出身卑微,憑藉自己的努力站上了上海灘的舞台;李香蘭則是中日戰爭和民族仇恨的犧牲品;杜月笙是個多面性的人物,他不僅僅代表上海灘黑社會,他也有自己民族的立場,政治的選擇。電影中的有些細節和道理都可以輻射到當下社會,不直白但有啟示意義。
應啟明也談到了一些小遺憾,由於第一次做紀錄電影,在表演的分寸、剪輯、前期拍攝上都存在經驗不足的瑕疵。國外的很多紀錄片都走進藝術甚至商業院線放映,而紀錄片在中國市場的確還沒有找到一個良好的模式。但前陣子MIDA影展的上座率占到72%以上。中國紀錄片要打開真正的市場,就不能放棄影院這塊平台。

何小蘭:打造紀錄大電影的新概念

此次五岸傳播作為《外灘》的發行方,打出了"紀錄大電影"的概念,希望它在紀錄片的生產播出發行上取得一些嘗試和突破。
何小蘭認為電影版的《外灘》 不是單純的紀錄片,整片大段落的由演員扮演,充滿了心靈衝突的場景,有大電影的影子。導演周兵敘事的手法也借鑑了劇情片的手法,有扮演有史料鏡頭,兩者疊加和相互補充還原了當時當地的歷史真實情景。
有媒體問道,同樣作為進院線的紀錄片,怎么看待《海上傳奇》的市場反應?何小蘭談到,當然希望《外灘》在票房上有更大的收穫。也承認《海上傳奇》和《外灘》兩者的確也有些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北方導演及團隊來演繹上海題材。請非本土的導演來表現上海這座城市的本土精神,有一定距離感,與上海人看待自己很不相同,正是這種距離感讓這種表達更客觀。何小蘭認為,比如先李香蘭這個人物,此前歷史已經有一些的定性和判斷,而在這個北方團隊的演繹里,多了歷史材料的補充和情感的描述,多一種視角的看待,我們不知不覺也被打動了。在上海灘的風雲歷史中有太多風雲人物,對於重點歷史人物的不同解讀,對於觀眾有一種新鮮,對於已有歷史觀點也是一種補充。
《外灘》先後花五個章節講述五個人物的命運,而在最後一個章節交代這些人物的命運的結局和歷史評價。這樣一個脈絡下來,讓觀眾,尤其讓上海本地觀眾自己對這個城市的精神和這個城市裡的人的精神有了一個具象的體驗。
作為紀錄片,外灘在敘事和特技上的突破,使得它在長三角市場乃至北京等一線城市都有較大院線願意發行。對於最終的片名,何小蘭表示可能還有調整,希望最後的名字既符合大電影的氣質,又能以真情實感打動觀眾引起共鳴。這是五岸傳播第一次獨立發行大電影,影片將在8月底左右上映。

石川:一種更成熟的歷史觀

著名影評家石川是在6月7日的MIDA開幕式上觀看的120分鐘版《外灘》,是個一個多月,積累了很多感受,在現場與媒體坦誠的分享。
第一,《外灘》體現了一種更成熟的歷史觀。傳統歷史觀從階級鬥爭、民族主義等角度,看待外來資本特別是上海開埠以來,都是站在對立面的。但《外灘》中,葉澄衷發家致富的資金都來自於西方,西方的資本實際是民族近代國家近代化的啟蒙者,可見,創作人員的歷史觀被解放出來了。這種歷史觀在我國比較敏感,但歷史學界早已擺脫,但在教科書、媒體還停留在過去的觀點,很多相關題材的電影與國際的歷史觀視角差距太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外灘》可以向海外銷售並被國際市場接受。李香蘭的故事很複雜,日本的身份卻認同中國。在兩個民族戰爭中,種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這種分裂,的確很痛苦,左翼過去觀念是掩蓋個人內心的掙扎,如今換個角度,把個人的體驗釋放出來,《外灘》非常具有人情味。對歷史要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解讀視點,《外灘》做到了。
第二,全新的歷史態度立場。過去講歷史總是從宏大角度,缺乏人個角度和體驗。歷史是由一個個個體的命運組成,歷史因此顯得豐滿,但過去缺乏這種態度。本片通過五個具體人物將上海歷史,將這段宏大的百年歷史通過敘事和細微個體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有成就感(葉澄衷),有挫敗感(周鏇),也有悲喜交集(李香蘭,赫德),個人與歷史潮流結合,這是一種奇特歷史景觀,其他影片不常見。另外,《外灘》里有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比如愛迪生公司的上海街景,上海有史以來最早的資料都是首次在電影鏡頭中出現。
第三,北方團隊製作。都在把《海上傳奇》和《外灘》相比較,石川覺得兩者有類型上本質區別。《海》是訪談型、調查類的,《外灘》是文獻類的。石川還認為,非本土導演對上海的把握認知與上海人不同。上海導演來拍心態放不開,把握不了本質,而外來導演心態會更放鬆,不知本質的標準答案,因此放鬆因此更客觀出彩。《海》是一種碎片化的記錄,《外灘》也是。通過幾個大小人物來勾勒架構,片段化是非常重要特徵。另外,《外灘》還用傳奇性的眼光看待這個城市的歷史。比如葉澄衷這個人物,身份多樣,實際他在上海文化史上地位也很高。澄衷中學校友錄里名人無數。什麼叫傳奇?就是很多超出日常生活的經驗,常人達不到的稱為"傳奇"。
第四,真實再現對於紀錄片來說是一個解放。《外灘》構成紀錄片製作觀念的解放。導演非常大膽的大量使用"情景再現",過去這種手段在紀錄片創作中被視為禁忌。讓我們回看紀錄片的定義是什麼?就連《北方那努克》裡面都有扮演,所以不要輕易而固執地給紀錄片設定界限。近幾年,真實再現紀錄片慢慢興起,商業化潮流顯現。個人來講,石川鼓勵這種手法往前推進,這符合國際潮流,故事片與紀錄片的界限應當模糊,兩者應融合互有元素。所以《外灘》對國內紀錄片有示範作用。
關於紀錄片的市場,石川坦言紀錄片之所以被市場冷遇,是因為大部分觀眾對紀錄片不了解,或者是沒有看到真正好看的紀錄片,也沒有形成主動買票進影院觀看的文化習慣。或者,紀錄片真的永遠不可能成為院線的主流片種,但還是可以寄望觀眾面越來越廣泛,更多人認同接納喜歡《外灘》的樣式。

票價:《外灘》不走低端路線

關於票價問題,有記者提到賈樟柯的《海上傳奇》在全國平均票價是十幾元,《外灘》票價如何?一方面來說,一般影院都有最低票價的限定,團體票價的最低限價才可能在10-20元。作為發行方來講當然希望以最優惠價格把觀眾請進影院,但院線、影院自身規模導致票價的門檻也不同。另一方面,一部好的電影有自己的市場價值,《外灘》不希望走低端路線發行,作為紀錄大電影上映,決不能太廉價,否則連愛看的人也不願去看了,低價會導致印象那是個爛片。《外灘》會努力把票房扶植起來,不能讓客群認為看紀錄片是低檔的事情。無論是紀實頻道還是五岸傳播都對票房有期待,希望紀錄大電影的發行在影院培養出一批愛紀錄片的群體,期待更多紀錄片愛好者走進影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